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产网络

生产网络

生产网络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5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242386篇;相关期刊232种,包括21世纪商业评论、中国金融电脑、世界地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与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生产网络的相关文献由35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春生、Grace、周春山等。

生产网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42386 占比:99.97%

总计:1242705篇

生产网络—发文趋势图

生产网络

-研究学者

  • 刘春生
  • Grace
  • 周春山
  • 张国雄
  • 马海涛
  • 黄正裕
  • 马秀兰
  • Herbert Dirnberger
  • 东艳
  • 余心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政鑫; 贾学琴; 黄蓉; 林晨; 史可
    • 摘要: 在行业数字化改革浪潮下,工业互联网成为5G网络高价值目标场景,工业对网络的低时延、高可靠、稳定性有着严苛的要求,5G网络能否提供确定性的无线网络保障是其深入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场景的先决条件。本文首先对5G确定性网络及产业动态进行概述,之后介绍5G确定性网络技术,分析工业互联网应用需求,探讨5G确定性网络与现有工业生产网络的融合方案。
    • 石泽龙; 傅强; 李山
    • 摘要: 行业间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形成了复杂且紧密关联的生产网络,对金融市场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因子模型忽视了网络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易产生模型误设及混淆系统性风险来源的问题。因此,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投入产出表构造时变的生产网络,将其嵌入到传统因子模型中,构建了基于生产网络的时变网络依赖参数的空间因子模型,进一步将行业收益率对因子的总风险暴露分解为直接风险暴露和间接风险暴露,研究了生产网络与系统性风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中国行业收益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传统因子模型,采用空间因子模型更符合中国行业收益率与资产定价的实际;与发达国家相比,近2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依据投入产出所形成的生产网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研究中假设空间依赖参数为时变参数更符合中国经济现实且实证业绩更佳;通过对因子风险暴露的分解,发现生产网络溢出效应能放大行业收益率对因子的风险暴露。
    • 凌杰
    • 摘要: 2020年RCEP的签订将推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升级。泛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想要摆脱低端制造的标签,必须加快机电制造业向高技术创新方面转型升级。按照泛珠三角机电产品出口额与贸易差额情况,测算出泛珠三角各省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和我国与东盟之间机电产品贸易结合度。结合上述指数,分析泛珠三角与东盟之间生产网络路径,提出以机电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链发展,再由特色产业链编织成特色生产网络
    • 张泽宇; 张文龙
    • 摘要: 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及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生产网络的特征向量中心度对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及二者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均向生产网络中心度高的企业集中;随着生产网络中心度的提高,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间关系由“替代性”转变为“互补性”,即生产网络中心度越高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较多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融资。在异质性分析方面,国有企业相较于民营企业,随着生产网络中心度的提高,获得的商业信用会增加,银行信用会减少;国有企业中随着生产网络中心度的提高,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间呈现“替代性”关系,而民营企业中二者间呈现“互补性”关系。研究表明提高民营企业的生产网络中心度,可以有效提升总体融资规模,并且利用民营企业中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间的互补关系,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 郑江淮; 孙冬卿; 段继红
    • 摘要: 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对我国产业链现代化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产业链现代化的内涵和机制来看,对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有必要从宏观产业分类视角拓展到产业链“小世界”。江苏与广东是我国产业经济规模大、产业完备程度高的两大代表性省份,其产业链在网络结构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并在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实施了不同路径。各区域根据自身区域战略导向定位选择了适合自身产业链发展的道路,并且在不同的实现路径上取得了成功。因此,我国在推进产业链现代化进程中应以区域战略导向为主,尊重区域路径依赖,发挥区域优势互补,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各区域产业链“小世界”协同发展,同时促进产业链中心产业创新,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提前布局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全面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 王露露
    • 摘要: 通过计算零部件贸易的进出口量来衡量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生产网络,同时测度2001—2019年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的劳动禀赋、资本禀赋、技术禀赋以及自然资源禀赋,构建扩展引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要素禀赋对该经济走廊生产网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禀赋的提高对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生产网络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资本禀赋对该经济走廊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技术禀赋和自然资源禀赋对该经济走廊生产网络的影响并不显著。
    • 余典范; 王超; 龙睿
    • 摘要: 在生产高度分工、全球贸易联系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多个国内外企业的中间产品予以支持。企业间形成的复杂供应、销售网络不仅便利了贸易来往、降低生产成本,也带来了外部负面冲击跨区域、跨行业传播的潜在风险。梳理和分析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生产网络研究发现:(1)生产网络理论的发展在考虑要素替代弹性、市场扭曲和网络内生调整后对现实的解释力增强;(2)生产网络分析在准确刻画产业网络结构特征、合理评估外部冲击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3)中国复杂的国内外产业网络体系、产业政策的应用、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面临的不确定性冲击都为生产网络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场景;(4)生产网络除了广泛应用于评估各类冲击的传播外,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还在于挖掘大样本的供应网络数据、考虑网络内生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和企业经营的影响。
    • 明隆
    • 摘要: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链发生深刻变化,主要源于发达国家产业链的战略收缩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国内生产网络的形成。全球产业链重构将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深刻影响,集中表现在制造业回流的生产网络冲击放大效应、产业链转移的替代效应和区域贸易规则重新制定的排他效应。根据生产网络演进的性质和特点,应当抓住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遇,构建一体化区域和国内市场,完善基于契约实现有效治理的微观体制环境以及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宏观制度环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尽快制定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制造业发展计划、培育区域性“链主”和构建内外一体的发展格局。
    • 叶玉瑶; 张虹鸥; 王洋; 吴康敏; 吴旗韬; 陈艳华; 杜志威
    • 摘要: 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经济转型形成历史性交汇,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多元化过程与不同尺度的空间响应.我国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区内部出现企业迁入与迁出并存、旧产业区衰退与新产业区增长并存的新现象.这一新现象与经典的"核心-边缘"理论所描述的核心与外围之间的集聚、扩散过程有很大区别,是核心区域内部,在集聚、扩散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同时出现增长与衰退的空间分化.需要深入研究新时期制造业企业集聚、扩散的多元化过程、经济区域演化的多尺度空间效应、制造业空间重构的多重动力机制等科学议题,从"多元化区位过程-多尺度空间效应-多重动力机制",建立一个从企业区位到经济区域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符合时代背景与我国国情的产业集聚和扩散理论,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区积极应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动谋划转型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马仁锋; 杨阳; 解鹏超
    • 摘要: 中国沿海城市深受全球化与地方化双重影响,城市演化动力发生了巨变.学界有关全球化或地方化视域城市、产业、企业发展研究表明:(1)全球/地方化视域城市发展研究视角趋向于微观化,研究切入主线是城市体系、产业与企业,研究存在全球化转向地方化视角,区域经济宏观分析转向城市个体产业微观剖析,单一经济关系转向多重属性.(2)形成了全球化进程城市体系-产业生产网络-跨国公司网络驱动中国沿海城市竞争格局与演化机制,以及地方化抗争全球化所催化的城镇密集区成长-产业集群根植性-中小企业网络发展机制.(3)重视以全球-地方化视角研究跨国公司的组织、行为与网络,尤其关注全球化跨国企业、地方化企业与产业集群的角色与效用发挥机制;全球化视角认为嵌入世界生产网络重构城市体系,推动城市趋向新形态是全球化主线;地方化视角认为构建区域城市集合体、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根植区域发展,可通过区域管理多样化提升地方的国际竞争力与生产网络话语权,进而谋取世界城市体系中更高能级.(4)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发展具有不同的研究路径,两者在"自由市场化"以及"市场+政府主导"原则下选取不同博弈行动策略,导致了两者之间存在互为博弈过程,博弈模式呈现动态博弈,帕累托上策均衡策略选取遵循市场经济主导、行政管理辅助、微观要素依赖原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