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0年内共计96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50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2639种,包括中学历史教学、国家人文历史、民间传奇故事:上半月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首届世界农村和农民论坛等;中国历史的相关文献由7338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梁衡、张宏杰等。
中国历史
-研究学者
- 佚名
- 梁衡
- 张宏杰
- 庞朝骥
- 李国文
- 莫言
- 马执斌
- 张鸣
- 易中天
- 萨苏
- 陈鲁民
- 倪方六
- 刘继兴
- 刘锴
- 陈百川
- 翁礼华
- 本刊编辑部
- 葛剑雄
- 吴晓波
- 吴莉
- 张颐武
- 陈鹤
- 韩毓海
- 丁锐
- 余秋雨
- 傅国涌
- 向斯
- 林小艾
- 梁小民
- 洪烛
- 黄朴民
- 任继愈
- 余世存
- 唐宝民
- 孙玉良
- 张海鹏
- 徐焰
- 杨津涛
- 梅桑榆
- 毛志成
- 洪振快
- 袁伟时
- 金庸
- 阿零
- 马少华
- 马金华
- 余竞跃
- 冯仑
- 刘畅
- 刘秉光
-
-
林家虎
- 《荆楚学刊》
| 2020年
-
摘要: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从相对主义史学立场上对中国历史的盛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将道德、政治与学术视为影响中国历史盛衰发展的基本要素,从而提出通过对儒家道统、学统与治统的发掘与继承而发展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民主与科学的中国社会出路的理论结论.熊十力的中国历史盛衰观具有鲜明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特征与局限,并对其弟子牟宗三的"三统并建"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
-
陈沫
- 《国际传播》
| 2020年
-
摘要:
文化传播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传播中最生动、最具渗透力的部分之一。为了解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特点,本文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研究对象,对其2010年1月~2020年5月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BBC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作品形式和题材多样,故事性强,注重采用融合和对比手法。但在存在文化争议的问题上,BBC还是坚持己方立场。对于中国媒体而言,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职责所在,可以从创新制作、精准传播、国际合作等角度,加大历史文化题材国际传播的力度,将其作为中西交流的有效载体。
-
-
王启涛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20年
-
摘要:
汉语言文字成为历代中央政权的通用语言文字,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选择.文章从六个方面总结了历代中央政权在推广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宝贵经验,一、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二、通用语言文字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为基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数量众多的使用人口;三、通用语言文字是经过不断地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而来的;四、通用语言文字通过字典辞书进行全民普及;五、通用语言文字通过学校学习传统经典文化而获得;六、推广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
-
黄畅
- 《地域文化研究》
| 2020年
-
摘要:
2019年,国内学界在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对于海外中国学(汉学)的研究路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对海外中国共产党的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历史进行了继续的深入研究,并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方面进行了深化;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内学界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进程、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还有学者关注了海外中国学研究中的个案问题。
-
-
钱国宏1
- 《老年人》
| 2019年
-
摘要:
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终于清朝。很多人都知道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被称为“末代状元”。而刘春霖在日伪统治时期,三次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表现出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扶植溥仪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
-
- 《初中生之友》
| 2019年
-
摘要:
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太平的象征,它性情温和,知恩图报,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传说五帝之一的舜是中国历史上驯服野象耕田犁地的第一人,他死后陵墓前曾出现大象刨土、彩雀衔泥的瑞兆,这应该是"太平有象”的较早传说。
-
-
-
章慕荣
- 《江海学刊》
| 2019年
-
摘要:
封建一郡县之辨是中华两千余年王朝政治中历久弥新的思想论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封建主义话语的本土知识原型.但是,并不存在一个静态、恒定的所谓传统封建概念.种种机械固守传统封建概念之作为,以及种种试图绕开乃至瓦解唯物史观话语的“中国史观”“天下体系”之论断,此两端皆有其不自觉的认识方法上的误区.综观中国思想史,关于古代封建的多种想象与叙述,皆可归纳到两种主导认知图式之中:“天下传统”与“世界历史”.近代以降,中华本土封建知识经历了从作为“天下中心”的封闭叙事向与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相对话的思想型转变过程,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吸收改造传统封建话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文化前提.
-
-
-
赵亮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9年
-
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流变与发展贯穿于近代百年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和复兴的历史过程中.从全盘西化到否定中国革命、中国道路,抹黑英雄人物,历史虚无主义在全球化浪潮及新媒体的助推下,又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严重影响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前世今生及其新特点,挖掘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途径,既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之必须,更是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之关键.
-
-
Chuanhao Tian;
田传浩;
Li Fang;
方丽;
Xuan Zhang;
张旋
- 《2013首届世界农村和农民论坛》
| 2013年
-
摘要:
本文以洛伦兹折线方式对史料中分组数据的基尼数据进行估算,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历史上的地权分配既非传统观点中所认为的那样差距悬殊,也非近年来一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十分平均.第二,中国历史上的地权分配后代比前代更趋分散,而一个朝代内部则既有趋于分散的时间序列,也有趋于集中的时间序列,呈现周期性变化.第三,中国历史上地权分配的南北差异不明显,但南方和北方内部差异较大.第四,与同时期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地权分配相对平均.
-
-
-
丘明峰
-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陆德阳和日本稻森信昭先生的《中国残疾人史》的研读,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对"残疾"的定义、分类、成因、政策变迁和社会角色,总结出中国历朝历代残疾人政策及制度的脉络,摸索出残疾在中国古今思想文化变化的趋势,并结合了现时残疾人事业面临的新形势,强调了残疾人事业三足格局的发展潮流,对现实有借鉴意义.
-
-
何剑叶
- 《首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暨方志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方志资料在美国的介绍、传播与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美国学术界还有着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优良教学传统.本文以此为背景,以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历史系近十年发表的十七篇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博士论文以例,试图分析在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文献资源日益丰富以及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的时代,年轻的美国中国史学研究者对中国方志资料的利用与研究现状,了解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特点,以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思考这些变化和趋势对海外图书馆方志馆藏建设与图书馆员作用的新启示.
-
-
-
-
刘迎胜
- 《“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唐以后,短暂的五代、十国虽为宋所并,但包括北京在内的 中国北方始终在辽控制之下.金代辽后,南北分界推及淮水. 中国的统一至元世祖忽必烈灭宋后才完成.蒙元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民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与南人.既往的研究集中于以蒙古、色目为一方,汉人、南人为另一方,双方之间的地位差异,与文化不同弥合的探讨,而对在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分治结束的过程中,以金统治区人民为主的"汉人"(也包括渤海、高丽、契丹与女真等)与以南宋人为主的"南人"之间,文化与心理的界限是如何消失的,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剖析北宋苏轼铁杖在大蒙古国时期的传递的个案,来考察元初北方汉人与宋人的共同文化价值观。
-
-
刘迎胜
- 《“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唐以后,短暂的五代、十国虽为宋所并,但包括北京在内的 中国北方始终在辽控制之下.金代辽后,南北分界推及淮水. 中国的统一至元世祖忽必烈灭宋后才完成.蒙元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民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与南人.既往的研究集中于以蒙古、色目为一方,汉人、南人为另一方,双方之间的地位差异,与文化不同弥合的探讨,而对在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分治结束的过程中,以金统治区人民为主的"汉人"(也包括渤海、高丽、契丹与女真等)与以南宋人为主的"南人"之间,文化与心理的界限是如何消失的,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剖析北宋苏轼铁杖在大蒙古国时期的传递的个案,来考察元初北方汉人与宋人的共同文化价值观。
-
-
刘迎胜
- 《“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唐以后,短暂的五代、十国虽为宋所并,但包括北京在内的 中国北方始终在辽控制之下.金代辽后,南北分界推及淮水. 中国的统一至元世祖忽必烈灭宋后才完成.蒙元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民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与南人.既往的研究集中于以蒙古、色目为一方,汉人、南人为另一方,双方之间的地位差异,与文化不同弥合的探讨,而对在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分治结束的过程中,以金统治区人民为主的"汉人"(也包括渤海、高丽、契丹与女真等)与以南宋人为主的"南人"之间,文化与心理的界限是如何消失的,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剖析北宋苏轼铁杖在大蒙古国时期的传递的个案,来考察元初北方汉人与宋人的共同文化价值观。
-
-
刘迎胜
- 《“10-19世纪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唐以后,短暂的五代、十国虽为宋所并,但包括北京在内的 中国北方始终在辽控制之下.金代辽后,南北分界推及淮水. 中国的统一至元世祖忽必烈灭宋后才完成.蒙元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民分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与南人.既往的研究集中于以蒙古、色目为一方,汉人、南人为另一方,双方之间的地位差异,与文化不同弥合的探讨,而对在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分治结束的过程中,以金统治区人民为主的"汉人"(也包括渤海、高丽、契丹与女真等)与以南宋人为主的"南人"之间,文化与心理的界限是如何消失的,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剖析北宋苏轼铁杖在大蒙古国时期的传递的个案,来考察元初北方汉人与宋人的共同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