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磁成形

电磁成形

电磁成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4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电工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79535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材料科学与工艺、精密成形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二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球华人塑性技术研讨会、2013中国科学院电磁场前沿学术论坛等;电磁成形的相关文献由54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亮、李春峰、崔晓辉等。

电磁成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9535 占比:99.87%

总计:179760篇

电磁成形—发文趋势图

电磁成形

-研究学者

  • 李亮
  • 李春峰
  • 崔晓辉
  • 曹全梁
  • 韩小涛
  • 黄尚宇
  • 于海平
  • 傅恒志
  • 邱立
  • 喻海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邓凌波; 黄尚宇; 杨梅; 钱东升; 冯珂; 欧冰
    • 摘要: 采用电磁-结构-流场耦合的多物理场耦合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等内径和带锥角两种集磁器条件下Cu/Al管的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过程,考察了外管的变形行为和半固态钎料的剪切流变行为.结果表明,采用等内径集磁器时,钎料所受的剪切应力和相应的剪切流变速率在端部最高,底部次之,中部最弱,导致搭接区域内去膜效果存在差异,甚至影响界面冶金结合;而带锥角集磁器能更为合理地满足无钎剂钎焊对外管变形与钎料剪切流变的协调性需求,有效改善钎料流变行为,使剪切应力、剪切流变速率及去膜效果在整个搭接区域相对均匀,有利于提高界面连接质量.基于分析结果设计制造了改进的集磁器,进行了钎焊试验及相关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等内径集磁器,带锥角集磁器能有效改善Cu/Al接头的界面连接质量,细化搭接区域中部纤缝组织,并最终提高钎焊接头的抗剪强度.
    • 熊奇; 周丽君; 杨猛; 张露露; 李哲
    • 摘要: 电磁成形技术是一种利用洛伦兹力驱动金属材料发生高速变形的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静态成形工艺相比,电磁成形因其极高的应变速率能显著地改善轻质合金材料的成形性能。同时,相比传统机械力或液压力,电磁成形所利用的洛伦兹力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灵活调控,因而具备更丰富的工艺潜能。然而,现有研究多将重点放在金属工件的成形方式及效果上,对其最主要部分——洛伦兹力,在电磁成形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及复杂的竞争关系并未系统分析。因此,该文针对典型的单脉冲电磁成形过程,细化电磁成形过程中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了成形过程中随时间变化洛伦兹力在铝合金板件上的竞争关系及对成形效果的影响,阐明了随时间变化的洛伦兹力的竞争关系,对所呈现成形效果的影响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电磁成形技术过程。
    • 邓桦坤; 郑月; 毛云飞; 崔俊佳; 李光耀
    • 摘要: 目的 研究铝合金在磁脉冲成形后零件轮廓的形状偏差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形状偏差形成原因.方法 开展螺旋线圈不同放电能量下的汽车车门把手零件的成形实验,并采用光子多普勒测速系统(Photonic doppler velocimeter,PDV)测速,利用Dyna/EM模块建立的数值模型,主要从电磁力的分布、应力波的传播效应和励磁源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零件和模具的形状偏差根据其位置存在不同,短轴区域的偏差明显大于长轴区域.形状缺陷主要是由电磁力的分布情况和惯性效应造成的.放电电流频率会影响板料和模具之间的回弹效应.结论 降低电流频率以及改变线圈电磁力分布可以有效抑制板料的回弹,提高板料贴模性能.
    • 欧航; 安浩; 孙式进; 崔俊佳; 李光耀
    • 摘要: 目的 研究异形孔电磁翻边成形规律及不同预制孔尺寸对翻边质量的影响.方法 基于电磁成形平台实现椭圆孔电磁翻边试验,建立三维电磁成形仿真模型对3种预制孔的翻边过程进行模拟.通过显微硬度值、翻边轮廓、翻边高度及端部厚度等指标分析异形孔电磁翻边规律.结果 3种预制孔的翻边高度均表现为从长轴到短轴不断增大,随着预置高度从15 mm降到10 mm,长短轴两处的翻边高度差由2 mm下降至0.75 mm,且翻边零件与模具贴合效果逐渐变好.结论 电磁翻边件在长、短轴处的变形存在着明显差异;基于中性层不变原理的预制孔公式,在侧壁与模具贴合良好的案例中低估了电磁翻边高度;变形区域内较为均匀的电磁力密度分布有益于实现与模具良好贴合,同时翻边高度更加均匀.
    • 金延野; 于海平
    • 摘要: 电磁成形是一种典型的高速率成形技术,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成形性能,并已经成功应用于金属板材成形领域,获得了很好的成形效果.为了能够继续扩大电磁成形技术在板材成形方面的应用,对目前板材电磁成形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电磁成形工艺的原理与主要特点;分析了目前电磁成形技术、电磁辅助冲压成形技术在金属板材成形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电磁成形技术在应用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最后,分别从成形材料和成形工艺两个方面分析了后续研究的突破点以实现扩大该技术应用的目的.
    • 刘维; 孟正华; 黄尚宇
    • 摘要: 将电磁成形与现有板料成形工艺相结合,能够有效拓宽电磁成形应用领域,可为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中铝合金零件高性能精确成形带来新的突破.主要综述了电磁复合成形工艺、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与本构建模、铝合金板料电磁成形性能与组织演变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笔者的研究工作对电磁成形工艺与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着重综述了以电磁辅助冲压与电磁渐进成形为典型代表的电磁复合成形工艺,阐述了电磁成形过程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方法,介绍了基于管材电磁成形或板材电磁胀形实验的高应变速率本构模型参数逆向识别方法,为电磁成形数值分析提供必要的材料模型.阐明了电磁成形能够有效提高铝合金板料成形性能,并揭示了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铝合金板塑性变形机理与组织性能演变规律,为电磁成形工艺研究打下重要理论基础.最后,对铝合金板料电磁成形工艺与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肖昂; 颜子钦; 崔晓辉; 王世鹏; 林愈弘
    •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热处理状态下多种铝合金在准静态拉伸和电磁单向拉伸条件下的成形性能,并探究其中机理.方法 选择不同牌号(1060,3003,5052)和不同热处理状态(加工硬化态和完全退火态)的铝合金材料,获得材料在准静态和电磁成形条件下材料的成形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1060铝合金试样进行显微断口和微观组织分析.采用数值仿真方法,获取板料和线圈的最佳相对位置.结果 与退火态材料相比,在电磁成形条件下加工硬化态材料的成形性能提高得更多,特别是在1060铝合金中,退火态试样准静态拉伸的伸长率和动态拉伸的伸长率几乎一致,而H24态试样的动态拉伸伸长率(20.2%)为准静态拉伸(5.1%)的3.96倍.扫描断口发现电磁成形断裂面更窄,韧窝大小更均匀.1060-O试样电磁成形后,晶粒内部位错密度低,微观结构主要为亚晶.1060-H24试样电磁成形后的组织中位错密度较高,出现位错胞.结论 加工硬化态材料中存在的初始缺陷有利于电磁成形过程中位错的产生和交滑移的发生,从而提高合金成形性.
    • 张无名; 邱立; 张望; 李彦涛; 李智
    • 摘要: 目的 研究放电时序对翻边变形的影响规律,提高成形能力.方法 以双向加载式管件电磁翻边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电路-磁场-固体力学耦合的仿真模型,针对放电时序的变化,详细分析驱动电流、电磁力和翻边变形受到的影响,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 与常用的同时放电相比,最佳的时序放电在保证脉冲时间一致性的同时,将径、轴向线圈电流峰值分别提高11.6%和降低12.4%,最终使径、轴向电磁力峰值分别提高18.8%和6.8%,翻边角度提升约30%,显著提升了系统的翻边能力.结论 控制放电系统开关时刻改变放电时序,可以使放电能量在线圈间发生转移,影响线圈中的驱动电流波形,从而提高电磁力大小并改善其径轴向分量的比例关系,显著增强电磁系统的成形能力.
    • 王紫叶; 杨猛; 熊奇
    • 摘要: 电磁成形过程中线圈温升过高会缩短其使用寿命,优化线圈结构可以在不影响成形效果的情况下降低温升.该文以管件电磁成形所使用的螺线管线圈为研究对象,利用电磁场—机械结构场—温度场耦合有限元模型,针对线圈绕制工艺的特点,详细探讨线圈层数、匝数、高度、宽度、匝间距以及层间距这六种结构参数对线圈温升及成形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合适的结构参数均能抑制线圈温升,同时保持工件成形效果,但六种结构参数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该结果为管件电磁成形线圈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建议,为提高线圈使用寿命指明了方向.
    • 冯珂; 黄尚宇; 邓凌波; 李雨连; 李清宁; 杨正; 钱东升
    • 摘要: 结合磁脉冲成形、半固态成形以及钎焊的复合优势,采用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的方法来实现Cu/Al异质金属管件的连接.基于LS-DYNA对钎焊过程进行了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分析了钎料厚度对流变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考虑氧化膜去除效果及钎料流失缺陷的壁厚设计思路.利用附加能谱仪的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和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研究了半固态Zn-15Al-1.0Si钎料的厚度对钎焊接头质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钎焊过程中,半固态钎料所受压、剪应力复合作用随着其厚度的增加而变弱,且在搭接区域中部最弱.钎料过厚,其与母材两侧难以形成良好的冶金结合,而钎料过薄,会导致接头钎料缺失的缺陷.在合适的放电参数条件下,当钎料固相率为0.6,厚度为300 μm时,能获得以球晶组织为主的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Cu/Al管接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