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白菜型冬油菜

白菜型冬油菜

白菜型冬油菜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专利文献924063篇;相关期刊28种,包括河西学院学报、西北植物学报、种子等; 白菜型冬油菜的相关文献由22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万仓、刘自刚、武军艳等。

白菜型冬油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24063 占比:99.99%

总计:924157篇

白菜型冬油菜—发文趋势图

白菜型冬油菜

-研究学者

  • 孙万仓
  • 刘自刚
  • 武军艳
  • 方彦
  • 李学才
  • 曾秀存
  • 杨刚
  • 马骊
  • 刘海卿
  • 孔德晶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摘要: 2020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特征特性:越冬白菜型冬油菜。株高159.2 cm,分枝高度51.4 cm,有效分枝数7.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153.7个,每角果粒数26粒,千粒重3.27 g,含油量41.65%,春季花期25 d左右。抗寒耐旱、抗病稳产、丰产潜力大。产量表现:2017~2018年河北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1.85 kg,比对照晋油1号增产25.1 %;2018~2019年平均亩产187.6 kg,比对照晋油1号增产21.2%;2019~2020年高产示范田亩产248.88 kg。
    • 徐芳; 刘丽君; 李鹏; 姚彦林; 孙万仓; 武军艳
    • 摘要: 为了研究HDACs(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白菜型冬油菜响应低温胁迫中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耐寒品种‘天油4号’和弱抗寒品种Lenox等白菜型冬油菜,分析HDACs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处理后白菜型冬油菜种子的萌发,及低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并全基因组鉴定HDACs的基因家族,分析其在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1)1μmol/L和3μmol/L的TSA对3个品种的根长均具有抑制作用,不同温度下外源喷施TSA均可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2)在白菜型冬油菜中共鉴定出21个HDACs;系统发育分析显示,HDACs可分为3个亚家族,所有基因不均等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但7号和8号染色体上没有基因分布;HDACs启动子序列中包含胁迫响应、光响应、激素应答等相关的作用元件。(3)组织表达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在生长锥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部位,BrapaHDA19、BrapaHDA6-1、BrapaHDA8和BrapaHDA7-2在白菜型冬油菜花中表达量较高,且BrapaHDA5-2在‘天油4号’的茎生叶、角果、新基叶和老基叶中的表达量较高,而BrapaHDA7-2在Lenox的花中表达量较高。(4)低温胁迫表达结果显示,BrapaHDA8、BrapaHDA14、BrapaHDA2、BrapaHDT2-2和BrapaHDA15-1在3个抗寒性不同的材料中呈现出差异表达。研究推测,所鉴定的这些基因可能在白菜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及抗寒性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 王会文; 范军强; 路晓明; 曾瑞; 武军艳; 刘丽君; 马骊; 蒲媛媛; 孙万仓; 李学才
    • 摘要: NAC(NAM、ATAF1/2、CUC2)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其家族成员在参与响应低温、干旱等非生物胁迫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共鉴定出119个NAC家族成员,系统进化结果显示,所有NAC转录因子基因聚类为8个亚族,在10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BraNAC蛋白在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中都有分布;启动子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显示,BraNAC家族成员广泛参与低温胁迫响应、干旱胁迫响应、机械损伤响应、胚胎发育和内源激素调控等进程;对BraNAC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生长锥中的表达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BraNAC基因通过上调表达使白菜型冬油菜适应低温环境。在低温和干旱胁迫下,选择11个BraNAC基因在2个耐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幼苗中进行表达分析,发现BraNAC家族基因受不同逆境胁迫诱导,并且在不同处理时间与植物不同组织中存在表达特异性。本研究扩展了植物NAC基因家族成员信息,为鉴定和筛选抗逆基因提供参考。
    • 王红艳; 杜娜钦; 郭珠; 李珍珍
    • 摘要: 1冀中南秋播冬油菜种植技术要点秋播品种必须选择强冬性冬油菜品种,如衡油6号、衡油8号、陇油12号等。白菜型冬油菜秋播适宜时期为9月10日~10月5日,亩播量0.3~0.4 kg,亩留苗密度3万~4万株;甘蓝型冬油菜秋播适宜时期为9月15日~9月25日,亩播量0.2~0.3 kg,亩留苗密度2万株以下。播种深度2~3 cm。适墒播种,可采用机播或撒播后镇压的方式播种。甘蓝型油菜品种根据冬季雨雪条件补浇适量冻水有利于安全越冬。春后返青期一般在3月上旬,花期早的品种花期一般在3月20日~4月20日,花期中晚的品种花期一般在4月上旬~5月初,成熟期一般在5月15~25日。
    • 孙柏林; 刘丽君; 李学才; 孙万仓; 缪纯庆; 王学芳; 李孝泽; 方彦; 马骊; 曾秀存; 牛早霞; 王万鹏; 呼芳娣; 路晓明; 祁伟亮; 武军艳
    • 摘要: 为探究白菜型冬油菜(Brassica rapa L.)脂肪酸组分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脂肪酸去饱和酶FAD3(ω-3-fatty acid desaturase)基因与抗寒性的关系,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3个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低温胁迫下根和叶的脂肪酸组分变化;利用同源克隆法获得白菜型油菜陇油7号FAD3的CDS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根部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较不抗寒品种Lenox分别高157%和89%,陇油7号根部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较Lenox高91%,即低温胁迫下,强抗寒品种的亚油酸、亚麻酸和IUFA均显著高于不抗寒品种;陇油7号FAD3序列CDS区全长1290 bp,编码429 aa,分子质量约49.16 kD,等电点为8.60,是一种稳定的亲水蛋白.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编码蛋白与同一科属中大白菜相似性最高,为100%,进化树分析结果也表明FAD3蛋白与大白菜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发现低温胁迫下,FAD3基因在陇油7号、天油2号和Lenox根中的表达量较对照(22°C)分别增加了690%、590%和710%,说明FAD3基因通过上调表达来适应低温,且其表达量与IUFA呈正相关关系.
    • 李学才; 范小龙; 朱文英; 马骊; 孙万仓; 常瑜; 白静; 武军艳; 李博文; 赵玉红; 孙柏林; 王万鹏; 唐德耀
    • 摘要: 为研究白菜型冬油菜玉米黄质环氧酶(ZEP)基因在干旱胁迫下响应外源ABA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选择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天油4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喷施蒸馏水、ABA溶液、钨酸钠溶液、ABA+钨酸钠溶液200 mL后置于植物培养箱干旱处理7 d.采用RT-PCR和qPCR等技术进行ZEP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长度为2013 bp的ORF,编码含67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理论等电点为6.16,属于亲水性蛋白.该基因与拟南芥、甘蓝型油菜的同源性分别为89.25%和99.40%.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干旱胁迫可诱导白菜型冬油菜ZEP基因上调表达,外源喷施ABA后陇油7号叶片ZEP基因相对表达量较CK升高66.64%,喷施外源ABA合成抑制剂钨酸钠后陇油7号叶片ZEP基因表达量较CK降低12.74%,而同时喷施外源ABA和钨酸钠后,干旱胁迫下陇油7号、天油4号叶片ZEP基因表达量较CK分别增加了3.3倍和2.28倍,陇油7号叶片中的ZEP基因表达量较根系高21.61%,表明ZEP基因在白菜型冬油菜抗旱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 马学才; 孙万仓; 李爱国; 武军艳; 方彦; 刘丽君; 马骊; 曾瑞; 朱明川; 王亚林; 牛早霞; 李学才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温敏性油菜内源激素和保护性酶活性含量的变化对低温的响应.[方法]选用陇油6号、天油4号及陇油10号3个油菜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低温(4°C)处理后于0(CK)、2、4、6、8、12、24、48 h后取根、生长点及叶片进行内源激素(ABA、IAA、GA)和生理活性物质(根、叶)的测定和分析.[结果]短时低温处理后,SOD、POD、CAT、APX活性表现为冬性品种强于春性品种.陇油6号、天油4号的根叶ABA,IAA含量的变化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陇油10号则是先降低后升高;生长点内源激素的响应陇油10号强于陇油6号,各品种GA总体含量表现为:生长点>叶>根,在各组织中均表现为缓慢升高,陇油6号、天油4号变化较平缓,陇油10号变化幅度较大.各组织内源激素的比值反映不同品种对低温胁迫的动态适应.[结论]短时低温胁迫下,油菜不同组织内源激素和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对适应抗寒生长的具体调控有指导意义.
    • 郑国强; 徐春梅; 徐明霞; 邹娅; 刘自刚; 魏家萍; 李诚德; 曹小东; 方新玲; 董小云; 李辉; 米文博
    • 摘要: 以3个不同抗寒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材料,在模拟不同越冬条件下,探讨越冬率对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产量、株型性状、角粒性状、生育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越冬率在30%~100%范围内,随越冬率的增加,白菜型冬油菜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陇油7号、冬油2号越冬率为85%时产量分别为4462.2 kg·hm-2和4057.0 kg·hm-2,达到最高值;天油4号越冬率为90%时产量最高,为3591.8 kg·hm-2.方差分析表明,陇油7号和天油4号越冬率大于75%,冬油2号越冬率大于70%时,越冬率变化对其产量水平无显著影响,而越冬率低于这一阈值时,其产量显著降低.回归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与其产量的关系符合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表明,白菜型冬油菜越冬率变化与植株分枝部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单株分枝数、角果长度和数量、粒数和粒重、单株重量等呈显著负相关(P<0.05),种子、角果和侧枝的干鲜质量及蔗糖含量与越冬率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因此,冬前播种密度保持在65万株·hm-2时,我国北方强冬性区白菜型冬油菜安全越冬临界值范围为70%~75%,不同品种的安全临界越冬率存在差异;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白菜型冬油菜的分枝和结实性能,对返青群体不足导致的产量损失具有补偿效应.
    • 方新玲; 张斌峰; 刘高阳; 刘自刚; 李辉; 魏家萍; 董小云; 米文博; 郑国强; 曹小东; 李诚德; 岳瑶琴
    • 摘要: 于2018—2019年以44份不同抗倒性的白菜型冬油品系(种)为试材,依据改良倒伏系数(ILC)法对其抗倒伏性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探讨白菜型冬油菜株型、茎秆力学特性、干物质积累量等对其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依据ILC可将白菜型冬油菜参试材料聚为3类:Ⅰ类为强抗倒性材料,包含2个品系(种);Ⅱ类为中等抗倒性材料,包含15个品系(种);Ⅲ类材料抗倒性最弱,包含27个品系(种).聚类结果与田间倒伏分级结果基本吻合,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452**),表明利用ILC评价白菜型冬油菜的抗倒伏性具有可靠性.与Ⅱ类、Ⅲ类材料相比,抗倒性强的Ⅰ类材料株高显著变矮,重心高度显著降低,其平均株高和重心高度比倒伏Ⅲ类材料分别降低19.8 cm和17.8 cm.白菜型冬油菜茎秆抗折力在三类材料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抗倒伏Ⅰ类参试材料平均茎秆抗折力是Ⅲ类材料的2.59倍.白菜型冬油菜倒伏系数与株高(r=0.346*)、地上部鲜质量(r=0.344*)、重心高度(r=0.579*)呈显著正相关,与茎秆抗折力(r=-0.518*)呈显著负相关.与Ⅱ类、Ⅲ类材料相比,Ⅰ类参试材料根长增长38%~41%,根鲜质量增大71%~102%,分枝部位降低32%~44%,一次分枝数增加10%左右、单株角果数增加30%~38%、角果长度增长1%左右、每角粒数增加11%~14%,千粒重增加21%~23%.白菜型冬油菜参试材料抗倒伏性存在显著差异,植株高度、重心高度、地上部鲜质量、茎秆抗折力等是影响其抗倒伏性的关键因素,株高较小、重心高度较低、茎秆抗折力大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更高产抗倒伏.
    • 王万鹏; 呼芳娣; 许金苗; 马学才; 武军艳; 李学才; 方彦; 孙万仓; 刘丽君; 马骊; 孙柏林; 郭秀娟; 王世发; 牛早霞; 祁伟亮; 蒲媛媛; 路晓明
    • 摘要: 利用来自不同育种环境的10份白菜型冬油菜材料,通过半致死温度的测定分析其抗寒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不同浓度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C处理,分析DNA去甲基化对白菜型冬油菜DNA整体甲基化水平及低温胁迫下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种环境选育的材料,其半致死温度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材料2018-FJT、DT-7、DT-9与MXW-1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6.04°C、-15.98°C、-15.63°C、-15.04°C;材料CT-2360、CT-2380、CT-2400、CT-2420、CT-2440、CT-2460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1.32°C、-11.6°C、-11.42°C、-11.44°C、-12.97°C、-13.28°C.依据半致死温度,10个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2018-FJT>DT-7>DT-9>MXW-1>CT-2460>CT-2400>CT-2380>CT-2420>CT-2440>CT-2360.抗寒性的形成与育成环境的纬度和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选择抗寒性及产地不同的4个材料CT-2360、MXW-1、2018-FJT、DT-7进行生理测定,结果表明,1000μmol·L-15-azaC处理能显著抑制幼苗的根生长,4个材料的根长较对照减少93.14%~95.06%;低温下5-azaC处理对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以及强抗寒性材料DT-7幼苗的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最显著(P<0.05);低温处理过程中,4个材料的SOD、POD、CAT活性均上升,以低温处理5d最显著(P<0.05),其中2018-FJT的SOD活性增幅最高,为45.85%,DT-7的POD活性增幅最大,为460%,CT-2360的CAT活性增幅最显著,为321.02%.HPLC分析发现常温下抗寒性较弱材料CT-2360的甲基化水平为77.48%,高于其他3个抗寒性强的材料;经过5-azaC处理后发生明显的去甲基化作用,证明抗寒能力受DNA去甲基化的调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