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极过程

电极过程

电极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73803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3第三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分子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第八届(2012)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等;电极过程的相关文献由47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超、袁博宇、李亮等。

电极过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3803 占比:99.90%

总计:173971篇

电极过程—发文趋势图

电极过程

-研究学者

  • 王超
  • 袁博宇
  • 李亮
  • 屈文俊
  • 张俊喜
  • 王旭
  • 田亚平
  • 聂新明
  • 赵新生
  • 廖春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思奇; 李娜; 陈浩森; 焦树强; 宋维力
    • 摘要: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明确了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对发展新能源电池技术提出了新要求。在电池服役过程中,电极过程反映了电化学系统中的工作机制与演化规律,随着高比能电池体系的开发应用以及单体电池体积的增大,电池电极过程的不均匀程度更加突出。然而,电池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存在多尺度、多层级、多过程、多步骤及多场耦合的复杂特点。本综述重点整理了不同活性离子体系电池的电极过程,包括液相传质、表面电子转移、固相扩散三个主要步骤,并以高比能电池、功率型电池、长寿命电池为例,分析了电位、过电位、扩散系数、不同尺度的几何参数等对各种电池设计目标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尺度下电极过程的非均匀对电池性能衰减的影响机制。基于已开发的电极过程可视化方法与定量化分析技术,系统总结了锂离子电池与铝电池的典型电极过程,深入分析了这两类电池电极过程的差异,为基于理解电极过程设计材料体系与优化电池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建立电极过程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分析并展望了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为科学指导电池设计与制造提供基础。
    • 李园园; 王锦霞; 谢宏伟; 尹华意; 宋秋实
    • 摘要: 为了阐明铸铁表面耐腐蚀铝涂层的电化学沉积机理,在AlCl_(3)-[EMIM]Cl离子液体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分别研究了铸铁表面铝电化学涂层沉积电极过程和形核生长机制。通过恒电流密度法电沉积制备铝涂层。利用交流阻抗、极化曲线和盐雾试验研究电流密度和沉积时间对沉积铝涂层铸铁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在铸铁表面的析出过电位小,几乎为零;沉积受传质过程控制,形核符合三维瞬时成核机制;沉积铝涂层的铸铁自腐蚀电位较纯铸铁的负移、且腐蚀电流明显变小。沉积电流密度是影响铸铁耐腐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电流密度增大,铸铁耐蚀性能提高,当电流密度达到30 mA/cm^(2)时,沉积铝涂层的铸铁腐蚀电流较铸铁基体降低了1个数量级。当沉积时间为20 min时,晶粒小且耐蚀性优良。
    • 王爱玲; 李开鸿; 张哲; 任虹宇; 王杏丽; 王垒超
    • 摘要: 通过电化学测试明确了交流电作用下X90钢腐蚀电位和实时电位波形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包含阳极电极过程和阴极电极过程的等效电路模型,并通过Multisim进行了求解,通过分析阳极和阴极电荷转移电阻(R_(a),R_(c))、双电层电容(Cdl)对交流腐蚀电位及阳极和阴极法拉第电流(I_(a),I_(c))、非法拉第电流(I_(dl))的影响,分析了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对交流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交流电密度增加,X90钢腐蚀电位的负移程度先增大后减小,且于100 A/m2处达到最小值,实时电位波形与正弦交流干扰具有相同的频率和波形;随着R_(a)增大,通过阳极和阴极过程的法拉第电流均会逐渐减小;当阳极过程和阴极过程电荷转移电阻大小不同时,交流电通过腐蚀电极时会发生整流效应,使实时电位的波形中产生直流偏置,造成腐蚀电位发生偏移;相对于电荷转移电阻,双电层电容对交流电作用下腐蚀电极过程的影响更为明显。
    • 田建鑫; 郭慧娟; 万静; 刘桂贤; 严会娟; 文锐; 万立骏
    • 摘要: 固态锂电池(SSLBs)由于其安全性和潜在的高能量密度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目前仍存在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电极/电解质界面兼容性和稳定性差等瓶颈问题.为了提高SSLBs的性能,阐明循环过程中电极、固态电解质及其界面间的动态演化是至关重要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种先进原位表征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对高性能锂电池内部工作机制的理解,推动了SSLBs进一步发展.本综述系统地介绍了近几年原子力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射线显微镜等成像表征技术和拉曼光谱、X-ray基技术、中子深度分析等成分分析技术的原位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各类表征技术在SSLBs循环过程中形貌和组分的演化,包括正极材料的相变、形变,金属锂的沉积/溶解、锂枝晶生长,固态电解质结构演化和固体电解质中间相的形成,进一步加深了对固态锂电池的理解.
    • 詹东平
    • 摘要: 电化学是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的科学,在能源、材料、环境、生命和健康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纳米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电化学研究方法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一方面,以超微电极和扫描探针电化学为代表的技术,使得电极过程的空间分辨率由微纳尺度延伸至分子原子尺度;另一方面,以电化学原位谱学为代表的方法,使得反应机理在分子原子层面得到实证.近年来,这两类仪器方法融为一体,可以实时原位地测量微纳尺度的电化学、分子谱学、材料的结构、相变和形貌等信息,为阐释电极过程构效关系的物理-化学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推动了电化学基础理论、仪器方法和应用技术的全面进步.
    • 詹东平
    • 摘要: 关键词:石墨烯/溶液界面·水分子介电性质A.Montenegro,C.Dutta,M.Mammetkuliev,H.T.Shi,B.Y.Hou,D.Bhattacharyya,B.F.Zhao,S.B.Cronin,A.V.Benderskii,Asymmetric Response of Interfacial Water to Applied Electric Fields,Nature,2021,594(7861):62-65.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的Prof.Benderskii及其合作者,采用振动和频光谱,发现单层石墨烯电极/重水界面OD拉伸特征信号在电极荷正、负电荷时呈现非对称响应特性,表明电极极性的变化会改变界面水分子的介电性质,影响电极过程
    • 黄承焕; 吴涛; 马银; 陆瑶; 朱健; 周新东; 周友元; 杨立山
    • 摘要: 混合正极是指将两种及以上不同类或不同规格的正极材料混合制备的正极,其目的是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电极比容量和优化电极压实密度等.由于本征充放电平台及电导率的差异,各组分在混合正极的电极过程及衰减机制出现了新现象,这使得在设计和分析混合正极时产生新问题.本工作分别以单晶LiNi0.5Co0.2Mn0.3O2(523)或LiNi0.6Co0.2Mn0.2O2(622)与钴酸锂(LCO)材料进行50 wt.%:50 wt.%的混料,研究了两款混料(LCO+523、LCO+622)的颗粒分散状态及在3.0 V-4.35 V和3.0 V-4.45 V的电极过程,对比了混料和单一组分的电化学行为差异,综合恒流充放电曲线、循环伏安、微分电容技术以及交流阻抗技术等分析了电极的可能衰减机制.本工作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混合正极的设计优化与实际应用.
    • 刘仁志
    • 摘要: 0前言近几年,我已经在多个技术交流会上提出了用量子电化学理论来研究和考察电极过程和电镀技术问题的设想和建议。量子电化学的概念最先是由J.O.M博[1,2]克里斯提出的。他和他的合作者一起于1979年出版了《量子电化学》一书,我国于1988年翻译出版了这本专著。但是,似乎没有在这个领域引起多少重视。这是我在自己构思“量子电化学”概念后从旧书网上查到的唯一一本量子电化学的专著,如获至宝。
    • 黄承焕; 吴涛; 马银; 陆瑶; 朱健; 周新东; 周友元; 杨立山
    • 摘要: 混合正极是指将两种及以上不同类或不同规格的正极材料混合制备的正极,其目的是降低电池成本、提高电极比容量和优化电极压实密度等。由于本征充放电平台及电导率的差异,各组分在混合正极的电极过程及衰减机制出现了新现象,这使得在设计和分析混合正极时产生新问题。本工作分别以单晶LiNi0.5Co0.2Mn0.3O2(523)或LiNi0.6Co0.2Mn0.2O2(622)与钴酸锂(LCO)材料进行50wt.%∶50wt.%的混料,研究了两款混料(LCO+523、LCO+622)的颗粒分散状态及在3.0V-4.35V和3.0V-4.45V的电极过程,对比了混料和单一组分的电化学行为差异,综合恒流充放电曲线、循环伏安、微分电容技术以及交流阻抗技术等分析了电极的可能衰减机制。本工作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混合正极的设计优化与实际应用。
    • CHEN Liang; ZHOU Xin-tong; ZHOU Yang; GUO Yu; GUO Kan-xiang
    • 摘要: 以葡萄糖和溴化锌为反应物,以铂电极、 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葡萄糖氧化的电极过程,研究了电极材料、 反应物浓度和扫描速度对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铂电极比玻碳电极好;比较好的溶液组成是10%的葡萄糖和3%的溴化锌,电化学反应的电流比较大;ip与v1/2成正比关系,该氧化反应是由扩散控制的.这些结果对研究葡萄糖酸锌的制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