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抗争

环境抗争

环境抗争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6933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环境社会学青年论坛、第四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等;环境抗争的相关文献由8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志军、陈涛、童志锋等。

环境抗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6933 占比:99.93%

总计:127023篇

环境抗争—发文趋势图

环境抗争

-研究学者

  • 杨志军
  • 陈涛
  • 童志锋
  • 张金俊
  • 李素霞
  • 罗亚娟
  • 韩瑞波
  • 高新宇
  • 任欣
  • 孙日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魏诗淇
    • 摘要: 21世纪初,随着“两会”中明确提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原则,把污染减排作为各方面工作的重点要求,环境保护受到广泛关注,污染企业的搬迁也就成为了政府达成减排指标的一个快速有效的策略,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也造成了部分负向的社会影响。本文基于对D厂搬迁至B镇后过程的考察,分析了污染企业搬迁过程中政府、企业、村民各方利益主体间是如何形成从双赢到潜在冲突的关系机制。尽管目前冲突隐而未发,但政府依旧应该对已经嵌入环境问题的工业化进程进行反思,污染企业搬迁后必须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中,要又“搬”又“治”,避免规模性的环境抗争事件出现。
    • 徐彬
    • 摘要: 农村环境冲突事件演化通常遵从“环境问题—农民集体沉默—农村精英导引—环境抗争”的路径。近年来,农民成长因素和外部关注度改变了这样的演化路径,农村环境冲突演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在环境正义观的主导下和“环保精英”的引领下,农民集体沉默的时间缩短,预防型环境抗争呈增加之势;抗争者人员构成复杂,冲突规模增大,负外部性扩散速度快、范围广;环境抗争的诉求由物质补偿提升到权利确认的层次。科学治理农村环境冲突必须直面这些改变,进一步改进治理策略,要在环境正义的视域下,将环境冲突治理融入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项战略举措之中,将环境冲突事件治理与环境治理统一起来。
    • 王裕根
    • 摘要: 田野调查经验表明,污染认定的技术标准与村庄生活经验存在一定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下,乡村企业与农民之间才不断产生环境污染纠纷.在具体环境污染纠纷中,国家环保技术标准构成一种技术权力,表现为地方政府借技术性权威消解农民对污染的认知,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屏蔽环境污染信息以排斥农民参与乡村企业的排污监管,进而为协调乡村企业与农民的环境污染纠纷提供回旋空间.地方政府与乡村企业以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技术话语作为与农民协调的正当理由,并促使农民接受地方政府协调乡村企业做出的污染补偿.而经历过数次环境抗争的失败后,以及在强大的技术话语面前,农民逐步认识到地方政府不可能解决村庄环境污染问题,于是陷入了"补偿陷阱".
    • 宫晓爽
    • 摘要: 农村环境抗争是“三农”问题的热点话题.基于帕森斯的单元行动模型,通过访谈法,对事件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在共赢起点、污染显现、走向和谐的三大阶段,殡仪馆、村委会、村民各有自己的行动逻辑.只有充分考虑各方诉求,协调各方长期利益,增强基层组织的公信力,才能推动环境抗争的妥善解决.
    • 孙日华; 任欣
    • 摘要: 在环境治理领域,环境抗争中的怨恨情绪尤为显著,会由公众直接指向相关国家机关,"怨恨"情绪也由最初的心理、 语言维度扩张到行为走向.在环境问题发生时,基于怨恨情绪引发环境抗争的出现,而环境抗争的过程也给"怨恨"情绪以发酵、 传播的机会,构成怨恨情绪在环境抗争中运行的基本范式,怨恨情绪也在环境抗争中显现出其特有的外部影响和社会波及效应.据此,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优化政府激励机制,系统革新执法方式,疏通公民诉求途径,建立科学补偿制度,以此达到对怨恨情绪纾解的目标.
    • 徐霄健
    • 摘要: 美国学者古尔德(Kenneth A·Gould)认为,导致北美地区水污染问题的根源是企业资本家力量的强化、国家行政权力的弱化、公民意识上的淡化共同导致的环境风险分配问题愈加突出.他认为,水污染治理中环保部门的行政职能与公民运动之间的利益博弈通常表现为:水污染治理中由于企业资本力量的强大使得地方行政权威弱化,不但相关部门在处理环境问题上不断妥协,反而赋予企业更多的"行政特权".其次是缺失法律问责制和有效监督机制下的环境行为阻碍了当地公民参与水污染治理的政治渠道.文章通过对北美水污染地区中的马拉松半岛港和马尼斯蒂克河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在环境污染问题领域中的行政职能与公民意识的协调关系和博弈关系.
    • 孙日华; 任欣
    • 摘要: 在环境治理领域,环境抗争中的怨恨情绪尤为显著,会由公众直接指向相关国家机关,"怨恨"情绪也由最初的心理、语言维度扩张到行为走向。在环境问题发生时,基于怨恨情绪引发环境抗争的出现,而环境抗争的过程也给"怨恨"情绪以发酵、传播的机会,构成怨恨情绪在环境抗争中运行的基本范式,怨恨情绪也在环境抗争中显现出其特有的外部影响和社会波及效应。据此,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优化政府激励机制,系统革新执法方式,疏通公民诉求途径,建立科学补偿制度,以此达到对怨恨情绪纾解的目标。
    • 李珂; 张虎彪
    • 摘要: 基于南京市H村机场噪音环境抗争事件的调查,发现村民在不同的抗争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即在不触及法律底线的前提下“依理”行事,不断地改变抗争的方式,以期问题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但由于村庄内部利益群体分化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村民环境抗争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最后,笔者认为健全利益受损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转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对解决底层群体抗争事件至关重要,这有利于维护村民的利益,也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
    • 郑旭涛
    • 摘要: 我国邻避问题的出现不晚于20世纪末期.在时间维度上,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经历了萌芽(2006年之前)、快速兴起(2007年至2016年)和转型(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邻避问题有所缓和,邻避冲突的数量、规模、对抗程度和社会影响有下降的迹象.在空间维度上,邻避问题呈现出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蔓延、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演变趋势.在组织与动员方面,邻避抗争从依赖互联网转向倚重传统的动员方式,并且朝着无组织化方向发展.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受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治理、政治机会结构、媒体结构和邻避设施迁移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加强对邻避问题总体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重视公众的环境诉求,完善环境治理体制.
    • 曹青云
    • 摘要: 网络视频动员以图、文、声、像合一的形式向群众传送多感官的信息,让网络中一些"沉默的大多数"抗争者无需多余发声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转发视频参与环境抗争,迅速构建集体认同感,从而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抗争效果,给环境抗争带来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这种新型的抗争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但同时给管理部门带来压力,引起诸多社会负面效应.本文试图对我国近年来环境抗争中网络视频动员的方式进行描述并对其基层治理办法进行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