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6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279篇;相关期刊338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云南省第六届社科学术年会暨2012年科技活动月易学分论坛、第一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中国古代小说的相关文献由548位作者贡献,包括淮茗、王立、陈辽等。

中国古代小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1 占比:17.18%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3279 占比:82.70%

总计:3965篇

中国古代小说—发文趋势图

中国古代小说

-研究学者

  • 淮茗
  • 王立
  • 陈辽
  • 白文勇
  • 李时人
  • 王启忠
  • 鲁德才
  • 宁宗一
  • 宁稼雨
  • 康建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桂奎
    • 摘要: 相对于较为早熟且能自成一定谱系的诗文、戏曲、书画等理论而言,小说理论主要以序跋、评点、杂论以及小说话等随感形式呈现,显得较为零散,有进一步系统化整合、提升、建构的空间。近些年,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实绩主要集中在“文献”整理和“史论”撰写等方面,而在谱系建构方面则多停留于热切呼唤层面上,并期待通过术语考释以推进其研究。其具体操作流程大致是:先将搜辑而得的零散的概念、范畴以及命题等术语进行分级、分层、分类,使之成为不同系列的术语家族和术语族群;继而借鉴或采用古老的解字释名、考镜源流、梳理脉络等传统学术路数,做到“释名以章(彰)义”;在此基础上,顺应近现代以来各类文论术语考释的劲势,借鉴中外阐释学、谱系学,尤其是“关键词”研究的学术经验,圆通地对各种小说批评术语的历史文化蕴涵、文艺审美蕴涵展开阐释;最后通过类性脉络梳理,建构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小说理论谱系。
    • 康建强; 王慧
    • 摘要: 自在是人类于受制约性现实生存状态下产生的对于理想生命境界的审美追求,其书写于中国古代小说范畴有鲜明表现。中国古代小说作家立足于对现实世界与人类自性的深刻思考,不但以理性规避型、天性自然型、欲望中断型三种型态对人类生存自在图景作了全面与生动展示,而且运施热主冷宾的书写方式实现了以冷激热、画龙点睛性审美效应的生成。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自在人生图景书写,既体现了对人类现实境遇的深刻反思,又为人类臻至理想生命境界指明了现实有效路径。
    • 孙云
    • 摘要: 温儒敏教授建议让学生多读“闲书”。“闲书”是指课本规定读的书之外的书,是学生自己有兴趣读的书。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对“闲书”的选择范围作了基础确定: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读一本有味的经典好书。下面以《芥川龙之介小说集》为例,谈谈我在高中生中进行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探索。一、比较阅读:故事新创之发现《黄粱梦》《英雄之器》《杜子春》《秋山图》这四篇小说都出自中国古代小说传奇或历史旧事,但芥川以作家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新的构筑。这几篇文章在诸多方面存在暗合之处,因而笔者布置学生任选一篇进行小说主题或人物形象的分析阅读。
    • 牛积升
    •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是卓然矗立的一座文学丰碑。它的艺术手法精妙绝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文化内涵丰盈厚重。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正所谓"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以其诗意的语言,绘人绘事,绘声绘色;以其悲剧的情怀,描红写翠,记荣写败。又以冷静的笔墨写历历往事,依依深情;以卓越的才华,写凡尘仙境,众生百态。
    • 康建强; 李英华
    • 摘要: “自由”是人类于制约性现实生存状态中生发的对自我欲望无障碍实现状态的主观诉求。中国古代小说作家立足于深刻的欲望反思与丰富的现实书写,以尘世超脱型、超世神幻型、灵异入世型三种类型对自由人生图景作了全面展示与形象图解;出入于现实与想象、感性与理性之间,实现了自由人生图景意涵的深刻沉潜及其审美效应的有效生发。与制约性现实存在状态书写相比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自由人生图景书写,深刻展示了人类对无障碍生命状态的不懈追求然而却永远无法企及的现实困境。
    • 张俊福
    • 摘要: 本土化是当前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关键词和核心理念。但是如何本土化却是一个关切到小说理论建构及阐释话语体系内转的复杂过程。本土化的核心在于对民族精神的体认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回归,民俗性视角的审视有助于厘清中国古代小说的本土生成语境及其自身文体发展演变的特殊形态,以追本溯源的形式来确证中国古代小说的本土文化基因,从而为其回归传统文化语境、传统精神内核、传统民族特质的本土化研究思路提供一种管窥之见。
    • 宁稼雨
    • 摘要: 今年是著名中国古代小说资料专家、南开大学朱一玄先生诞辰110周年。在南开大学中文系所有师长中,朱先生对我的恩惠最大,是我在南开最值得感恩的人。回想当年朱先生对我的提携,感恩和激动之情难以遏止,遂挥笔书之。
    • 李萌昀
    • 摘要: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这样一类知识书写:具备知识的外表,却不一定具备知识的实质;不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总结,而是服务于小说情节的文学建构;源自现实中的知识观念,却又进行了艺术化的演绎。这类“知识”并非真实的知识,而是小说家出于艺术需要所构拟出来的“伪知识”,也即知识设定。本文聚焦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伪知识”,辨析其含义、类别和构拟动机,描述其话语形态和文本呈现方式,并对其文学功能进行初步的探讨。
    • 李萌昀
    • 摘要: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语言中,存在大量表示身体部位或身体动作的词语,发挥着多种修辞功能,以表达感情、判断或者对其他人物的看法.本文以《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和《红楼梦》为中心,对身体修辞的发生、原理和功能进行阐发.身体修辞起源于人类"近取譬"的认知习惯:以最熟悉的身体为修辞工具,对抽象的事物或情感进行诠释.身体修辞不是对基础话语的加工,而是以"如画一般"的方式对现实进行隐喻性呈现.身体各部位的等级秩序和文化含义是身体修辞的基础,也决定了身体修辞在古代小说中的使用规律.研究身体修辞,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小说的语言艺术,而且可以为小说文体的历史演进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 梁丽美
    • 摘要: 小说中的描写性语言,是相对于叙述性语言来说的,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在一部小说中所占比重更大,更能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突出人物形象.描写性语言从早期的简笔勾勒,生硬晦涩逐步完善发展到后来的圆美流转,体现出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语言的发展规律,因此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另外,从描写性语言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也可以使人们从另一个视角来欣赏中国古代小说,深切感受古代汉语的魅力.然而,当前从描写性语言角度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较少,且缺少系统性,通过对古代小说中描写性语言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的了解汉语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演变中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