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田野作业

田野作业

田野作业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社会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6622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思想战线、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7年首届中国民族学青年学者论坛、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等;田野作业的相关文献由158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兆荣、乌丙安、山曼等。

田野作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6622 占比:99.72%

总计:66806篇

田野作业—发文趋势图

田野作业

-研究学者

  • 彭兆荣
  • 乌丙安
  • 山曼
  • 朝戈金
  • 柯杨
  • 万建中
  • 严进进
  • 刘克
  • 刘铁梁
  • 叶大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夏循祥; 杨丹禾
    • 摘要: 当代人类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新的局面,田野作业与民族志受到诸多质疑、反思与挑战。“深度”成为人类学与其他学科民族志之间的标志性差别。人类学的“深度”,涉及田野作业的深度和民族志文本的深度这两方面,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田野参与的深度、社会理解的深度、材料描写的深度、材料解释的深度、理论挖掘的深度。其中,前两者考量的是民族志者在田野作业过程中经验材料的收集,针对的是田野作业者作为主体所获得的主观知识。而后三者涉及民族志写作和理论思考的深度,是针对读者如何判断、理解民族志写作而言的客观标准。但作为学科的人类学,超越田野作业和民族志,在于文化批评和反思的高度。
    • 段愿
    • 摘要: 人类学民族志和方志学民族志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文本形式.虽然因命名上的重叠和定义上的冲突,我国人类学和方志学一直争论着各自对"民族志"理解的合法性和话语权,但这两种民族志却各自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且在学科发展中默默地影响着对方.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方志编撰传统无形中形塑着我国人类学民族志的本土特色,而人类学民族志的田野研究范式也开始向地方志渗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兹从实用层面入手,探讨在地方志资料采编范式中借鉴人类学民族志田野角色、田野伦理、田野方法等具体经验,对方志采编范式的跨学科互鉴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
    • 李晶
    • 摘要: 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在调查前的问题设置与调查对象选取、交流方式与调查效率、调查效果等三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调查者应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择优选择调查方式,做好调查前准备工作,避免"审问式"的冰冷问卷,注意使用更易于调查对象接受的话语进行"聆听式"的交流.
    • 潘鲁生
    • 摘要: 经过多方努力,中芬三江民间文学联合考察文献结集出版了,这是对1986年中国和芬兰联合在广西三江侗族地区开展民间文学调查所形成的学术文献的全面整理,是对一段学术历史的深入回顾,也是对民间文艺田野作业的方法、理念和意义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借鉴指导当下民间文艺工作的实践意义。
    • 李晶
    • 摘要: 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在调查前的问题设置与调查对象选取、交流方式与调查效率、调查效果等三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调查者应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择优选择调查方式,做好调查前准备工作,避免"审问式"的冰冷问卷,注意使用更易于调查对象接受的话语进行"聆听式"的交流。
    • 毛巧晖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亟待恢复与重建,陶立璠以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为基础,展开多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并逐步转向民俗学研究。他以教学经验为基础编纂了《民族民间文学基础理论》《民俗学概论》等教材,凸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民俗的"多样性"与"本地性",对完善民俗学学科体系有一定助益。在1989—1991年中日联合民俗考察活动中,陶立璠吸纳福田亚细男的村落研究理论,并在后续研究中延续了"在具体村落中理解民俗"的理念,总结出"一步三回头"的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田野范式转向起到了推动作用。
    • 彭兆荣
    • 摘要: 文学创作素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圭臬,却缺乏"回于生活"之一环.文学作品的"文字表述"历史性地演化成了"话语权力";"书写文化"将其他表述方式挤压,甚至使之"失声".文学民族志致力于以人类学田野作业的方法,不仅补充了文学"回于生活"的失缺,而且有助于在"生活"的现场找到和体验多种表述:口述的、音声的、仪式的、器物的、体姿的、图像的等,充实文字作品的单一性表述.文学民族志范式还有助于体会作家作品中的原型,即将作品"回归"到生活的现场,一方面确认作家对生活本源的认知、体验、感受的"部分选择";另一方面,现场的"参与观察"有助于对作品的体认和理解,使得文学与生活得以互证.文学民族志在"取证"方面也有独特的方法和手段.本文是笔者提出"文学民族志"以来的首次完整表述.
    • 冯文开
    • 摘要: 国际史诗研究者在口传史诗田野作业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其中一些田野案例体现了各自所处时代的史诗研究的学术水平,与国际史诗研究新范式的建立和研究热点有着直接关联,已经成为口传史诗田野作业的范例,特别是米尔曼·帕里与阿尔伯特·洛德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的史诗田野案例以及劳里·杭柯在印度南部卡那塔克(Karnataka)地区的田野案例已然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糅合了各种不同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他们使用的记录技巧、遇到的困难与处理方式、表现的田野观念与理论参照等给今后口传史诗的田野作业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借鉴与参考,有益于口传史诗田野作业的深入与视野的拓展.
    • 邵卉芳; 郭泰运
    • 摘要: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涉及其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色、制作技艺、画面内容、使用和销售习俗、"非遗"申报、传承保护及现代变异等。但对其行业术语的研究,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与田野作业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相对照,对前人行业术语知识的讹误进行概括,借此引发民俗学田野研究的思考,强调民俗学研究中学术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 毛晓帅
    • 摘要: 基于不同的交流目的,民众会有选择性地讲述自己的个人经历,有时甚至会对其进行润饰、改造和创编。由此呈现和建构出的个人记忆或村落集体记忆也就难以完全保持“本真”。无论是“本真”的还是“创编”的个人叙事,都是民众建构历史记忆、表达地方感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都应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在使用通过田野调查得到的个人叙事材料时,必须仔细分析和甄别,探究民众讲述个人叙事的目的及背后的讲述动力来源尤为关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