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
画像石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0年内共计481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篇;相关期刊269种,包括四川文物、文博、文物鉴定与鉴赏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首届中国音乐图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2006年全国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学术研讨暨教学研讨会等;画像石的相关文献由504位作者贡献,包括罗丹、张从军、张春宇等。
画像石
-研究学者
- 罗丹
- 张从军
- 张春宇
- 汪小洋
- 苏翔
- 董珊珊
- 邱楠
- 黄永飞
- 于万玲
- 刘国庆
- 刘树瑛
- 刘道广
- 卢澎涛
- 吴晓玲
- 唐建
- 姚君洲
- 姚鹏
- 孙晓彤
- 孙玉军
- 康华
- 李光
- 李征
- 李海燕
- 杨孝军
- 杨孝鸿
- 王健
- 王冬
- 王娜
- 王琨
- 王秀妍
- 白洁
- 祁晓松
- 秦琴
- 窦鑫
- 纪学艳
- 胡广跃1
- 胡飞
- 芮元元
- 萧潇
- 薛保华
- 谢时光
- 赵杰
- 郑立君
- 郑红莉1
- 郭新生
- 郭炳利
- 陈祎晟
- 陈青青
- 马海元
- 高文
-
-
兰钰嵛;
陈傲杰;
苏延溥
- 《图书馆论坛》
| 2020年
-
摘要:
中国阅读史悠久,汉代时文化长足发展,从现存的汉代画像石(砖)上的读书图可窥视一二.文章收集整理了部分汉代画像石(砖)中的读书图,探析汉代画像石(砖)读书图的类型,并对其中5幅代表作进行解读,探讨其蕴含的学术价值.
-
-
赵烷汝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 2020年
-
摘要:
中国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是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资料,尤其是其中的乐舞与乐队图像,对研究汉代乐舞百戏及乐队的配置与规模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图像资料补充了文献资料的不足,进而更加精确地推断出汉代音乐文化生活.笔者以陕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刻画的乐舞和乐器资料进行论述,并利用出土文物、文献资料,借助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列举陕北地区汉代画像石中具有特点的图像,总结陕北地区汉画像石中的音乐舞蹈形象,并与其他地区汉画像石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陕北地区汉代画像石中的音乐特色.
-
-
唐际根;
钟雯
- 《美成在久》
| 2020年
-
摘要:
2009年,河南省安阳县公安局在打击盗卖文物行动中,收缴了一方由青色石灰岩凿刻而成的画像石,画像石下栏的内容是《七女复仇》,什么是《七女复仇》?它为何会出现在曹操墓中?本文试解其详。
-
-
-
-
许平山;
颜妍;
罗昊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行傩驱鬼图》是出土于山东沂南画像墓中的画像石,上面雕刻的傩仪形象是目前发现实物雕刻中刻画形象最集中的画像石,画面集中反映了方相氏帅率十二神兽(傩神)驱鬼逐疫的盛大场面,反映了汉代的傩事活动的兴盛景象.为了探寻汉代傩祭的真实景象,前往沂南画像墓博物馆,对雕刻画像进行详尽分析比对,理清了当中各人物、图案刻画的寓意,为今后傩文化的研究者提供历史渊源上的佐证.
-
-
-
-
-
-
王歌扬
- 《2013首届中国音乐图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1954年3月到5月,华东文物工作队与山东省文管会组队,发掘了沂南北寨画像石墓(简称沂墓).1956年9月,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了由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合著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一书.①《报告》对墓的地理环境、发掘经过、形制、结构、画像石内容进行了详尽介绍,并对画像石内容进行了考证.最后,对墓的艺术价值、年代作了评估和推定,由是,沂墓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汉画像石墓考古的标型墓之一.大抵由于从墓的发掘、研究到出版之间时间的局限性,画像内容中"关于乐舞百戏图的考证",部分较略,个别画面组合有待商榷,现就这一部分作一补正和考证.另外,就墓的年代、主人,以及与之相关的礼乐之制,提出一些新的看法.画像考释可以看出,沂南画像石墓乐舞百戏画像大致可以分为百戏与器乐伴奏两部分。沂墓乐舞百戏画像是两汉大丧之制的缩影,从两汉时期有关礼乐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音乐、舞蹈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推崇。他们把“乐”视为与“礼”、“政”、“刑”同等重要的治国之道,把乐舞看作是国家升平的象征。大丧、诸侯王薨,王室、郡国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违者“不道”,“为諄”。因此,沂南画像石墓乐舞百戏画像所折射的不可能是刘据薨,生人在“哀痛”期间所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但也不能排除为丧家于来吊者设计的飨之以酒肉,娱之以音乐的大型祭祀场面。较为合乎当时实际的解释应是反映墓主人生前观赏乐舞百戏的某一凝固的瞬间,以及死后对这一享用所展示的不竭的追求。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