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疑难字

疑难字

疑难字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汉语、语言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74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辞书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中医药文献研讨会、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等;疑难字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宝忠、熊加全、梁春胜等。

疑难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 占比:67.5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5.17%

专利文献>

论文:74 占比:27.31%

总计:271篇

疑难字—发文趋势图

疑难字

-研究学者

  • 杨宝忠
  • 熊加全
  • 梁春胜
  • 马乾
  • 周艳红
  • 王亚彬
  • 张青松
  • 李国英
  • 柳建钰
  • 郑贤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冷本扎西; 尕藏扎西; 多拉
    • 摘要: 藏语同音字“■”与“■”的正字问题和字典义项分解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文章通过语料库、文献、正字书及词典四个领域对两个同音字的历时使用及分布进行了计量研究和语义转移的认知解析,归纳了“■”的九个义项及“■”的四个义项,并得出二者不能混用的结论。同时,认为字典中同音字及多义词的义项概括和分解应依照“义点展示,义系排列,义项分解”的程序,结合微观义点显示和宏观义系把握来进行分解。
    • 王云; 张青松
    • 摘要: 本文对《汉语大字典》和《中华字海》收录的“颩”及相关字“■”“[扌丢]”进行考释,对《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的进一步修订及相关文献的释读有一定参考价值。
    • 柳建钰; 丁明
    • 摘要: 论文对《全唐文补编》《全元诗》《徐渭集》等古籍中的■等12个疑难字从文献使用、字形演变及异文佐证三个方面进行了考辨,沟通了字际关系,扫除了这些疑难字在准确理解诗句意义方面造成的障碍。
    • 高明
    • 摘要: 运用字形比较结合辞例推勘的方法,校订了骨签中的一些误释情况,同时对部分疑难未释字进行了考释。认为骨签1556释文中的“锅件”、骨签31339释文中的“都”,以及骨签24015中的未释字均当改释为“强”;骨签26117释文中的“夏之”及骨签49215释文中的“夏古”均当改释为“憂”,“毋憂”为汉代常用名,骨签中的“毋夏”均当读为“毋憂”;骨签28750、28799释文中的“株律”当改释为“地”;骨签55442释文中的“兽”当改释为“雲”;骨签55563释文中的“始”和骨签55872释文中的“梅”均当改释为“拾”;骨签56681释文中的“增嘉”当改释为“增寿”;骨签57199释文中的“武”当改释为“年”,“令史年”即“令史延年”的简称。
    • 陈正正
    • 摘要: 汉文佛经中的疑难字考释工作还有许多可以推进的空间。利用《大正藏》异文材料与佛教音义互证,一方面利用佛经音义的注音释义信息考察佛经异文的相关情况,另一方面利用佛经异文的相关文本情况考订佛经音义的说解。进一步可以考订部分佛经文献中疑难俗字,为《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校补提供参考。文章以“嬲”“”“盋”“[酉典]”“■”“[至頁]”“■”“[月庸]”“[耳垂]”“[■]”等十个字为例进行考释。考订佛经异文,从汉字史与汉语史的背景下考察,为校订佛经文献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为汉字学、训诂学、音义学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 摘要: 《辞书研究》主要探讨辞书学理论,总结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及其他工具书编纂的经验,介绍、评论中外工具书,开发辞书功能,指导辞书使用,讨论疑难字、词的确切释义,研究中外辞书编纂史及著名辞书编纂家生平,介绍国外辞书学前沿理论,等等。《辞书研究》现为16开,双月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定价25元,全年6期150元。
    • 杨宝忠; 孙小超
    • 摘要: 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线索,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的考字方法,对大型字书收录的20个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考释内容主要包括字形讹误者、俗讹字未与正字沟通者、异体字认同失误者、音未详或注音错误者、义未详或释义错误者、同形字未加别异者、已有考释尚可补正者。
    • 吴小萱
    • 摘要: 本文运用异文比勘、方言佐证、字形考辨等方法集中考释了七个疑难字,认为"誮"是中日同形字,在我国民间文献中可作"讹"和"譁"的俗字;■是"捺"的换旁俗写,特指用脚"踩,踏";■不仅能专指"蓑衣"的"衣",还能作"蒜"和"袁"的讹俗字;■与"釿"无关,可作"玠"和"戒"的俗字;■是"瘺"的俗字,同"瘘";■是"顑"的俗字;■是"塏"的讹变俗字。
    • 吴小萱
    • 摘要: 本文运用异文比勘、方言佐证、字形考辨等方法集中考释了七个疑难字,认为“誮”是中日同形字,在我国民间文献中可作“讹”和“譁”的俗字;“(錼)”是“捺”的换旁俗写,特指用脚“踩,踏”;“(蓑)”不仅能专指“蓑衣”的“衣”,还能作“蒜”和“袁”的讹俗字;“(鈼)”与“釿”无关,可作“玠”和“戒”的俗字;“(瘸)”是“瘺”的俗字,同“瘘”;“(馘)”是“顑”的俗字;“(塏)”是“塏”的讹变俗字.
    • 周艳红; 马乾
    • 摘要: 文章指出中医古籍是近代汉字研究的重要资料。中医古籍在近代汉字研究方面具有考辨疑难俗字、丰富近代汉字字形资料、考辨字际关系、补充大型字书文献用例等四个方面的作用。在近代汉字研究中亟需加强对中医古籍用字的系统整理与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