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致化学发光

电致化学发光

电致化学发光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66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会议论文80篇、专利文献514153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化学传感器、广东化工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分子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电分析化学会议、第四届华东地区色谱、质谱学术报告会等;电致化学发光的相关文献由1177位作者贡献,包括魏琴、张勇、马洪敏等。

电致化学发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9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8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14153 占比:99.94%

总计:514452篇

电致化学发光—发文趋势图

电致化学发光

-研究学者

  • 魏琴
  • 张勇
  • 马洪敏
  • 吴丹
  • 陈国南
  • 杜斌
  • 戴宏
  • 庞雪辉
  • 范大伟
  • 池毓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彭迪; 张雨嫣
    • 摘要: 潜手印作为最重要的痕迹物证之一,一直是各国执法部门打击犯罪、识别人身的有力工具。近二十年来传统的手印显现与纳米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生物适配体技术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为深入识别指纹物证的化学、生物学信息提供了可能性。电化学检测因其具有灵敏度高、可控性好、成本低廉且易于联用等优势,在物质检测和组分分析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近年来,法庭科学工作者逐渐重视电化学方法在潜手印显影方面的应用,相关报道日渐增多。本文通过对作用于基底物质的电化学反应相关研究的梳理和归纳,全面综述了基于电化学沉积、电致化学发光及表面等离子共振三种技术的“负像”潜手印显影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电化学方法检测潜手印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为手印的无损检测和残留物识别提供借鉴和思路。
    • 张连梅; 王宇红; 赵英杰; 刘璐; 毛雪; 邸萌婕
    • 摘要: 电致化学发光因为不需要激发光源,没有杂散光的干扰,实验设备简单且具有背景信号低、灵敏度高的优点,近年来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分析、生物传感和成像等领域都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在电致化学发光技术中,发光试剂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件。随着纳米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半导体量子点由于尺寸调控带隙、表面易于改性和表面态依赖性的电子转移、良好的发光强度和单色性而成为一类理想的电致化学发光试剂。首先简要介绍电致化学发光及其机理,接着重点总结各类半导体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特性,最后对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电致化学发光试剂存在的挑战和机遇进行讨论。
    • 摘要: 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公布2022年5月7日,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授奖名单,12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获此殊荣。获得该奖项的有复旦大学陈培宁、浙江大学冯建东、上海科技大学季泉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李超、四川大学钮大文、湖南大学邱丽萍、浙江大学王亮、华侨大学魏展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辛森、清华大学张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晓东、浙江理工大学左彪。他们分别在智能电子织物、单分子电致化学发光显微镜、复杂天然产物简洁全合成、糖类化合物选择性合成与衍生等领域创制了新方法、提供了新工具、定制了新策略。
    • 崔琳; 王鹏雨; 王成铭; 张春阳
    • 摘要: 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在电极表面产生激发态自由基粒子,然后经过电子转移反应形成激发态发光的过程.有机聚合材料是一类由一种或几种分子/分子团(结构单元或单体)以共价键结合形成具有多个重复单体/单元的材料,包括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金属-有机凝胶(Metal-organic gels,MOGs)、共轭微孔聚合材料(Conjugated microporous polymers,CMPs)和聚合点(Polymer dots,Pdots)等.有机聚合材料与含镉量子点相比,具有低毒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有机聚合材料既可作为ECL发光体,也可增强发光体的ECL信号.基于有机聚合物材料构建的ECL传感器具有选择性好、特异性高、设备简单、信号稳定、检测方便、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宽和低背景等优点,广泛用于环境监测、免疫分析和核糖核酸检测等领域.本文综述了有机聚合物材料ECL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有机聚合物材料ECL传感器用于金属离子、生物小分子、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检测研究,对有机聚合物材料ECL传感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刘丽敏; 石建军; 张艳红; 马祥梅
    • 摘要: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循环伏安等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测量了n-propyl苝单酰亚胺单酐(PMI)、ethylPMI和苝单酰亚胺二酯衍生物(1~4)(PMD(1~4))的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最大摩尔消光系数(ε)、荧光量子产率(Φf)和电致化学发光(ECL),并与氮原子取代苝二酰亚胺的相应性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propylPMI、ethylPMI和PMD(1~4)的Φf分别为0.96、0.98、0.94、0.93、0.91、0.89;ECL以PMD-2的发光强度最大,PMD-4次之;酸酐键酯化对苝系衍生物荧光猝灭影响较小,仅使其光谱峰位置发生移动;对于其电化学性质,PMD(1~4)的循环伏安曲线都没有氧化峰,还原峰也只有PMD-2和PMD-4显现.
    • 杜钦芝; 杨国敏; 陈时洪
    • 摘要: 铱(Ⅲ)配合物差的水溶性限制了其在电致化学发光(ECL)领域的应用.该文用聚(苯乙烯-马来酸酐)(PSMA)羧基功能化三(2-苯基吡啶)铱(Ⅲ)(Ir(ppy)3)合成水溶性铱纳米棒(IrNDs).在共反应试剂三丙胺(TPrA)存在下,IrNDs表现出优良的ECL性能.借助多巴胺(DA)对Ir NDs-TPrA体系ECL的高效猝灭作用,实现了对DA的高灵敏检测,线性范围为2.0×10-8~4.0×10-4mol/L,检出限为6.3×10-9 mol/L.羧基功能化的Ir NDs为铱(Ⅲ)配合物在ECL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想平台,也为DA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 冯程; 张茂美
    • 摘要: 利用DNA的生物相容性,以DNA纳米技术为基础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电致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microRNA-21的超灵敏检测.首先,我们通过合理的设计合成了两端分别标记有能量转移供受体的DNA镊子.通过DNA酶诱导的目标物循环得到双倍的引发链.将该引发链修饰在处于"打开状态"的DNA镊子中,触发了DNA镊子的"关闭状态",从而能量供受体对距离更近,进而发生能量转移,增加了受体(量子点)的ECL强度.
    • 冯程
    • 摘要: MicroRNA对各种各样的人类疾病和生物过程中的生物传感具有相当大的调节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致力于在电化学发光的基础之上进行同步检测来发展microRNA实验.为此,本研究首次进行了石墨烯量子点和鲁米诺的同步检测,其中二硫化钨作为一种双官能团的传感平台,它能很好地吸附单链DNA,并且能有效的提高分别连接有鲁米诺和石墨烯量子点DNA的化学发光信号,但是当microRNA与其混合后,单链DNA与二硫化钨脱离,使得化学发光信号降低,正是由于二硫化钨的增强效应,microRNA-141和microRNA-155的双组份检出限分别降到了1.7×10-16 mol/L和3.3×10-16 mol/L.
    • 刘惠; 殷浩; 杨世龙; 董永平; 储向峰
    • 摘要: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硅量子点(SiQDs),并探究了联呲啶钌(Ru(bpy)3^(2+))在硅量子点修饰玻碳电极(SiQDs/GCE)上的电致化学发光(ECL)行为。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SiQDs能够作为共反应剂明显增强Ru(bpy)3^(2+)的阳极ECL信号。研究了SiQDs修饰量、缓冲溶液pH等因素对该体系ECL信号的影响规律,并对ECL机理进行了探讨。多巴胺对ECL信号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据此可以实现对多巴胺的灵敏检测。在1.0×10^(-8)~1.0×10^(-4) mol·L^(-1)范围内,多巴胺浓度与ECL信号的减少值呈线性变化关系,相关系数达0.993。
    • 熊成义; 梁文斌; 刘雄; 郑莹宁; 柴雅琴; 袁若
    • 摘要: 电致化学发光(ECL)技术因其高灵敏,高可控性以及快速简便等优势成为近年来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然而,在无共反应试剂,无其他信号放大手段时,常规ECL传感器的响应信号较弱,因此构建信号放大技术放大ECL传感器的响应信号成为了进一步发展该技术的关键所在。根据诸多报道表明,通过引入纳米材料构建新型信号放大策略可有效提高ECL传感器的信号响应与灵敏度。该文主要介绍近年来依托纳米材料构建的新型信号放大策略在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与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