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鸣盛

王鸣盛

王鸣盛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江汉论坛、文史哲、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王鸣盛的相关文献由13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玲、施建雄、郗韬等。

王鸣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99.3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63%

总计:159篇

王鸣盛—发文趋势图

王鸣盛

-研究学者

  • 刘玲
  • 施建雄
  • 郗韬
  • 刘开军
  • 姚晚霞
  • 丁川
  • 张艳玲
  • 彭斐章
  • 朱步冲
  • 林文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刘大先
    • 摘要: 文史写作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官修正史之外,不乏稗官野史、杂录笔记,或记杂事秘辛以彰博闻多识,或考成败经验以明鉴古知今,或借前贤过往之酒杯浇自家郁积块垒。举凡种种,不一而足,以后世眼光看,王夫之《读通鉴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属于史学,而诸多笔记杂感则属于文学,后者很多时候看上去不够端肃,多作为拾遗补阙的材料,很少提出某个新异出奇的观点,或者即便有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议论,也往往缺乏周密论述。
    • 徐道彬; 李超越
    • 摘要: 清代考据学与西学的相遇,是近代学术饶有兴味的话题。王鸣盛作为乾嘉汉学的代表人物,与当时许多学者一样都受到了西学的熏染和刺激。通过梳理和分析其《蛾术编》等相关资料,发现这位考据学家虽然顺从当时主流的“西学中源”说,却能以中学审视西学,以西学反思中学,在考经证史中会通中西,折中有见,反映出当时考据学者对待西学的一般态度及其时代局限性。
    • 王玉媛
    • 摘要: 王鸣盛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诗人,名列沈德潜晚年弟子“吴中七子”之首。由陈文和主编的《嘉定王鸣盛全集》收录王鸣盛诗文集最为完备,嘉惠学林良多。但王鸣盛著述较多,有些序文见于各家别集中,《全集》难免有遗珠之憾。今从清人别集中辑得王鸣盛序文七篇,略加考述,助益全面了解王鸣盛交游情况及其诗学主张,管窥清代乾嘉时期诗坛风貌。
    • 王玉媛
    • 摘要: 王鸣盛是乾嘉时期著名学者、诗人,名列沈德潜晚年弟子"吴中七子"之首.由陈文和主编的《嘉定王鸣盛全集》收录王鸣盛诗文集最为完备,嘉惠学林良多.但王鸣盛著述较多,有些序文见于各家别集中,《全集》难免有遗珠之憾.今从清人别集中辑得王鸣盛序文七篇,略加考述,助益全面了解王鸣盛交游情况及其诗学主张,管窥清代乾嘉时期诗坛风貌.
    • 龙野
    • 摘要: 王鸣盛是乾嘉时期的知名诗人,他早年论诗不分唐宋,追随沈德潜后,偏于学唐,注重学问,提倡雅正.受乾嘉诗坛风气及个人交游的影响,王鸣盛入京为官后提倡宋调、晚年复返唐音,这种变化与诗坛现实关系颇大.提倡宋调的经历客观上反映出诗坛对宋诗价值的认识日趋高涨,也体现出王鸣盛个人诗学拓展的诉求;复返唐调则是出于维护雅正传统,纠正诗坛片面学宋的弊病,均具有现实意义,体现出格调派诗学在清代中后期的演进轨迹.
    • 袁法周
    • 摘要: 清代乾嘉时期的《汉书》研究是乾嘉学术乃至整个清代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乾嘉诸儒以考据入史学,既援经入史,又以史证经,尤其在通释性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所谓"通释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释"是指对《汉书》全书的通篇研究,也就是专门注释《汉书》,对《汉书》纪、表、志、传一一进行注解;另一方面,"通释"是指一些学者的《汉书》研究属于"通释诸史"的研究范围,即《汉书》研究既是相对独立的个案研究,同时又与其他诸史研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整体。以钱大昕、王鸣盛、赵翼为代表的三大史家治史取向虽然各有不同,但三人在《汉书》通释性研究中所贯彻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态度则是一致的,并且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
    • 王利
    • 摘要: 《毛詩正義》標明引用鄭玄注者27例,未標但清人輯爲鄭注者約105例,其中55例有異文旁證,其餘50例則無顯證。因《毛詩正義》選定鄭箋,未署名的佚注歸爲鄭注並無太大問題。雖然如此,清人仍有誤輯之例,如《大雅·緜》疏“鄭於《書傳》注云‘岐山在梁山西南’”,王鳴盛輯爲《尚書注》,焦循對其誤有説明,而王氏在晚年《蛾術編》中也有訂正。詳見王鳴盛《尚書後案》卷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5册,第94頁;王鳴盛《蛾術編》卷四〇,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50册,第382頁;焦循《禹貢鄭注釋》卷上,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55册,第205頁。逐條分辨,尚有疑議之處。
    • 摘要: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20册,方向东、王锷点校,中华书局2020年11月出版。秦蕙田(1702—1764),字树峰,号味经,清金匮(江苏无锡)人。乾隆元年(1736)一甲三名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秦氏治事勤奋,为人称道,在清代一流学者钱大昕、戴震、王鸣盛等人襄助下,历时38年,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编纂完成《五礼通考》。《五礼通考》正文262卷、《目录》2卷、卷首4卷,合计268卷。正文前有《凡例》14条,陈述编纂缘由和原则。
    • 王云燕
    • 摘要: 《廿二史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是乾嘉学人赵翼(1727—1814年)的史学代表作,后世往往将其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乾嘉三大考史名著"。然在著者生前,该书并不为时人所重,周中孚(1768—1831年)明言:"近儒评史之书,群推王、钱两家。"嘉庆以后,伴随学风转换,《札记》逐渐走进世人视野,晚清名士李慈铭即是赵翼史学传播过程中一位不可回避的关键人物。他最早对《札记》展开全面、细致的研究,也最先对其作者提出质疑。李慈铭引发的《札记》作者争议引起学界充分关注,已被诸多学人证明所言不实,然而他有关《札记》具体内容的研究却未引起学界注意。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致力于此研究。
    • 郗韬
    • 摘要: 作为清代著名学者和史学家,王鸣盛为世人所熟知,但作为诗人,其诗名一定程度上为学名所掩,今人对此关注不够.王鸣盛身为"吴中七子"之冠,一生深好者惟诗,其千余首诗中不乏佳作.王鸣盛善于用典,想象力丰富,能娴熟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受清中叶主情思潮的影响,王鸣盛诗歌意境含蓄深沉,情感丰富多样,大致包括了怀才不遇的悲愤、浓郁的亲情和友情、对山川自然的惊叹与赞美、对现实生活及学术风气的不满等情感."以才辅学,以韵达情"是其诗主要特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