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画石

画石

画石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0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绘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专利文献41754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南都学坛、同学少年等; 画石的相关文献由61位作者贡献,包括俞莹、吴雨洁、夏华炳等。

画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41754 占比:99.82%

总计:41831篇

画石—发文趋势图

画石

-研究学者

  • 俞莹
  • 吴雨洁
  • 夏华炳
  • 王毅高
  • 钟长海
  • 丘挺1
  • 令狐彪
  • 余以建
  • 卢坤峰
  • 卢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沛
    • 摘要: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性人物。郑板桥一生擅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等,著有《郑板桥全集》。
    • 闻世震
    • 摘要: 郑板桥画石,只画雄浑厚重的黄山石,而不画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是没有生命的,但在郑板桥的笔下,石有血肉之躯,有灵性。在石的造型艺术上,郑板桥对米芾的赏石四则和苏轼的“石文而丑”给予高度评价。《画石》赠三友人今日画石三幅,一幅寄胶州高凤翰西园氏。
    • 蔡剑明
    • 摘要: 一、竹竿起笔从1处起笔,要藏锋,由下往上至2,3至4至5。画每一根竹竿的过程都是重复1至2,3至4至5。画时下面短而粗,上面长而细,每节之间适当留出空隙,以保证勾竹节时墨晕在竹竿上的变化。画竹竿一定要中锋用笔,才能保证竹竿的挺劲。二、竹节蘸浓墨,下笔1一定要重,然后提笔至2,2至3轻轻带过,至4要重重按下,画时须轻重变化,只有提、按明显,才能表现竹竿的立体效果。
    • 丘挺1
    • 摘要: 文人造园时追求幽远、雅致、自然,叠石理水由之前的摹山范水,变为更加主动的人文表现。土石山、土山、石山,体现出浓厚的画意与诗意。知名园林学家陈从周说:''画究经营位置,造园言布局,叠山求文理,画石讲皴法。山水画重脉络气势,园林尤重此端。''画家在''搜妙创真''的山水造境里寄畅情思外。
    • 孙永凤1
    • 摘要: 题名:石种:长江烫画石规格:25cm×25cm×13cm收藏:西宁市·毕崇毅【旺财】画面中的''旺财'',急匆匆地从左往右跑来,叼着肉骨头,微微昂着头,仿佛摇晃着尾巴正在向主人撒娇。原本看来不平衡的构图,在''旺财''的''跑动''中不仅变得合理,还富有动感。该石为温江石展长江石专场拍卖首拍作品,经数轮叫价.
    • 俞莹
    • 摘要: 近代以降,玩石曾经出现了一个低潮,传统文人所推崇的瘦漏透皱的赏石理念在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一度受到冷落。如民国年间赵汝珍所著的《古玩指南》一书中,专门列了"名石"一章,其中提到玩石"现在好之者既鲜"。所以,画石作品也不多见。但不管怎样,画家们在表现奇石主题样式时还是大体遵循了古代传承的习俗,包括古代流传的画谱。新派赏石所注重的形质色纹(当时包括以质色为主的黄蜡石,以及以纹色为主的雨花石等),并没有进入画家的法眼。
    • 俞莹
    • 摘要: 今年的艺术品春拍会正渐入佳境,各家拍卖公司各显神通,其中不乏亮点。林林总总的古今书画珍玩艺术品之中,赏石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这其中,大体还是以古典赏石为主打,除了极个别拍卖公司设立专场拍卖之外,大多是在古董家具文玩专场推出的小专题,而且拍卖行越来越谨慎了,大多数都不标注年代(指收藏年代),无论是成交率还是成交价都表现得很一般。
    • 王瑞锋
    •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唢呐不是中国民族乐器,但从现存于嘉祥武氏词和1977年出土的汉画石印证,早在1800多年前,山东西南一带的菏泽和济宁就有了以唢呐为主的鼓吹乐队,这个时间要比唢呐从阿拉伯、伊朗一带传入中国的时间早得多。唢呐扎根于中国的广大农村;成为传统的民族民间乐器。唢呐重仪式——百姓一生用唢呐两次,结婚一次,老了一次。唢呐行讲究,首重信义。"应了人家的丧事,下雹子下刀子也要去。"电影《百鸟朝凤》,演绎了一段悲情的唢呐故事;现实中,亦有一段流传于平邑的唢呐往事。
    • 钟长海
    • 摘要: 明刊林氏《素园石谱》,创造性地以诗、书、画、印联袂的形式将古代东方赏石美轮美奂地"刻画"出来。它是传统赏石的结晶,也是赏石鼎盛期的代表作之一。明代版刻发达,"尚奇"之风炽热。林氏刻此谱,满足了士人尚奇、赏怪之需。彼时,胡正言刻《十竹斋石谱》,董其昌论画石,杨升庵作石跋,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金石部》,徐霞客记石等,皆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志趣雅好。清代《四库全书》中未曾收录《素园石谱》,故
    • 俞莹
    • 摘要: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尽管如今大家都一致认可底座在赏石中的重要作用。如古代赏石的鉴定,更多地也是依赖于是否有原配或旧配底座。更有甚者,美国已故雕塑家、中国"文人石"收藏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Richard Rosenblum,1940~2000)曾表示:"木座是一个戏剧化的装置,它实际上使石头成为了艺术品。离开了木座,你会感觉石头与艺术是如此的不相像……"。尽管底座这么重要,但是,关于古代赏石底座的文献记录和图绘形象却少之又少,出土文物更是无从所见。虽然有一些传世的古代赏石,但其底座是否原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