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场分布

电场分布

电场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7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7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1篇、会议论文204篇、专利文献110404篇;相关期刊425种,包括电瓷避雷器、电工技术、电工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155种,包括2016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全国工程电介质学术会议等;电场分布的相关文献由3578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宗仁、王福谦、邱志斌等。

电场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1 占比:0.81%

会议论文>

论文:204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110404 占比:99.01%

总计:111509篇

电场分布—发文趋势图

电场分布

-研究学者

  • 彭宗仁
  • 王福谦
  • 邱志斌
  • 刘晓静
  • 吴向尧
  • 阮江军
  • 张斯淇
  • 朱智恩
  • 李宏
  • 李肇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伟; 杜鹏飞; 萧生; 李梦飞
    • 摘要: 红外探测器的性能受内部结构各层掺杂浓度的影响,而倍增层掺杂浓度会明显改变器件的性能。为了降低暗电流,提高器件性能,采用三元化合物In_(0.83)Al_(0.17)As作为倍增层材料,借助仿真软件Silvaco详细研究了In_(0.83)Al_(0.17)As/In_(0.83)Ga_(0.17)As红外探测器的倍增层掺杂浓度对器件电场强度、电流特性和光响应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倍增层掺杂浓度的增加,器件倍增层内的电场强度峰值增加,同时,器件的暗电流与光响应度减小。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倍增层掺杂浓度为2×10^(16) cm^(−3)时,器件获得最优性能,暗电流密度为0.62144 A/cm^(2),在波长为1.5μm时,光响应度和比探测率分别为0.9544 A/W和1.9475×10^(9) cmHz^(1/2)W^(−1)。
    • 陶佳; 郑毅; 张科乾
    • 摘要: 特高压换流站内设备需要严格控制电极表面电场强度,以防止电晕放电现象。±800kV换流站用可控消能装置子单元较多,且处于不同电压等级,为准确了解各电极表面电场强度的分布情况,考虑计算及外绝缘试验的可行性,对可控消能装置建立了简化的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中的直流传导场进行计算。通过初步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对模型中局放较高的部位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的计算及试验结果表明了优化措施的合理性及直流场计算的准确性。
    • 唐金宇; 佟狄宸; 史麦瑞; 李晓淞; 李博君
    • 摘要: XLPE(crosslinked polyethylene)电缆具有众多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直流电缆空间电荷积聚是影响电缆寿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对直流XLPE电缆中的空间电荷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基于双极性载流子输运模型对直流电缆中的空间电荷分布进行仿真研究,在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中搭建了一维仿真模型,分别研究了正、负极性电压下的空间电荷分布特性,并且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对电荷分布的影响。仿真结果能与文献实验测试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仿真表明:负极性电压下电荷积聚密度大于正极性电压下,空间电荷对场强进行削弱在电极附近的场强比材料内部的场强小,电荷的密度越大场强削减的越大。
    • 张东东; 万武艺; 黄宵宁; 刘欣; 常泽中; 杨成顺
    • 摘要: 绝缘子劣化前后,其周围轴向电场分布的变化比其合成电场更明显,通过检测电场分布可以实现绝缘子劣化识别。针对该特点,提出利用电磁屏蔽的方法来检测复合绝缘子的电场垂直分量,从而提高其劣化检测效果。首先仿真研究劣化复合绝缘子周围的电场分布特征,继而通过COMSOL与MATLAB联合动态仿真,提出最优电场屏蔽极板型式结构,并对比屏蔽板对劣化检测距离和劣化特征参量即电场变化率的改进效果。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电场屏蔽极板后,板间沿串电场分布与绝缘子轴向电场分布趋势基本相同;相较于屏蔽极板的尺寸,屏蔽极板厚度和板间间距对劣化绝缘子电场检测效果影响更明显;相比无屏蔽板时劣化部位10%左右的电场变化率,采用电场屏蔽极板时该处的电场变化率下降至5%左右,电场变化明显变缓,且劣化部位的有效检测距离可以从70 mm提高到140 mm。
    • 马建桥; 王向飞; 漆志斌; 马磊; 吴友强
    • 摘要: 动车组车顶高压系统是动车组运行过程中从接触网可靠获取动力的主要部件,长期暴露在大气中的车顶绝缘子一旦发生闪络故障,将会造成动车组供电中断或趴窝故障。文中以一种新型动车组车顶硅橡胶复合绝缘子为对象,采用持续升压法对8只绝缘子开展干湿闪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绝缘子干闪电压均大于140 kV,标准差小于3%;湿闪电压值大于120 kV,标准差小于3%;干湿闪电压值均满足动车组车顶绝缘子入网考核值100 kV、85 kV;湿润绝缘子表面用水电导率越高,放电电弧出现的时间越早,用相机拍摄到的电弧越明显;当低压侧金具被完全包覆时,多次闪络可造成包覆低压金具的护层边缘出现明显的烧蚀,烧蚀后的护层可能会在高速气流作用下被撕裂,建议后续的绝缘子结构优化设计中不完全用绝缘护层包覆低压金具。为解释干湿闪电压及放电过程差异,构建包含水滴或积水的三维模型,分析伞裙表面离散水滴或积水对伞裙表面附近空气域电场分布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水滴或积水的存在畸变了其附近的电场强度,畸变后的电场值可达表面干燥时电场值的百倍。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动车组车顶硅橡胶复合绝缘子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孙士玮; 聂建军; 宋亦诚
    • 摘要: 本文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电极形状对电极锂化过程的影响,借助实验观测和数值模拟揭示锂离子固相、液相扩散和嵌锂电化学反应的相互竞争关系。在实验中,设计了基于CCD相机的电极锂化过程原位观测实验方案,对三种不同形状(圆形、方形、三角形)电极的锂化过程进行实时观测,发现各种电极均存在锂化不均匀的现象,电极边缘锂化程度较高,而电极中心区域锂化程度较低。电极尖端曲率较大的位置更容易获得较多的锂离子嵌入,快速达到饱和,甚至发生锂枝晶沉积。数值模拟则揭示该锂化不均匀现象是电池内电场分布、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分布和活性材料中锂浓度分布综合影响的结果。电极形状的变化导致电解液内电场分布不均匀,使电解液中锂离子分布不均匀,最终出现锂化不均匀现象。本文揭示了电极形状对电极锂化过程的影响,增加了对锂离子电池锂离子输运、嵌入和扩散的竞争关系的理解,可为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应用提供指导。
    • 牛勃; 相中华; 马飞越; 马文长; 伍弘; 倪辉
    • 摘要: 小型化GIS设备因结构紧凑、成本低等符合设备运维单位需求的特点,在电力系统中得到推广应用,但由于早期绝缘评价指标低,导致该类设备故障率较高。文中以某故障高发小型化GIS屏蔽罩表面气隙击穿为例,对该类设备运行可靠性进行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改进措施。首先通过电场仿真、快速暂态过电压计算、绝缘裕度校核对故障进行分析,给出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之后基于电场仿真、流场仿真以及耐压试验过程中的特高频局部放电特征,对该小型化GIS设备提出屏蔽罩结构优化、罐体内部异物治理、特高频绝缘监测3种改善措施,避免同类故障再次发生。最后通过人工预埋异物下交流耐压试验、1.1倍雷电冲击下绝缘裕度校核,验证了文中所提措施的有效性。
    • 杨谨铭; 潘浩; 马御棠; 马仪; 周仿荣; 钱国超; 文刚; 孙再超
    • 摘要: 一起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故障分析中发现,对阀片存在缺陷的避雷器进行局部放电测试时未检出局部放电特征信号。对该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建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模型,研究阀片柱中不同位置阀片存在缺陷时,以及不同缺陷类型时避雷器阀片表面的电场分布规律,通过对比存在缺陷时和无缺陷时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阀片柱的表面电场分布,研究局部放电测试对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阀片缺陷的敏感程度,并针对仿真研究内容搭建试验进行验证,验证试验的结果与仿真得到的结论一致。研究发现:局部放电测试对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两端的阀片缺陷较为敏感,对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中间部位的阀片缺陷敏感度较低。研究结果为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局部放电现场测试提供技术参考。
    • 谢宗禄; 张一峰; 彭应超; 李曼乾; 王美燕; 程章颖; 唐钊
    • 摘要: 针对配变台区的过电压监测问题,以线路中广泛使用的绝缘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内部增设高压陶瓷电容,在不降低设备绝缘性能的条件下实现了故障信号的有效提取。首先基于故障信号特征及后端处理需求,确定检测装置分压比为500∶1;然后搭建了PSCAD线路模型,对雷电冲击过电压下测量结果开展仿真,得到高低压臂电容最优参数为400 pF、200 nF。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容器常规参数确定了组接方式及内部尺寸,并根据工程需求及国标要求确定了电极、柱体、伞裙等主体结构参数。完成整体设计后,按照模具1∶1比例搭建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电场及电势仿真分析,未出现局部电场畸变或电势过于集中等缺陷。该装置有效利用了绝缘子的内部空间,尺寸较小,稳定性强,适用于配网中大规模、分布式测量。
    • 刘俊德; 刘伟东
    • 摘要: 盆式绝缘子处的气隙缺陷是导致GIS设备局部放电,进而诱发故障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探究其对绝缘子内部电场分布的影响规律,文章利用COMSOL软件分别仿真研究无缺陷和气隙缺陷下220kV电压等级GIS设备盆式绝缘子内部的电场强度分布特性。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无缺陷下GIS盆式绝缘子表面电势和电场无畸变,呈现圆滑过渡状,绝缘子表面最大场强3.7kV/mm远小于SF_(6)气体击穿场强10kV/mm,即工况下GIS盆式绝缘子不发生局部放电;而气隙缺陷下GIS盆式绝缘子表面最大场强在气隙缺陷处,气隙缺陷处最大场强为10.6kV/mm,远大于空气体击穿场强3kV/mm。电场仿真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为目前GIS缺陷局部放电试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