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的相关文献在1937年到2022年内共计56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741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人文杂志、学术研究、殷都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等;甲骨文字的相关文献由493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厚宣、王宇信、彭邦炯等。

甲骨文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9 占比:7.6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741 占比:92.33%

总计:7301篇

甲骨文字—发文趋势图

甲骨文字

-研究学者

  • 胡厚宣
  • 王宇信
  • 彭邦炯
  • 陈炜湛
  • 胡振宇
  • 刘志基
  • 宋传鸣
  • 宋镇豪
  • 李学勤
  • 李家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陇菲
    • 摘要: 传说远在虞舜时代即有“箾韶”乐舞。此所谓“箾”者,即“箫”。《尔雅·释乐》云:“大箫谓之言,小箫谓之筊。”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中释“言”云:“以口吹箫舌弄之而成音也。”他提到:“然由言之字形而言,最古之义必含最古之形,古(言)字之若丫之箫形,实系单管而非编管。”箫之名物,今古有变。上古之时,箫是单管竖吹乐器。处于原始幼稚状态之箫,很有可能只是单管单音之器,只有吹孔,而无音孔。
    • 胡斌; 王鹏程; 陈蔚
    • 摘要: 符号学的跨学科研究动态使建筑符号的“形—意”本原研究或可从早期人类以原始神话思维为起点建立的“宇宙生成模型和时空观念”出发进行源流推演性解读,找寻一种根植于人类文化符号系统“形—意”同构的原型性解释。本文从梳理形式符号原型研究的理论范式出发,以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建筑类文字“宅、空、室、楹、阑、坛、台”等为研究对象,以象形文字字形特征的普遍解读方式结合建筑学本体思考,阐释早期中国建筑在类型、形态上的发展以及建筑符号象征表意功能传承实现的过程。管窥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崇天—通天”时空观念象征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探析我国早期建筑类型与形态发展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
    • 刘颜涛
    • 摘要: 窥近人所书甲骨文字,悉用篆籀笔法,盖以甲骨、篆籀虽为两种文字,实乃一种体制故也。先贤畴昔开山之功,至可钦敬。然以今日观之,甲骨刀法因势乘便,其线条之坚挺自然,则有异于篆籀圆转整饬之“篆引”处。吾辈须立志高远,继往开来,力求达到“刀”“笔”意味互见,“刻”“写”情趣共生之境界。故鉴赏甲骨书法之美恶,非止由书写者篆籀造诣之高下而定。今之研习甲骨书法者,应尽力丰富其表现手法,必欲令其既有篆籀古法之共性,更具甲骨文字之本体精神而后可。
    • 璩效武
    • 摘要: 现在出土的商周甲骨,其正面刻有甲骨文字,其背面多有较规则的钻、凿、灼的痕迹。前辈学者一般将其解释为是出于占卜的目的而进行的钻凿和灼烧痕迹,并以这些痕迹作为甲骨上的文字是占卜所用的(卜辞)的证据。璩效武先生从对甲骨文字义的释读中,已否定了甲骨文是卜辞的成说,对这些钻、凿、灼痕迹也做出了其独到的解释。
    • 简直
    • 摘要: 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构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应当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我研究过中国书法,对古代文字也略知一二,但是要理出头绪,殊非易事,便从上海图书馆借来一摞古文字研究的书籍,补补课。其中有一部著作--《甲骨文字辨释》,作者璩效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上下两册,黄色封面,很厚,竖排,手写体影印,我刚翻开就合上了,因为看上去很难阅读。这一放就是一个月,在最后还书日的前夕,我准备浏览一下目录,结果真是眼前一亮:甲骨文字是"卜辞"吗?"帝""贞"颠倒,历史不清把"贞人"赶下王位后的商殷无数的单字、成句乃至全版释读例证,推翻了甲骨文是卜辞的定论,并且证明甲骨文是殷商政府及商王室文档。这一夜,我几乎没合眼。从直觉上判断,这是一部有开创性的著作。因为,我和李寻兄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也经常对甲骨文是"卜辞"抱有很深的怀疑,然而,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也就没有深究。今夜,有一个致力于此门学问40多年的专家论证这样的命题,岂不是重门顿开?而且,假设璩先生的研究方法科学,结论可靠,那么,不仅是甲骨学原有体系将被彻底推翻,整个商代史也必须重写,毋庸置疑,这将引发史学界的一场地震。由此我展开了对璩效武先生的发现之旅。
    • 欧秀花; 贺梦梦; 张睿祥
    • 摘要: 一、引言在文物考古、博物馆陈列、保管或编目等工作中,为便于对碑碣墓志、石刻造像、古陶砖瓦、铜铁铸器、古代货币、甲骨文字等文物的研究与展览,人们往往把器物上的文字和花纹拓印下来,形成拓片档案[1]。为防止传拓用宣纸渗墨,保持传拓档案的文字轮廓清晰,在拓片制作过程中,通常人们会使用白芨水作为粘合剂,使传拓用纸能较好的固定在被拓物表面,以获得较好的传拓效果。然而,白芨水存在外出携带不便、易发酵变味等问题。
    • 张少楠
    • 摘要: 产品设计作为艺术类的一门学科,需要将顾客的需要、产品的理念和设计师的构想相结合。这需要具备较高的工业产品艺术造型设计修养和素质。现代社会设计不断革新,外来思想与文化冲击着我们独有的文化氛围,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这个僵局,用我们的本土特色文化设计突破重围。甲骨文就是一个突破点,甲骨文自身兼具"艺术美感"与原始文化的"古文字审美",蕴含几千年前古人的文化与艺术审美,甲骨文字透露出那个年代独有的文字设计美感。研究和探索甲骨文与现代产品设计之间的关联是一种新的尝试。
    • 于东晨
    • 摘要: 十二地支依次如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与十天干相搭配,用以纪日。在红山古文字中出现的十二地支,是我国天文历法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佐证。下文通过对十二地支的红山文字、甲骨文字进行辨析,研究十二地支文字的早期流变。一、字形辨析(一)“子”“子”字在甲骨文中,字形非常丰富,有的简约,如婴孩在襁褓之中见头手之形;有的象幼儿“囟有髪”之形;有的象双臂舞动之形,有的着重刻画双腿以加强整体形象;有的象双手举起婴儿行祭祀之形。具体语言环境的变化和表达的需求差别产生丰富多变的字形。
    • 陈运舟
    • 摘要: 庚的古文字,其形甚多,甲文有■、■、■、■、■等,金文有■、■、■等诸形。郭沫若认为:“观其形制,当是有耳可摇之乐器。以其声类求之,当即是钲。”(《甲骨文字研究》)钲就是钟的前身。有学者考证。
    • 刘正国
    • 摘要: 《甲骨文字研究》是著名古文字学家、“甲骨四堂”之一的“鼎堂”郭沫若先生早年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部专著。《释龢言》是《甲骨文字研究》中唯--篇涉及音乐乐器之名的考释之文。在该篇考释中,郭氏以“和”“龢”为古今字而起论,先援《尔雅·释乐》中的“小笙谓之和”为据,认定“和”字的本义就是“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