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性状

生物性状

生物性状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9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9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351932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生物学教学、中国土壤与肥料、现代化农业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第十六届中国北方省(区)林业科研院(所)学术研讨会等;生物性状的相关文献由83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春华、王云、罗凡等。

生物性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9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51932 占比:99.92%

总计:352222篇

生物性状—发文趋势图

生物性状

-研究学者

  • 李春华
  • 王云
  • 罗凡
  • 赵欢
  • 乔志刚
  • 任永红
  • 刘红波
  • 庞琢
  • 李国萍
  • 王永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圆; 赵贵宾; 李城德; 孙多鑫; 刘玉婷
    • 摘要: 为了给玉米生产中施用微生物菌肥提供依据,在榆中县石头沟和甘州区平原堡研究了禾神元微生物菌肥水剂和颗粒剂对玉米生育期、生物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禾神元微生物菌肥后玉米的株高、穗长、穗粗、茎粗、穗位高均较常规施肥有所增加,产量较常规施肥增加5.24%、6.40%,且喷施禾神元微生物菌肥水剂较撒施禾神元微生物菌肥颗粒剂增产0.63%、1.79%,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升效果最好。
    • 张燕; 李吉睿
    • 摘要: 永登县于2014年开始引种藜麦,虽然面积逐年递增,但是产量提高不明显,在施肥方面也不够重视。本试验采用纯N 0、纯P 0,纯N 8 kg/亩、纯P 14 kg/亩,纯N 10 kg/亩、纯P 17 kg/亩,纯N 12 kg/亩、纯P 17 kg/亩4个施肥处理,分别对藜麦生物性状、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水平为纯N 10 kg/亩、纯P 17 kg/亩时,藜麦的生物性状良好,产量最高,可作为当地藜麦种植施肥时的参考。
    • 冯朝成; 胡福平
    • 摘要: 在平川区旱作区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藜麦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藜麦的株高、主穗长、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均得到了提高。尤其是施用藜麦专用肥(N-P_(2)O_(5)-K_(2)O为13-22-10),籽粒产量达3622.45 kg/h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增产1377.55 kg/hm^(2),增产率61.36%,效果明显。
    • 刘雪
    • 摘要: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设施蔬菜生产中,棚室基本是连年种植不歇茬的,导致土壤恶化问题非常普遍而且日趋严重。棚室土壤恶化主要包括物理性状恶化、化学性状恶化和生物性状恶化。现针对上述类型分别作以分析。1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主要指土壤板结。1.1土壤板结的表现土壤结构被破坏出现板结,表现在:表层土壤越来越硬,土壤通透性差,不渗水或渗水慢.
    • 陈云梅; 肖厚军; 赵欢; 秦松; 芶久兰; 赵堂甫; 胡岗; 赵伦学; 何成兴; 张萌; 魏全全
    • 摘要: 【目的】探究覆膜栽培下不同水平商品有机肥替代20%氮肥对春玉米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促进贵州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方法】以"靖丰8号"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化肥(处理1,CK)、减量20%氮肥+商品有机肥3000 kg/hm^(2)(处理2)、减量20%氮肥+商品有机肥4500 kg/hm^(2)(处理3)的大田覆膜玉米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春玉米产量、产量构成、生物性状、养分积累及土壤的肥力效应。【结果】春玉米产量以处理3最高,较处理1增产6.83%,增产达显著水平;各处理玉米穗长、穗行数和秃尖差异不显著,处理3玉米穗粗最粗(54.46 mm)、秃尖最短(0.83 cm)、行粒数最多(40粒);玉米株高、茎粗和穗位高以处理2最优,显著优于其余处理;玉米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以处理2最大,较处理1分别提高3.33%、3.06%和1.50%,较处理3分别提高5.54%、6.93%和3.70%;处理3较其他处理土壤pH最大、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最高。【结论】商品有机肥替代20%化肥氮能有效促进玉米生长,提升玉米产量,同时可起到改土培肥的作用;商品有机肥3000 kg/hm^(2)替代20%化肥氮,玉米基本可实现稳产;商品有机肥4500 kg/hm^(2)替代20%化肥氮处理的玉米增产效果最佳,产量构成较优,土壤酸性改良、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提升效果均最佳。故贵州玉米生产中替代20%化肥氮的商品有机肥推荐用量为4500 kg/hm^(2)。
    • 陈敏
    • 摘要: 2021年,在巧家县关山农业有限公司租赁的土地内进行马铃薯增施不同肥料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生物菌肥的单产和产值最高,产值是62917.05元/hm^(2),扣除肥料成本后增施生物菌肥收益比增施钾肥的62278.05元/hm^(2)低9066元/hm^(2),比增施农家肥的47262.75元/hm^(2)低3407.7元/hm^(2);在各处理中生物菌肥投产比最低,为1∶3.30。若种植马铃薯只为提高产量,不计投入成本和收益,可以选用生物菌肥;既要高产,又要计投入成本和收益,可以选用投产比高的生物钾肥、农家肥及商品有机肥。
    • 白斌
    • 摘要: 于2020年和2021年在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开展黑色全膜覆盖平作模式藜麦密度试验,共设置5个密度处理,分别为处理1(15 cm×40 cm)、处理2(20 cm×40 cm)、处理3(25 cm×40 cm)、处理4(30 cm×40 cm)、处理5(35 cm×40 cm)。结果表明:处理3(25 cm×40 cm)平均折合产量最高,可达到282.0 kg/667m^(2),为水浇地藜麦最佳种植密度。
    • 张明艳
    • 摘要: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亲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模型与建模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聚焦高中生物学大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以复习可遗传的变异为例构建基于模型与建模的教学模式。
    • 辛宗绪; 刘志; 赵术伟; 肖继兵; 朱晓东; 吴洪生
    • 摘要: 为探究较好的高粱大豆合理间作模式,选用中高秆高粱辽杂19、矮秆高粱辽杂37和大豆辽豆29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高粱和大豆间作比例,分别为2∶2、4∶2、2∶4,3个品种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株高高粱品种和大豆间作对高粱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对比,合理的间作模式有利于提高高粱茎粗,增加高粱干物质积累,中高秆品种辽杂19高粱大豆在间作比例2∶4处理下产量最高,为10141.8kg/hm^(2),矮秆品种辽杂37在间作比例2∶2处理下产量最高,为8897.5kg/hm^(2)。以上2个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间作效果最好,是较为合理的间作模式,在辽西地区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付晏
    • 摘要: 要说转基因,就得从遗传物质说起。遗传物质是亲代与子代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种豆得豆”的原因就在于,“豆”的种子中含有上一代留下的遗传物质。除了极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NA分子中有很多段基因,这些基因就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如果把动植物的遗传物质比作一本本不同的书,DNA分子就是其中的章节,而基因则是组成章节的每一段话。比如“矮牵牛之书”上有一段基因写着“我能抗除草剂”,是很有用的性状,于是科学家们就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这段话加入“大豆之书”,这样大豆也就具有了抗除草剂的能力,这种大豆就是转基因作物。由转基因大豆加工成的食品,就是我们常说的转基因食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