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瘢痕癌

瘢痕癌

瘢痕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篇、专利文献9652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美容医学等; 瘢痕癌的相关文献由277位作者贡献,包括郭瑞珍、王海青、胡成久等。

瘢痕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 占比:1.10%

专利文献>

论文:9652 占比:98.90%

总计:9759篇

瘢痕癌—发文趋势图

瘢痕癌

-研究学者

  • 郭瑞珍
  • 王海青
  • 胡成久
  • 刘进辉
  • 李明华
  • 林宇静
  • 柴家科
  • 梁延杰
  • 于益鹏
  • 亚森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莹
    • 摘要: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外界好奇心强,对危险因素的防范意识不足,极易发生各种意外伤害,创伤后留下瘢痕。瘢痕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统称,是人体真皮组织损伤后异常修复的结果,主要以成纤维细胞增生异常、微血管异常、胶原等结缔组织基质的异常沉积和排列紊乱等为特点。《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中指出根据颜色、质地的不同分为未成熟瘢痕和成熟瘢痕;根据解剖形态的不同分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萎缩性瘢痕、瘢痕癌
    • 李明玉; 张波
    • 摘要: 瘢痕癌(马乔林溃疡)多由瘢痕溃疡恶变而成,临床表现以溃疡经久不愈为主。瘢痕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的诊疗方案亦尚未达成共识。该文报道1例51岁女性瘢痕癌患者,其于25年前曾有大面积的皮肤烧伤史,于入院前3个月发现右侧小腿后上方肿物,局部破溃,难以愈合,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瘢痕癌。患者接受局部调强放射治疗(瘢痕癌病灶+转移淋巴结66 Gy/33F,亚临床病灶50 Gy/25F),治疗结束后复查MRI示肿物较前缩小,随访情况稳定。
    • 梁伟强; 石芬; 张剑; 张佳琦; 肖小莲; 张金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组织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的适应证、组织瓣的选择及其修复效果. 方法 采用同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08年6月-2018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6例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男性患者,年龄48~64岁,病灶面积为3cm×2 cm~15 cm×6 cm. 病灶扩大切除后缺损面积为8 cm×5 cm~22 cm×9 cm,均有肌腱或骨组织外露.根据创面位于下肢的部位、手术体位的选择、受区吻合血管的位置、小腿是否有可利用的良好皮肤软组织等因素,选择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背阔肌肌皮瓣或带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创面修复,皮瓣面积为11cm ×8 cm~26 cm×10 cm.5例游离皮瓣或肌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例带蒂皮瓣供区移植全厚皮片修复.观察术后移植组织瓣血运及成活情况、皮片存活质量、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瘢痕癌复发及转移情况、供受区外观及功能.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移植的组织瓣全部成活且血运良好,1例供区植皮者皮片存活良好. 全部患者的供区及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无感染、积液或裂开等表现.术后随访1~5年,均无瘢痕癌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发生;移植组织瓣质量良好,受区局部外形较佳,患肢活动功能良好;供区外形良好,无功能障碍. 结论 小腿及足踝部瘢痕癌切除术后有肌腱及骨等组织外露者,适用组织瓣移植修复.可根据瘢痕癌的位置、手术体位、受区吻合血管的位置、小腿是否有可利用的良好皮肤软组织等因素来选择修复的组织瓣,其中游离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为理想的修复选择,这2种组织瓣可切取面积大,供区可直接缝合且功能不受影响.
    • 牛大伟; 韩志新; 李振超; 樊昌伟; 张红鸽
    • 摘要: 目的 分析烧伤后瘢痕癌的临床特征,探讨瘢痕癌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烧伤后瘢痕癌患者性别、发病年龄、潜伏期、病变部位、院前就诊次数、 院前诊断、 临床表现、 病理特征、 治疗方式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探讨瘢痕癌的防治方法.结果 31例瘢痕癌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发病年龄为(59.2±15.7)岁,潜伏期为(31.7±19.1)年,发病部位为躯干部2例、腘窝部8例、小腿部13例、足部8例,院前正规就诊次数为(1.0±1.3)次,院前诊断为皮肤溃疡19例、皮下异物1例、皮肤结核2例、鳞状细胞癌7例、基底细胞癌2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鳞状细胞癌Ⅰ级22例、鳞状细胞癌Ⅱ级4例、基底细胞癌Ⅰ级5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行局部放射治疗者6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10年,7例患者于3年内复发(均为术后未行局部放射治疗者,其中5例患者再次入院治疗后未再复发,2例患者未再次治疗,分别于复发后1.5年与2年时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复发.结论 早期积极处理烧伤后瘢痕溃疡创面是预防烧伤后瘢痕癌的根本,早期病理检查、 早期手术治疗是诊治烧伤后瘢痕癌的关键,术后配合放射治疗是降低瘢痕癌复发的必要手段.
    • 王章奇; 何伟; 付凌怡; 彭享; 翁锦泉
    • 摘要: 目的 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在皮肤瘢痕及瘢痕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及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皮肤病理性瘢痕患者30例为皮肤瘢痕组、皮肤瘢痕癌患者35例为瘢痕癌组、人体正常皮肤组织25例为皮肤组.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染色检测PD-L1及TERT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比较三组PD-L1、TERT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D-L1、TERT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PD-L1、TERT表达水平与瘢痕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PD-L1、TERT蛋白在皮肤和瘢痕组中表达呈阴性及弱阳性,在瘢痕癌组中表达呈强阳性.瘢痕癌组的表达(阳性面积和平均光密度)与皮肤组、瘢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瘢痕组的表达(阳性面积和平均光密度)与皮肤组的表达(阳性面积和平均吸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PD-L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TERT蛋白表达水平(r=0.662,P=0.000)呈正相关.结论 PD-L1、TERT蛋白高表达可能与皮肤瘢痕癌发生密切相关,同时也可能造成病理性瘢痕发生癌变.
    • 沙艳东
    • 摘要: 目的 分析瘢痕癌的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为探究瘢痕癌的特点及相关治疗方法,共选取31例瘢痕癌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均是因烧伤而导致的瘢痕癌,存在有极高的风险性,符合本次实验入组标准,同时在入组后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经手术治疗后分析来看,瘢痕癌具有潜伏期长、预后差的特点,31例瘢痕癌患者经皮瓣移植治疗后,29例均已成活,其余2例死于其他疾病,总体治疗有效率高达93.54%.结论 瘢痕癌临床特点复杂,风险性高,应及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手术切除治疗.
    • 张家平; 江旭品
    • 摘要: 瘢痕癌,又被称为马氏溃疡,往往是在瘢痕溃疡的基础上恶变而成,其临床表现为溃疡长期不能愈合.瘢痕癌的致病因素与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瘢痕反复破溃、糜烂、合并感染等慢性刺激在其病理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瘢痕癌的诊疗方案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以国内外文献为基础,以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经验与观点为主要依据,在瘢痕癌性溃疡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汇集形成专家共识,为瘢痕癌性溃疡的防治提供参考.
    • 黄磊
    • 摘要: 目的 总结瘢痕癌的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瘢痕癌患者15例的发病原因、易发部位、术前准备、手术方式、术后处理等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15例患者移植的皮片和皮瓣均成活,2例患者术后3年因其他疾病死亡,余13例患者局部无复发,形态功能恢复良好,目前仍健在.结论 瘢痕癌好发于四肢,尤以近关节易磨损处多见.临床上对于瘢痕部位出现慢性、反复发生的溃疡,溃疡进行性扩大,边缘增厚凸起,有乳突状或角质增生者应引起重视,必要时要早期活检确诊,手术是瘢痕癌治疗的首选方法.瘢痕癌发生的基础是瘢痕形成,在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要重视瘢痕的预防和早期干预.
    • 任利成; 崔旭
    • 摘要: 目的 分析正常皮肤组织、瘢痕组织、瘢痕癌组织中lncRNAs的差异表达,为瘢痕癌相关LncRNAs功能研究、生物标志物筛选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通过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获得正常皮肤组织、瘢痕组织、瘢痕癌组织中LncRNAs和mRNAs表达情况.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s,并应用RT-PCR方法 进一步验证芯片结果 .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及信号通路(Pathway)分析,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的功能分布.结果 瘢痕癌组织与邻近未癌变瘢痕组织比较,有477种LncRNA表达上升,1576种LncRNA表达下降.瘢痕癌组织与邻近正常皮肤组织比较,有1753种LncRNA表达上升,2435种LncRNA表达下降(差异倍数fold≥2.0,P<0.05).其中,125种LncRNA在正常皮肤组织、瘢痕组织、瘢痕癌组织中表达呈递增式增长,324种呈递减式下降(差异倍数fold≥2.0,P<0.05).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参与免疫反应、趋化功能、细胞周期、生长调节、蛋白结合、蛋白质代谢等生理活动.Pathway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s主要参与肿瘤蛋白P53途径、趋化因子途径、内质网蛋白加工途径以及黑素合成途径等.结论 瘢痕及瘢痕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s极可能与皮肤瘢痕增生及癌变密切相关.
    • 张家平; 江旭品
    • 摘要: 瘢痕癌,又被称为马氏溃疡,往往是在瘢痕溃疡的基础上恶变而成,其临床表现为溃疡长期不能愈合.瘢痕癌的致病因素与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瘢痕反复破溃、糜烂、合并感染等慢性刺激在其病理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瘢痕癌的诊疗方案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以国内外文献为基础,以全国相关领域专家的临床经验与观点为主要依据,在瘢痕癌性溃疡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汇集形成专家共识,为瘢痕癌性溃疡的防治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