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5771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70篇、会议论文837篇、专利文献132620篇;相关期刊729种,包括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电视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等; 相关会议470种,包括全国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 、第二十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六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 、全国第十一届DSP应用技术学术会议等;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相关文献由1245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芳、来金梅、李平等。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70 占比:3.24%

会议论文>

论文:837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132620 占比:96.15%

总计:137927篇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发文趋势图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研究学者

  • 于芳
  • 来金梅
  • 李平
  • 李威
  • 李明
  • 李文昌
  • 王勇
  • 童家榕
  • 杨海钢
  • 李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屈心媛; 徐宇; 黄志洪; 蔡刚; 方震
    • 摘要: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被广泛应用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硬件加速中。为优化加速器性能,Qu等人(2021)提出了一种3维可变换的CNN加速结构,但该结构使得并行度探索空间爆炸增长,搜索最优并行度的时间开销激增,严重降低了加速器实现的可行性。为此该文提出一种细粒度迭代优化的并行度搜索算法,该算法通过多轮迭代的数据筛选,高效地排除冗余的并行度方案,压缩了超过99%的搜索空间。同时算法采用剪枝操作删减无效的计算分支,成功地将计算所需时长从106 h量级减少到10 s内。该算法可适用于不同规格型号的FPGA芯片,其搜索得到的最优并行度方案性能突出,可在不同芯片上实现平均(R1,R2)达(0.957,0.962)的卓越计算资源利用率。
    • 王宇; 刘崇茹; 侯延琦; 刘昊宇; 李庚银
    • 摘要: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中数以千计的子模块(SM)给控制器计算带来很大负担。海量数据采集、复杂控制计算以及不同控制器间通信等因素导致整个控制链路延时较长,恶化系统动态特性,甚至导致并网后系统不稳定。设计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集成控制器,在单块FPGA板卡中实现MMC的全部控制策略。控制器充分发挥FPGA的并行特性,每种控制模块尽可能采用并行设计,并将相互独立的控制模块并行执行,以提高控制器的计算速度。基于RTDS平台进行了硬件在环实验,对所开发控制器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所开发控制器链路延时短,响应速度快,可用于控制策略开发测试、控制参数调试等领域。
    • 赖川; 邓蕾; 张显
    • 摘要: 为了实现低成本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程序加载,提出了一种基于STM32F407的FPGA动态加载系统。该系统将Vivado编译生成的二进制(binary,bin)文件,通过网络通信,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报文格式,分包传输给STM32F407,并由其通过串行外设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写入到SPI Flash中,再控制FPGA芯片加载程序。实测结果表明:基于STM32F407的FPGA动态加载系统工作稳定、数据传输可靠,能够满足系统设计需求。
    • 李斌; 陈晓杰; 冯峰; 周清雷
    • 摘要: 在基于格的后量子密码中,多项式乘法运算复杂且耗时,为提高格密码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算效率,提出了一种后量子密码CRYSTALS-Kyber的FPGA多路并行优化实现。首先,描述了Kyber算法的流程,分析了NTT、INTT及CWM的执行情况。其次,给出了FPGA的整体结构,采用流水线技术设计了蝶形运算单元,并以Barrett模约简和CWM调度优化,提高了计算效率。同时,放置32个蝶形运算单元并行执行,缩短了整体计算周期。最后,对多RAM通道进行了存储优化,以数据的交替存取控制和RAM资源复用,提高了访存效率。此外,采用松耦合架构,以DMA通信实现了整体运算的调度。实验结果和分析表明,所提方案可在44、49、163个时钟周期内完成NTT、INTT及CWM运算,优于其他方案,具有较高的能效比。
    • 沈怡平; 崔保春; 赵洪亮; 滕升华
    • 摘要: 针对传统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面临的方法繁琐、知识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将新型数字电子技术FPGA引入到数字电子技术的实验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个分频实验,采用传统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箱和新型FPGA开发板两种方式来完成,展现不同实验方式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丰富了实验教学手段,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热情,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 王番; 施敏华; 常亮
    • 摘要: 卫星上常用的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型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器件易受到空间环境中高能粒子辐射发生单粒子翻转,从而可能导致电路出现故障,引起卫星无法正常工作。针对此问题,文章采取的抗单粒子翻转方法是通过FPGA的内部访问接口(ICAP),对配置数据进行回读刷新,并使用纠错能力更强的RM(2,5)码来替代常用的FRAME_ECC纠错码,最高可以支持对3个比特位的翻转进行检错纠错,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纠错能力。除此外,还对刷新控制电路部分进行三模冗余加固处理,降低了刷新控制电路出现单粒子翻转的可能性。并且对冗余模块增加错误判断,可及时识别冗余部分是否发生单粒子翻转,避免由于错误累积可能导致多个冗余模块发生故障的现象。通过以上措施的改进,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在布局布线过程中,将待刷新电路与刷新控制电路进行分布式布局,使得对待刷新电路帧地址的确定更加方便。最后,通过实验仿真论证了改进后的内部刷新系统容错率是传统内部刷新系统的2.56倍。
    • 李强; 武文波; 何明一
    • 摘要: 遥感图像目标实时检测是遥感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深度神经网络遥感图像目标检测准确率高,但此类网络通常结构复杂、参数多、计算量大,对计算资源和存储的需求较高,设计轻量化软硬件系统实现星载边缘端部署较为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处理器片上系统(MPSo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遥感图像目标检测算法硬件加速方案。首先研究了适合星载边缘端部署的目标检测算法;然后设计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并行加速计算结构和引擎,采用有限精度运算实现网络参数,使其数字量减少了75%,显著降低了计算和存储开销;最后基于MPSoC FPGA处理器实现了飞机目标检测的原型演示验证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遥感图像目标检测系统方案的目标检测精度可达92%以上;与基于嵌入式CPU、CPU、GPU的方案相比,单帧图像推理时间从100s、1000ms、100ms缩短至10ms级,可以满足遥感图像目标检测实时处理要求,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 商博雯
    • 摘要: 本文基于一类半导体测量仪器为背景进行开发,研究了PCI总线数据传输系统,在测量电路和主机间完成了双向数据的传输。通过分析PCI9054接口类型的控制器,实现了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单元器件的内部,测试并且完成了本地设备的总线接口类型的电路,译码器装置、FIFO存储器等电路单元的开发。随后实际运行了基于VisualC++语言编写的具有测试功能的程序软件,验证了此数据传输系统可正确、高效地实现数据传输的功能。
    • 巩杰; 赵烁; 何虎; 邓宁
    • 摘要: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中卷积层和全连接层包含大量卷积操作,导致网络规模、参数量和计算量大幅增加,部署于CPU/GPU平台时存在并行计算性能差和不适用于移动设备环境的问题,需要对卷积参数做量化处理并结合硬件进行加速设计。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满足CNN并行计算和低功耗的需求,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因此,基于FPGA设计CNN量化方法及其加速系统。提出一种通用的动态定点量化方法,同时对网络的各个层级进行不同精度的量化,以减少网络准确率损失和网络参数的存储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量化后的CNN设计专用加速器及其片上系统,加速网络的前向推理计算。使用ImageNet ILSVRC2012数据集,基于VGG-16与ResNet-50网络对所设计的量化方法和加速系统进行性能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量化后VGG-16与ResNet-50的网络规模仅为原来的13.8%和24.8%,而Top-1准确率损失均在1%以内,表明量化方法效果显著,同时,加速系统在运行VGG-16时,加速效果优于其他3种FPGA实现的加速系统,峰值性能达到614.4 GOPs,最高提升4.5倍,能耗比达到113.99 GOPs/W,最高提升4.7倍。
    • 窦文强; 韩然; 刘滨; 李志伟; 程雅苹; 冒鑫; 李景太; 刘振宇
    • 摘要: 宇宙线缪子成像方法是一种对物质密度敏感的高分辨率、高精度被动源探测技术,无须原位测量,有望成为火星和小行星浅表和内部物质结构成分研究的新兴深空探测手段。鉴于气体探测器、核乳胶探测器使用条件的局限性,设计一种适用于深空探测的多通道读出的塑料闪烁体阵列式缪子探测器,可实现对多路探测器缪子信号的采集。搭建探测器测试系统,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天然缪子探测实验,对探测到的缪子数据进行天顶角和方位角分析,结果显示缪子径迹随角度分布与理论预期符合很好,初步验证了探测器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