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公民

生态公民

生态公民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与环境、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289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制与社会、理论导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等;生态公民的相关文献由121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文、郑利鹏、严从根等。

生态公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898 占比:99.87%

总计:62982篇

生态公民—发文趋势图

生态公民

-研究学者

  • 周国文
  • 郑利鹏
  • 严从根
  • 刘霞
  • 周国文1
  • 杨琳
  • 林波
  • 沈明霞
  • 沈莉
  • 沈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奎英
    • 摘要: 艺术参与是当代参与艺术的最重要功能,但它并不局限于特定意义上的参与艺术。参与艺术的参与主要是社会参与,但广义的艺术参与不仅可以参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活,而且可以参与人的精神心理,参与自然环境,也可以从整体关系上参与赞助天地万物的生成化育,促进一种“宇宙生态共同体”的建立。如果艺术参与有助于宇宙生态共同体的建立,有助于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员,从而更加自觉地具有生态人文精神,奉行生态伦理原则,主张并践行与其他人类和非人类存在者的和谐共生,艺术参与也就发挥了塑造生态公民的作用。后/疫情时代的艺术需要发挥这样的参与功能。艺术参与和生态公民都是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应当立足当下现实问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赋予它们一些新的哲学文化内涵。
    • 曹顺仙; 周以杰
    • 摘要: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明显地展现出一个绿色转型或重构的过程,并日益呈现为一种以绿色生态为表征的新农村集体经济样态,或称之为乡村版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这种“再集体化”与“绿色转型”的高度契合,既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重点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实现小康、再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台阶式发展规律及其客观要求,也是由于“再集体化”和“绿色转型”可以较好地满足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既要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又要坚持“强基”“固本”“富民”“利民”“惠民”“为民”的社会主义宗旨和方向的要求。这一趋势的进步意义或价值意涵同时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多个维度,而单向度的经济考量或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定位,都不足以准确反映农村集体经济及其绿色发展的战略意义和价值。
    • 秦良芳
    • 摘要: 生态公民是指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促进公平正义的生态伦理意识、权责对等的生态权利与义务意识、全人类永续发展的全球意识,并且在实践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现代公民。本文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剖析生态公民的深刻内涵,以期在达成对生态公民理论的普遍共识的基础上,将生态公民理论转换为日常的行动自觉。
    • 边培瑞
    • 摘要: 生态公民是自然界教诲孕育的绿色群体,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主体.2020年新冠疫情宿主的论争再次唤起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之外动物主题的关注,倒逼学界反思现代公民的生态所为.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现代公民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认知与践行境况,不难发现总体呈现理念上的高认知与实践上的低践行特征.这种知行脱节的做法,势必会加剧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有必要从绿色实践理念、生态幸福指向、生态法律制度层面入手,培育出助益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荣格局实现的新时代生态公民.
    • 周国文; 张璐
    • 摘要: 生态公民是21世纪绿色发展的新兴议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生态公民观念将环境意义上的"生态"与政治领域中的"公民"结合,既包含原有公民身份的内容,又体现出深层生态学所促进的全球绿色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公民身份的超越.生态公民对公民身份的超越,表现在生态公民在公民权利与义务、公民的地域范围、公民的人群构成及道德的关怀对象范畴上对公民身份所进行的扩展.为了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深层生态学视域思考生态公民的存在,主要分为生态公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凸显为整体与共生、生态公民应遵循的原则是平等与自我实现、生态公民的实现途径是亲近自然与生态认同、生态公民的行为模式是简约节制与保护式发展几个方面.
    • 黄扬
    • 摘要: 为了解德国城市生态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为杭州生态教育提供借鉴,采取文献翻译法、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以柏林、汉堡、海德堡三个典型生态城市作为个案,翻译德文文献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德国城市的生态教育呈现4个特征:一是形式上多样化;二是内容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三是方法上开展生态教育活动;四是特别强调人对自然的情感培育.借鉴德国城市生态教育经验,杭州应丰富生态教育内容,延展生态教育形式,扩大生态教育对象,实施基于活动的情感教育.通过以上措施使民众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喜爱自然,从而自觉、自愿地遵循生态行为要求,履行生态保护原则,成为具有正确生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新时代生态公民,为杭州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保障.
    • 王洁
    • 摘要: "生态公民"理念将公民的生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树立世界主义的生态意识,在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方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要求公民具备环境德性和环境美德并积极履行道德义务.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将自然赋予"人化"的特征,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而在这过程中,野生动物成了最不利的一方.因此,要培育生态公民,首先要思考作为生态主体的人类,应给予野生动物道德关怀,履行道德义务,体现道德意义上善的观念.我们要尊重野生动物的生命权及其生存空间,履行保护野生动物的道德义务,探索野生动物保护的新视角.应立足道德观念、道德义务、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内容,通过教育、网络、社区等手段进行生态公民道德培育.
    • 农春仕
    • 摘要: 生态道德将人与自然界作为统一的有机整体来思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其他动物和生命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类基于所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所进行的重新审视.生态道德是包括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道德实践的动态、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和有机整体,是一个从生态道德意识到生态道德实践的动态生成和发展过程.公民生态道德的培育路径在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们生态道德意识的生发;构建生态道德行为规范,启迪人们的生态德性;推进生态道德实践,强化生态道德践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