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OP

COP

COP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1054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建筑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8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268篇;相关期刊284种,包括制冷技术、制冷学报、制冷与空调(四川)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五届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暨推进HCFCs加速淘汰国际论坛、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2009年学术会议、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等;COP的相关文献由2526位作者贡献,包括蔡椿军、王如竹、马一太等。

COP—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8 占比:71.92%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2.66%

专利文献>

论文:268 占比:25.43%

总计:1054篇

COP—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M.K.Shilpa; Md Abdul Raheman; Abdul Aabid; Muneer Baig; R.K.Veeresha; Nagesh Kudva
    • 摘要: Conventional refrigeration processes release ammonia and freon into the atmosphere,which results in global warming.These problems may be overcome by using thermoelectric modules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coolants or refrigerants in these systems.However,the cooling performances of such modules are relatively small in comparison to those of conventional refrigerators.In this paper,the working principles of thermoelectric modules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a review of different relevant aspects,namely:the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and their mechanical properties used to build thermoelectric devices,different types of thermoelectric devices available on the market,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and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in different fields.
    • 甄惠然; 刘泽勤; 韩凯悦
    • 摘要: 通过试验研究蓄热水箱,分别测量0.75 m和1.5 m螺旋盘管一天中进出水温度和流量等参数,对比分析二者制热量、耗功量、COP。结果表明,蓄热水箱采用0.75 m螺旋盘管系统COP低于采用1.5 m螺旋盘管系统COP。基于TRNSYS模拟软件,对太阳能集热器与空气源热泵采用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下的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全年运行下的制热量、耗功量、COP进行研究可知,采用并联方式连接的逐月系统制热量高于串联方式的系统制热量,4月—9月并联系统的耗功量低于串联系统的耗功量;5月时两种连接方式系统COP差距最大,2月时两种连接方式的系统COP差距最小。
    • 徐艳新; 吴静
    • 摘要: “食品无小事,健康是大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随之提高,对调味品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加强调味品生产的食品安全管理,保障调味品食品安全与卫生,是进一步促进调味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调味品行业中,CIP(COP)清洗消毒技术是较为先进的。
    • 罗丹丹; 周茂军; 汤井悦; 陈晓
    • 摘要: 为了定量评价中间换热器对地表水源热泵机组能效的影响,建立了反映机组负荷率,冷凝器及蒸发器进水温度等影响因素的螺杆式热泵机组变工况模型及中间换热器模型,提出了热泵机组变工况模型与中间换热器模型的耦合求解方法。以某酒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采用中间换热器后的热泵机组COP平均降低1.8%。制热工况下,采用中间换热器后的热泵机组COP平均降低0.84%。在进行间接式地表水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考虑两种工况下机组COP降低幅度的差异性。
    • 崔治国; 曹勇; 刘辉; 丁天一; 于晓龙
    • 摘要: 制冷机组部分负荷性能对制冷机组运行能耗影响非常大,本文提出基于聚类–回归算法挖掘制冷机组实际运行特性的方法,即以K–Means聚类算法识别不同负荷率区间的代表性运行数据,以最小二乘法对聚类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并基于地源热泵机组的大量实际运行数据,采用提出的聚类–回归算法,研究了地源热泵机组的实际运行特性,拟合了机组COP与部分负荷率PLR的曲线,得到COP与PLR的数学表达式,为开展制冷机组的智能调控奠定基础。
    • 秦露雯; 杜明浩; 沈立第; 李舒宏
    • 摘要: 为提高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释能过程热水输出率与能效比,本文设计了一种弧形挡板型进口结构,搭建了热泵热水器实验台,以热水输出率和系统COP为评价指标,对比实验了含新型挡板进口结构的热泵热水器与直接型和侧进型进口结构热泵热水器的性能,获得弧形挡板进口对热泵热水器释能过程运行性能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弧形挡板型进口结构能显著改善水箱沿高度方向的热分层现象;当进口流量在5~10 L/min之间变化时,弧形挡板型进口结构比直接型进口结构热水输出率提升52.87%~96.60%,系统COP提升7.14%~7.40%;比侧进型进口结构热水输出率提升38.37%~76.99%,系统COP提升3.22%~5.53%。随着进口流量的增加,性能提升越显著。弧形挡板型进口结构在给定的三种进口流量下始终优于另外两种进口结构,可实现热水输出率和系统COP双高效的运行效果。
    • 许琦; 张兴伟; 程志; 陶艺莹; 龙睿洋; 王约翰; 王文毅; 胡斌
    • 摘要: 极值搜索控制作为一种基于梯度信号调制解调的动态控制策略,可以在数学模型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对控制量施加正弦信号,实时搜索系统目标参数对控制量的梯度,从而将系统控制在最佳状态运行。本文提出了通过寻求实时的最优中间温度来优化性能系数的极值搜索控制策略。基于Modelica建立了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动态模型,并用实验数据对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恒定和变工况运行条件下进行了仿真模拟,以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极值搜索控制在复叠式热泵系统中的应用策略是可行的,与无极值搜索控制方法的基准性能相比,采用极值搜索控制策略的平均COP提高了10.6%。而且极值搜索控制可以准确搜索恒定或外界温度变化时系统的最佳控制输出值;同时,极值搜索控制还可以成功地跟踪了实时温度变化,将中间温度控制到最优值。
    • 胡志高; 吴涛; 朱娜; 胡平放; 罗振宇; 徐连; 唐广; 吴一鸣
    • 摘要: 基于现有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在冬季水源温度过低容易导致主机蒸发器结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冰源热泵系统,介绍了过冷水法制取冰浆的工作原理和动态制冰装置的结构,分析了冰浆含冰率对冰源热泵系统性能和运行安全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获得过冷水温度与冰浆含冰率的函数关系,使用Fluent软件模拟水平直管中的冰浆流动特性。综合考虑两种临界流速判断依据,获得管道安全运输不同含冰率冰浆的临界流速以及压降变化,研究了管径对临界流速的影响。建立TRNSYS模型研究含冰率对冰源热泵系统供热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冰率1%~10%的范围内,临界流速呈略微下降的趋势;当水源回水温度等于-2.5°C时,相应的含冰率为3.42%,系统供热季平均COP达到最高3.0。
    • 潘玉亮; 高彩凤
    • 摘要: 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是提升建筑能效、改善居住环境、助力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之一。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水平相比2016年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降低50%以上。在严寒地区推广此类建筑,节能减碳潜力巨大。分析了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采用新风热泵一体机、燃气壁挂炉、市政供暖、石墨烯电采暖等不同供暖系统的适用性和经济性。认为配备了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新风热泵一体机可作为严寒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一种较好选择。此种设备可做到一机多能,包括供暖、空调和提供新风等功能。对此种设备的性能特点和应用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新风热泵一体机应用于住宅建筑时,需从室内标高控制、噪音控制、风管材料选择等方面出发,进行优化设计。
    • 刘雪梅; 申佩星; 于彦龙; 于翠艳
    • 摘要: 以金属有机骨架(MOFs)为模板,通过简单的阳离子掺杂方法合成了Fe/Co-MOFs前驱体,然后进行磷化得到其磷化物(Fe-Co-P),并对其磷化物进行HER性能研究。利用XRD、SEM、TEM、BET和电化学测试等技术对所得催化剂的组分结构和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Fe-Co-P由于具有多孔性和大的比表面积等优势,其电催化HER性能明显高于CoP电催化剂材料。在酸性电解质中,Fe-Co-P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所需过电位为399.4 mV,且Fe-Co-P拥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本研究可为构建非贵金属基电催化剂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