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现代国家建构

现代国家建构

现代国家建构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专利文献4235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宁夏党校学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等; 现代国家建构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叶麒麟、叶本乾、任剑涛等。

现代国家建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1.76%

专利文献>

论文:4235 占比:98.24%

总计:4311篇

现代国家建构—发文趋势图

现代国家建构

-研究学者

  • 叶麒麟
  • 叶本乾
  • 任剑涛
  • 周庆智
  • 徐勇
  • 李增元
  • 李晓鹏
  • 丁国胜
  • 任勇
  • 侣传振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欢
    • 摘要: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被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世界,为了摆脱边缘地位,中国开启了民族独立与寻求富强的现代化之路。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而且还要求一个现代国家的形塑。在后发国家现代化的视域下审视,整个近代中国,就是一部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清末立宪与袁氏当国开启了依托政府力量进行现代国家建构的尝试。虽然袁世凯采取政治、经济、军事诸多措施力图进行中央一元化权威的重塑,但随着称帝失败,导致袁氏政府现代国家建构的失败。袁氏死后,北洋军人和社会力量合作形成的军绅体制,成为了国家现代化的第二代主导力量,他们希图通过联省自治的方式,实现国家联邦制的重塑。但是由于军绅体制的固有缺陷,虽然现代国家建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付出的巨大成本也导致军绅体制国家建构尝试的破产。国民党通过学习苏联政党—国家体系(party—state system),开启了由政党主导的现代国家建构模式,但是由于在意识形态、政治愿景战略、组织、党内精英等方面的制度移植并不彻底,导致国民党政党—国家体系的衰朽和国家建构的失败。而只有中国共产党在结合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基础上,走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终于完成了现代国家建构这一历史使命。
    • 颜德如
    • 摘要: 从“组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基层治理的探索经历了“组织化时期”(1921—1978年)、“去组织化时期”(1979—2012年)和“再组织化时期”(2013年以来)。在这一探索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关于基层治理形成了前后相续的三种模式,即全能控制模式、党政主导模式、合作共治模式。其演进的内在逻辑既有“不变”,又有“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是“不变”;从“农村—城市—农村”和从资源汲取到资源下沉,这是治理逻辑的转变;从控制、吸纳到激活,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组织策略之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围绕以下三点继续推进基层治理:一是统筹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关系;二是调适权威、规则下沉与基层治理灵活性、积极性的关系;三是寻求行政推动与激活内生发展机制之间的平衡。
    • 杨喻童; 罗发洋; 周俊华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党史,是党带领中国人民的建国史、富国史、强国史,从而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之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与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是互动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路径有别于西方国家,主要由中国共产党主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便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和建构现代国家的时代重任。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现代国家,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使中国重新回归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共产的领导,并由此形成中国政党治理主导国家治理的新型范式。这一范式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为核心要素,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创新性,能够促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 陈军亚; 张鑫
    • 摘要: 从脱贫到振兴的乡村发展战略,本质上是一项国家发动的政治工程。它由中国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前提”所规定,内生于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容和进程。国家在这一社会工程中的制度安排及其行动,体现了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内生责任:它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所决定,并在“人民认同”中获得国家的治理效能。这一政治工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它不仅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的政权体系,还要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改变旧的经济社会结构,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将国家政权体系建立在与之匹配的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只有提升到国家这一最重要的政治组织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并从其重要性中解读这一工程成功的政治逻辑,才能深化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以此来提高实践中的政治站位。
    • 詹轶; 魏世嘉; 许诺婧
    • 摘要: 从发展政治学的视角出发,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互为表里、同步衍进,很大程度上,前者是内嵌于后者之中的。在现代国家建构视域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力推动了近现代中国的蜕变,并在“破”与“立”的过程中呈现出过渡、转化、衔接等调适性特征:其保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功改造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间的平顺转型,弥合了远大革命理想与其时现实桎梏间的沟堑,积极回应了现代国家建构之于稳定与发展的双重需求。从结果上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效地完成了国家再造的任务,其作为调适性方略在大功告成后落下帷幕。
    • 高亚林
    • 摘要: 英国悠久的地方自治传统直接影响了十九世纪该国现代地方政府制度的形成,是英国现代国家建构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在现代国家建构中,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建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建构过程中,使英国现代国家建构具有居民自治和地方政府双重责任的特色,同时也为英国国家建构带来整合危机、合法性危机和贯彻危机的挑战。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要处理好地方自治的自律和活力之间的关系。
    • 肖滨
    • 摘要: 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需要保持自身的战略定力,以回应由此带来的巨大挑战。如果说,保持战略定力有赖于各种条件的支撑,那么,在实践上推进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无疑是最为关键性的条件。从这一角度看,以中国一百多年现代国家成长的实践经验为参照,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整体把握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基本进程,梳理其演进的先后顺序和发展格局,展示其遭遇的诸多约束性条件,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学术工作。
    • 徐勇; 石健
    • 摘要: 中国不仅有漫长的历史,而且有独特的国家形态.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国与家紧密相连的表述,但缺乏对二者关系内在基础的探究.本文认为,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国家形态和演化路径.中国经历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并随着农业文明发展,产生了相应的家户制.家户既是历史中国的根基,同时对于历史中国的演化也具有基础性作用.在个体化日益猛烈的现代国家建构中,需要重新认识和挖掘家户制的价值,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组织资源、责任制的国家治理、世界竞争体系中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等.
    • 贾益; 方素梅; 张大伟
    • 摘要: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凝聚和壮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凝聚在一起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发展,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现代国家的探索和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