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界面结合强度

界面结合强度

界面结合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3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209424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第十届学术会议、2014中国铸造活动周会议、第十一届摩擦学大会等;界面结合强度的相关文献由92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康、冯爱新、周德敬等。

界面结合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9424 占比:99.92%

总计:209596篇

界面结合强度—发文趋势图

界面结合强度

-研究学者

  • 张永康
  • 冯爱新
  • 周德敬
  • 周明
  • 李龙
  • 蔡兰
  • 张小军
  • 俞能跃
  • 陆静
  • 徐西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嘉乐; 王启伟; 刘嘉楠; 朱胜; 陈利华; 李卫
    • 摘要: 在Cr5钢表面电沉积制备了Ni–W–SiC复合镀层。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基体的表面粗糙度,预镀层的种类和厚度,复合镀时的阴极电流密度,以及复合镀层厚度对其结合强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拉伸试验后不同试样基体一侧的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当基体表面粗糙度(Ra)为4μm,预镀1μm厚的纯Ni层后在电流密度0.8 A/dm^(2)下复合电沉积10μm厚的Ni–W–SiC复合镀层时,镀层体系具有最高的结合强度。
    • 王成江; 曾洪平; 郭鸣锐; 张扬; 张婧; 祝梦雅
    • 摘要: 为改善SiO_(2)与甲基乙烯基硅橡胶(MVSR)基体的结合强度,选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SiO_(2)的接枝链,以分子模拟为计算手段,通过结合能、分子重叠长度和均方位移的变化,研究在PMMA短链不同接枝密度和接枝链长下SiO_(2)与MVSR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电场和温度对SiO_(2)与MVSR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规律,并与SiO_(2)未接枝和KH570接枝进行比较。结果表明:PMMA作为接枝链对SiO_(2)与MVSR界面结合强度的改善效果相较于常用硅烷偶联剂KH570更好。当接枝密度为13%或16%,接枝链长为5时,PMMA的接枝效果最佳。在负向电场下,界面结合强度随场强的增大而增大,而在正向电场下则随场强的增大而减小。温度的升高会导致SiO_(2)与MVSR界面的结合强度持续降低。
    • 唐昊; 白辉; 吕嘉南; 华思恒; 鄢永高; 杨东旺; 吴劲松; 苏贤礼; 唐新峰
    • 摘要: 热电器件微型化对组成热电元件的界面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获得低的界面接触电阻率和高的界面结合强度的异质结合界面,是成功制备高性能、高可靠性Bi_(2)Te_(3)基微型热电器件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采用酸洗方法对Bi_(0.4)Sb_(1.6)Te_(3)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实现了Bi_(0.4)Sb_(1.6)Te_(3)Te3/Ni热电元件界面性能的协同优化.酸洗过程有效调控了Bi_(0.4)Sb_(1.6)Te_(3)材料的表面功函数,显著降低了Ni层与Bi_(0.4)Sb_(1.6)Te_(3)Te_(3)材料间的接触势垒,从未酸洗处理的0.22 eV降至0.02 eV,势垒的降低使界面接触电阻率从未酸洗处理的14.2μΩ·cm~2大幅降至0.22μΩ·cm~2.此外,酸洗过程还能有效调控基体表面粗糙度,在基体表面形成2—5μm的V型凹坑,产生钉扎效应,极大地增强了材料表面与Ni层的物理结合,与约50 nm厚Bi_(0.4)Sb_(1.6)Te_(3)界面扩散反应区形成的冶金结合共同作用,使界面结合强度从未酸洗处理的7.14 MPa大幅增至22.34 MPa.这种优异的界面性能在微型热电器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采用该工艺处理后热电元件制备的4.7×4.9 mm~2微型热电器件,在热面温度300 K下的最大制冷温差达到56.5 K,在10 K温差下最大输出功率达到882μW.该研究为实现界面性能的协同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并为微型热电器件的性能优化开辟了新途径.
    • 陈振中; 张帅; 赵浩宇; 王璐璐; 赖泽平
    • 摘要: 利用SolidWorks对某型APU压气机内机匣进行等比例简化,建立数学模型。首先利用ANSYS软件对内机匣与涂层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静态下的温度场及位移场。其次,将输出结果导入稳态热模块(Steady-State Thermal)中进行热分析,得到工作温度为600°C时的各部分应力应变云图。最后,通过对基体-涂层进行有预应力的模态分析,计算出基体-涂层的前10阶固有频率和振型,通过最大应力和位移点以及模态变形情况表征热振性对内机匣与涂层的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 陈振中; 张帅; 赵浩宇; 王璐璐; 赖泽平
    • 摘要: 利用SolidWorks对某型APU压气机内机匣进行等比例简化,建立数学模型.首先利用ANSYS软件对内机匣与涂层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静态下的温度场及位移场.其次,将输出结果导入稳态热模块(Steady-State Thermal)中进行热分析,得到工作温度为600°C时的各部分应力应变云图.最后,通过对基体-涂层进行有预应力的模态分析,计算出基体-涂层的前10阶固有频率和振型,通过最大应力和位移点以及模态变形情况表征热振性对内机匣与涂层的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 李雅茹; 郭婉肖; 李亚宁; 叶纬东; 马含; 韩志伟; 王伯良
    • 摘要: 为了增强HMX与黏结体系的界面结合强度,解决HMX基PBX炸药界面易脱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双向改性包覆HMX的方法来提升炸药与黏结体系间的界面稳定性;采用KH550对HMX进行改性,KH550、天然树脂、糊精、三(2-甲氧基氮丙啶)氧化磷(MAPO)4种表面助剂对TPU进行改性,制备了改性的HMX/TPU复合粒子;通过接触角测试仪、XPS、SEM、FTIR、感度测试仪对样品界面参数进行表征.结果 表明,与单向改性的样品相比,KH550-KH550、KH550-MAPO、KH550-糊精双向改性样品的界面黏附功提高了31.1%~32.8%;双向改性后的样品包覆程度更高,其中KH550-MAPO双向改性样品表面的元素基团中—NO2所占的比例较单向改性样品降低5.4%;双向改性样品的红外特征峰无明显变化;SEM结果表明,双向改性样品表面包覆更均匀、光滑;双向改性样品的摩擦感度较单向改性样品均有所降低.表明双向改性能针对性地对HMX与黏结剂界面结合进行修饰,改善其黏结性能.
    • 张冬兰; 汪炯; 孔毅; 邹有; 杜勇
    • 摘要: 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Al-Cu合金中Sc掺杂θ′(Al_(2)Cu)/Al的界面特性。根据计算结果和已报道的实验结果,建立Sc掺杂的半共格和共格θ′(Al_(2)Cu)/Al界面(Sc掺杂在Al表面(S1位点),Sc掺杂在θ′表面(S2位点))模型。通过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分析,发现Sc位于S1位点时,掺杂界面的界面能显著降低,黏附功显著增加。特别是被间隙Cu原子占据的共格界面,当Sc位于S1位点时具有极好的结合强度。电子结构表明,Sc在S1位点的界面形成强Al—Cu键,而Sc在S2位点的界面形成Al—Al键。Al—Cu和Al—Al键的形成对提高掺杂界面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罗求发; 陆静; 林莹超; 俞能跃
    • 摘要: 目的研究单层磨料凝胶抛光垫的加工性能,为提高磨料利用率以及降低磨料对凝胶基体的破坏提供解决思路。方法使用自行搭建的测力装置,对磨粒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进行研究,分析磨料粒度和偶联剂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研究磨料粒度和结合剂厚度对磨粒附着的影响,并将制备的单层磨料凝胶抛光垫与常规多层磨料凝胶抛光垫分别在湿抛光和干抛光工艺条件下加工碳化硅衬底,对比两者的材料去除率、表面粗糙度和工具的磨损情况。结果 200/230目金刚石磨粒的界面结合强度是80/100目的 4倍有余,添加偶联剂后,80/100目金刚石磨料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了75%。粗粒度的W40多层磨料容易破坏凝胶基体的结构,而细粒度的W5单层磨料不会破坏凝胶基体结构,且单层磨料工具的凝胶体涂覆厚度应低于0.6mm。湿抛光条件下,单层磨料工具能达到多层磨料工具的抛光效果;干抛光条件下,单层磨料工具的材料去除率相比多层磨料工具提升11.5%;湿抛光和干抛光条件下,单层磨料凝胶工具的耐磨性都显著强于多层磨料工具。结论单层磨料凝胶工具在湿抛光条件下具有与多层磨粒凝胶工具等效的加工能力,但是在干抛光条件下,单层磨料凝胶工具的加工能力和使用寿命要显著优于多层磨料凝胶工具。
    • 刘继雄; 王文君; 黄拓; 王新; 王小翔; 王鼎春; 高颀
    • 摘要: 对SP-700钛合金热轧板进行扩散连接试验,研究了扩散连接温度(720,750,780,810,840°C)和时间(5,15,30,45 min)对合金板连接界面形貌及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扩散连接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合金未结合区域减少直至消失,界面结合强度增加;温度越高,界面完全结合所需时间越短,在温度高于750°C下扩散连接30 min时,界面基本实现完全结合;在840°C扩散连接30 min后,合金结合界面上存在大量等轴α相,界面结合强度最高,达400 MPa.
    • 白于良; 李晶琨; 刘雪峰; 王怀柳; 代广霖
    • 摘要: 对钛/钢组坯进行冷轧预复合成形,将钛/钢预复合板感应加热至热轧温度后单道次热轧成形制备了钛/钢复合板,研究了感应加热温度对钛/钢复合板的界面组织和界面结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热轧制复合法制备的钛/钢复合板的界面结合紧密,没有孔洞和间隙.钛/钢复合板由于感应加热和热轧的时间较短(<5 s),钛/钢界面仅有少量硬化层碎块,没有金属间化合物析出.钛/钢复合板的界面Ti和Fe元素扩散层宽度随感应加热温度增大而增大,950°C时界面扩散层宽度达到8μm.在感应加热温度为750~950°C的条件下,钛/钢复合板的界面结合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