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境破碎化

生境破碎化

生境破碎化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普通生物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19404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肇庆学院学报、生态科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次全国植物抗病虫和病害流行与控制学术研讨会、第四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首届全国海域论证海洋环评技术论坛等;生境破碎化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属峰、吴玲、贺达汉等。

生境破碎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9404 占比:99.99%

总计:619496篇

生境破碎化—发文趋势图

生境破碎化

-研究学者

  • 叶属峰
  • 吴玲
  • 贺达汉
  • 刘丹
  • 宋志勇
  • 张明海
  • 杨鸿培
  • 王颖
  • 解伏菊
  • 赵紫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挺勋; 姚小兰; 任明迅
    • 摘要: 为揭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不同类型道路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和景观格局的影响,选取2000、2010和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涉及的道路分布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缓冲区分析法获取不同等级道路两侧的景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道路长度增加2134.6 km,道路密度增加了0.500 km·km^(-2)。2010年,乡道及以下道路长度增加2030 km;2019年,新增高速公路,省道310升级为国道361。(2)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的斑块密度指数及景观形状指数分别在0~500、0~300和0~250 m范围呈下降趋势,随后趋向于平缓,聚集度指数则表现相反;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最大影响范围分别为500、300和250 m。(3)2000—2019年,道路影响范围内的耕地、有林地、草地、疏林地面积减少,其中高速公路、省道附近的有林地、草地面积降幅最大,国道附近的耕地面积降幅最大;水域、灌木林、建设用地、其他林地(含果园)面积增加,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周边的其他林地(含果园)面积增幅最大。(4)道路影响范围内,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略有增加,蔓延度指数则稍有下降;目前道路对国家公园景观的影响较小,但由于道路存在较明显的累加效应及传播作用,仍然需要注意道路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可能影响,建议加强大型道路如高速公路道路径流的汇流与净化、道路两侧生态廊道、长期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 赵慧清; 彭怡
    • 摘要: 公路的建设和运营过程对路侧的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存在较大的影响,会使公路两侧的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文章在对公路建设影响生物多样性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工程解决建议,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 陈晓宇; 姚蒙; 李晟
    • 摘要: 山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分布与保护的热点。山地景观遗传学(Mountain Landscape Genetics)研究在山地景观尺度上野生生物的种群遗传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是景观遗传学(Landscape Genetics)的重要分支。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物种的空间遗传结构、形成过程、物种形成与分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可以为珍稀濒危物种和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为了更好地掌握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的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与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系统检索,全面汇总分析了1999—2020年山地景观遗传学领域发表的192篇英文文献与31篇中文文献。结果显示,该领域自2008年起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共有46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发表了山地景观遗传相关研究,研究热点地区包括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以及亚洲的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研究对象类群涵盖真菌、植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是研究发表最多的类群,占发表文献总数的62.0%;脊椎动物中,又以对哺乳类(占脊椎动物发表文献总数的52.9%)与两栖类(23.5%)的研究最多。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识别山地景观中的基因流路径或阻碍;(2)量化山地景观特征对种群遗传结构时空变化的影响。中国是发表山地景观遗传学文章数量最多的亚洲国家,近十年来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类群以植物(占在中国发表文献总数的62.3%)与脊椎动物(35.8%)为主,对脊椎动物的研究中以两栖动物为最多(占所有脊椎动物发文数量的52.6%),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与秦岭。本文进一步对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中存在的空缺及未来重点关注问题提出建议。
    • 祖悦晴; 魏妍儿; 张曦文; 于德永
    • 摘要: 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生境斑块破碎化及损失会影响物种迁移、捕食等生态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然而,现有生态保护区可能无法覆盖其内生物的必要活动范围。生态保护区外的生境斑块对于维持生态过程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识别生态保护区外的关键斑块并加以保护非常重要。以北京市延庆区为研究区,划分两种生境斑块,即核心生境斑块和潜在生境斑块,并基于图论构建生境网络。考虑地表覆盖类型、坡度、人类活动等因素构建生境阻力面。结合未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模拟,研究城市化过程对区域生境网络和景观连接度的影响,选用CLUE-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格局。结合生境斑块特征和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设计了3种未来生境变化情景。利用连接概率指数(PC)和网络连接度变化率(dI)评价不同生境变化情景下生态保护区外潜在生境斑块的景观连接度重要性,判断保护优先顺序,并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对不同迁移能力物种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保护区外的全部潜在生境斑块对维持生境整体景观连接度有最大2.15%的影响,单个潜在生境斑块对维持景观连接度有最大0.28%的影响。此外,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对不同迁移能力物种的影响差异显著,因此需针对保护物种和城市生境特征设计保护方案,研究区需要优先保护大中型斑块和位于关键位置的小型斑块。为了满足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建议在区分生境斑块保护优先顺序时考虑生境斑块对景观连接度的贡献和城市化扩展过程的压力。研究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境管理提供了方法参考。
    • 谭诗梦
    • 摘要: 山地公园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景观格局,相比平原地区的城市公园,山地公园在自然教育、生态保育、野外探险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合道路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分析了山地公园的主要生态要素和步道建设所引起的道路生态问题,依据道路生态学影响、道路生态因素评价和道路规划与设计方法对山地公园步道提出科学有效、布局合理、生态宜游的建设策略.
    • 孟清; 刘惠琳; 谢占玲; 蒋宏忱; 徐鸿雁; 郭璟; 李艳艳; 王翠; 虎智红; 严尚金
    • 摘要: 为明确青海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来自青海省3个地理单元7个地区的35株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12对引物共扩增出54条清晰可识别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48条,占比88.8%.居群水平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716-0.6051、0.6533-0.8436,青海7个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值平均为0.059、0.137,青海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栖息地生境碎片化严重.UPGMA聚类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9-0.85之间,相似系数0.526水平下可将35个菌株划分为3个支系,与PCoA主成分分析、Mantel检验结果和STRUCTURE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存在着南北和东西隔离模式.阿尼玛卿山为南北隔离模式,隔离了青南地区与青北(海东,海北)地区基因交流;而达坂山为西北与东隔离模式,隔离了东(海东)与西北(海北)地区基因交流.STRUCTURE遗传结构推测青海野生黄色类群羊肚菌居群来自于3个祖先亚群,并且94%遗传变异由居群内造成.青海野生羊肚菌居群内基因型丰富,但遗传多样性水平低,栖息地生境破碎化严重.
    • 马霞; 吴玲; 刘丹; 马淼
    • 摘要: 在破碎化生境中,植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直接反映植物对环境的响应特征和适应对策,探讨不同破碎化程度生境中植株的大小、密度、结实率、种子大小、种子质量以及萌发特性等,对深入了解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生存和繁殖状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9个斑块化骆驼刺种群的形态特征和繁殖生物学参数进行了连续2年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的加剧,骆驼刺的株高、冠幅、密度、结实率、种子大小、种子质量以及萌发率等均显著下降(P<0.05).生境破碎不仅强烈抑制了骆驼刺植株的营养生长,使其生长矮小,个体分布稀疏,而且严重阻碍了骆驼刺的繁殖成功和种群更新,增加了种群衰退甚至灭绝的风险.
    • 刘丹; 吴玲; 安静; 蒋超亮; 王绍明
    • 摘要: 异翅独尾草(Eremurus anisopterus)和粗柄独尾草(Eremurus inderiensis)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早春广泛分布,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但由于受到人类干扰等影响,种群衰退,本文研究了3种生境类型异翅独尾草和粗柄独尾草的种群年龄结构与静态生命表动态特征,旨在为两个物种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借鉴.结果显示,生境破碎化对两个物种增长和衰退产生严重影响.在生境破碎化程度高的a类型下,两种独尾草种群年龄均呈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在低龄级处为负值;在中度生境破碎化程度的b类型下,异翅独尾草种群结构属于稳定至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在第3龄级出现负值,粗柄独尾草种群年龄为稳定型结构,出生率、死亡率在中间龄级处为负值;在生境破碎化程度低的c类型中,两种独尾草种群年龄均呈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分别在第6、7龄级以及第10龄级处出现负值.据此,本文提出了具体保护措施.
    • 宋志勇; 罗杰斯; 刘婷姣; 岩丙
    • 摘要: 采取半结构访谈法、样线调查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国有天然林、集体天然林所分布的猕猴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全州范围所有乡镇均有猕猴分布,数量相对较少的乡镇有景哈、勐憨、允景洪等;分布海拔为500~2100 m,所涉及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竹林、灌木林等,共有85~115个猕猴种群,数量约3000~4000只.针对存在的生境破碎化、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导致栖息地质量下降等问题,提出保护栖息地、关注笼养猕猴福利、严肃查处非法猎杀猕猴行为、开展科研监测与宣教等保护措施.
    • 宋志勇; 文世荣; 李佳
    • 摘要: 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样线调查法和红外相机技术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国有及集体天然林所分布的北豚尾猴进行系统调查.结果显示:北豚尾猴共有15~20个种群,约300~500只,分布于勐遮、勐混、易武、勐仑、勐腊等乡镇,且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及天然林分布区,分布海拔为700~2000 m,所涉及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4种.针对存在的生境破碎化、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非法猎杀等问题,提出保护栖息地、严肃查处非法猎杀行为、开展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等北豚尾猴保护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