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哲学

环境哲学

环境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哲学理论、环境科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27041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学理论、社会科学家、青春岁月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第五届张天福茶学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等;环境哲学的相关文献由20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国文、卢风、施问超等。

环境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1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7041 占比:99.83%

总计:127263篇

环境哲学—发文趋势图

环境哲学

-研究学者

  • 周国文
  • 卢风
  • 施问超
  • 余谋昌
  • 刘耳
  • 王正平
  • 王鹏伟
  • 郇庆治
  • 陈国谦
  • 余晓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云
    • 摘要: 当代著名环境哲学家阿伦·盖尔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未来,并进一步从哲学维度考辨其出路,认为只有走有别于温和启蒙的激进启蒙之路方可创造生态文明的未来。激进启蒙的本质在于恢复宏大叙事的人文主义,克服"零敲碎打"思维或"技术行话"现象,从而实现文化转型,为走向生态文明铺平道路。这条激进启蒙之路强调了哲学之于一种文明形式(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深化了人文主义之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诠释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然而,其理论旨趣亦有导向去政治化、伦理至上主义以及宗教神学的风险。对待盖尔的观点,我们应从总体上保持客观公允的辩证审视立场,确保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探寻生态文明的未来之路。
    • 布里安·特里诺; 何卫平(译)
    • 摘要: 环境解释学的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几十年,然而在西方却发展迅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愈来愈重要并日益受到关注。环境解释学本身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涵盖文学、宗教、哲学等众多领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当代现象学和哲学解释学的影响,包容性强,方兴未艾,其核心在于它的两大构件“环境”和“解释学”及其关系。与环境现象学一样,环境解释学隶属环境哲学,并包含环境伦理学的因素,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从一个方面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解释学的普遍性。
    • 周国文; 朱迎迎; 蔡昕佚
    • 摘要: 从更深远的精神层面思考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环境哲学能否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发展,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式展望:一,以环境哲学的契机警醒危机的挑战;二,以环境哲学的观念确定性抵销危机的不确定性;三,以环境哲学的发展克服现状的危机。审视新时代环境哲学的发展,它一方面表现为自然辩证法思维在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哲学思考上的积极应用,另一方面反映在环境哲学的理论内涵与自然哲学及生态哲学的多维交叉。人类若想在多变的世界局势中走出迷途,不仅要始终寻求来自于环境哲学的明证,而且更需要锻造一种明确的认识论来支撑多中心思想所可能存在的价值观游移。
    • 周国文
    • 摘要: 环境哲学在新时代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承受着沉重的挑战.超越人之物化,便成了梳理环境概念的哲学审视之关键抉择.从物化的迷途中走出,环境不简单的是一种物化的产物.去除人之物化而寻求一种稳健的自然化,为环境的人化创造了基本前提;锻造合理的物质化,形塑一种适度的人化则为环境的自然化提供了新可能.围绕着环境展开哲学思考,这里的环境也表现为一系列认识论上的因果循环.在其内涵逻辑上,它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哲学、宜居环境的哲学、人文环境的哲学与社会环境的哲学.从自然衍生的人到人衍生的环境,从环境的母体自然界再回到环境的主体——人,这一认识论的因果循环,为环境与人的近距离接触或无缝接轨创造了逻辑条件.立足于新时代的视域,立体全面地审视环境哲学的内涵,环境哲学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环境哲学是体现着生态选择的哲学;二是环境哲学是表现着承认自然的哲学;三是环境哲学是内含着万物联系的哲学.
    • 周国文; 许晓楠; 孙叶林
    • 摘要: 当下世界的环境问题已经逐渐引起各国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深思.未来环境哲学的概念意蕴,凸显为其定位、目的与任务的立体化内涵之分析.未来环境哲学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的观念来源,攸关生态文明新实践的理论基础.未来环境哲学的取向及趋势在于明确新时代的世界之思作为环境哲学的着重点.其概念意蕴中的取向及趋势,实则打开了环境哲学的视域、层面与范围.从绿色经济发展、生态和谐社会构建与生态环境保护而言,未来环境哲学的趋势才能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出新时代世界环境精神的精华.
    • 王鹏伟
    • 摘要: 现代西方环境哲学非人类中心主义通过类比人类来证明大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从而拥有道德地位.但是,从终极意义上看,唯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和道德地位.自然内在价值论实际上是把大自然看作在本质上与人一样的存在物.人类和大自然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即便从自然生物性上也能将人和动物有效地区分开来.然而,自然生物性并不能凸显人对于大自然的超越性和高贵性,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对于大自然的超越性和高贵性.唯有人才具有道德地位,不是因为他们具有内在价值,而是在于他们超越了大自然,是属于人类物种的社会性存在.因此,环境哲学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它不是西方环境哲学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坚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的新人类中心主义,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
    • 杜红
    • 摘要: 从"经验"概念出发,实用主义为把自然放在比传统环境伦理学所能给予的更高的地位上提供了可能.它突破了确立自然内在价值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从人与自然的交互性出发描绘了一副人与自然相互纠缠、深层互动的画面.在实用主义的"经验"概念之下,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环境组成的连续体.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掌控自然世界,而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去培养有意义的生活,这提示我们建构某种环境实用主义的可能性,也为我们关爱与保护自然提供了一种新的辩护路径.
    • 李际
    • 摘要: 生态学地位显著且交叉广泛,却忽略了相关的哲学研究,而生态学哲学具有其独特意义.通过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生态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和环境哲学以及采用"ecological philosophy""philosophy of ecology"和"ecosophy"三种术语收集的文献进行统计,得出生态学哲学存在与生物学哲学和环境哲学的异同但又不可替代的基本结论,并指出了研究空白.此外,分析导致其与生物学哲学和环境哲学存在异同以及产生三种生态学哲学术语的原因.最后,强调哲学家应与生态学家合作开展生态学哲学研究.
    • 金亚男
    • 摘要: 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环境思想一直都是国内外环境哲学的研究热点。孟子的环境哲学思想,承袭了先秦诸子百家之精华,对后世宋明理学又有所启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古代环境哲学的发展历史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让环保意识普遍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尤其要渗透到社会思想和文化里,才能在根上调整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错误观念,才能减少现在因人类的过度活动而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重构一种良好的环境文化,是当代环保的当务之急。
    • 王鹏伟
    • 摘要: 泰勒是现代环境哲学生物中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但他的理论是存在缺陷的,主要表现为:认为人类仅为生物共同体中的普遍一员;假定具有规范性的固有价值概念,并割裂其与内在价值的联系;前二者使得尊重自然的伦理标准和规则失去了现实可行性.泰勒理论的失败表明现代西方环境哲学是不适宜的,环境哲学要有实践性,就必须坚持新人类中心主义和整体主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