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若虚

王若虚

王若虚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154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晋阳学刊、社会科学辑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王若虚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胡蓉、苏利国、王若虚等。

王若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3.4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154 占比:96.54%

总计:4303篇

王若虚—发文趋势图

王若虚

-研究学者

  • 胡蓉
  • 苏利国
  • 王若虚
  • 周春健
  • 孙良明
  • 王其秀
  • 王永
  • 高俊
  • 刀尔登
  • 周惠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刘丽华
    • 摘要: 王若虚是金代学术的集大成者,在诗文创作上亦颇有造诣,其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平淡真切的亲情、深挚隽永的友情、随和洒脱的旷达之情以及悲天悯物的仁者之情。重视诗文的情感抒发既是中国文学的宝贵传统,同时也和王若虚的家学渊源密不可分,亦是王若虚本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体现。
    • 甘敏
    • 摘要: 《黄冈竹楼记》又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禹傅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游记体散文。文章因巧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淡雅的风格为后人称颂。王若虚《溥南遗老集》中曾称赞:“荆公谓王元之《竹楼记》胜欧阳修《醉翁亭记》,鲁直亦以为然。”文学家叶适评:“文章简雅古淡,由上三朝未有及者。”
    • 朱彦霖
    • 摘要: 王若虚、元好问同为金代文学家,二人不仅创作了优秀的诗文作品,对于各自的诗学观念也有精辟的阐发.文章从论诗诗入手,对二人的诗学观进行比较研究.从创作动机上看,王、元二人的论诗绝句都是时代环境诱发而进行的创作;从文学观念上看,二人对于苏轼及江西诗派的态度较为一致,对黄庭坚的态度则有所差别;从写作手法上看,王、元二人的作品中均采用设问、对比、衬托、比喻、用典的手法,技法多样,但元好问使用各类技法的频率更高.整体来看,王若虚的论诗绝句有争辩的意味,态度更加鲜明强烈,而元好问的论诗作品态度更加理性客观,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 任竞泽
    • 摘要: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史学、文学的经典,虽成就卓绝,但由于政治历史、思想哲学、文学文化等时代背景和立场视域不同,对其攻伐指摘的学者可以说代不乏人,其中以金人王若虚最为犀利辛辣,以致认为司马迁《史记》"以绳准律之,殆百孔千疮".王若虚掊击迁史有其学术渊源,主要受班固、刘知几、苏轼、朱熹等不喜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其特点是继承并融合各家指责迁史之一端而更加不遗余力.我们通过比较诸家不喜迁史之同异以见王若虚掊击迁史在"史记学"史上的关键链条作用,同时结合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并放在宋、金、元这一广阔的多朝代多民族思想文化背景中进行透视,深入挖掘其严厉批驳迁史背后的深层原因,当有助于全面观照王若虚在宋、金、元史学史、思想史、批评史及其"史记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 吴致宁
    • 摘要: 王若虚对黄庭坚的批评一方面是从个人的喜好出发,推崇白居易坦白平易的诗歌风格,批评黄庭坚诗歌中的创新、变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金代文人对黄庭坚乃至宋代文学的接受和批评,金代文学从一开始就受到宋代文学的影响,宣宗贞祜南渡后,金代文人普遍师法唐人,反拨文坛上形成的尖新、浮艳风气,王若虚推崇白居易而批评黄庭坚正是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王若虚对黄庭坚的批评既包括文章,也包括诗歌,既有宏观的批评,也有具体而微的批评.此外,王若虚对黄庭坚的批评也影响到他具体的诗歌创作.
    • 李付前
    • 摘要: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王充《论衡·自纪篇》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优秀的?我们先来看一篇考场作文吧![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蒋文明同学一家三世同堂,其乐融融,但也经常出现观念分歧。一天,大家围坐一起吃火锅,文明建议妈妈:"我们不应该使用大锅,应该使用小火锅和公筷,避免传染病毒细菌。"爸爸听到后对文明说:"一家人围着一个大锅吃才热闹。"妈妈也应和爸爸:"是呀,分开吃显得多生分。
    • 张善存
    • 摘要: 【设计说明】《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散文,作为一篇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文,其最大写作特色在于借例说理。文章通过列举语言运用的实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咬文嚼字的道理,从而阐明了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的观点。作者以漫谈的方式,娓娓道来,看似随意却很用心,无形中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本课抓住文末"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一句切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先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再局部探究,间以问题引领,合作探讨,力求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教好《咬文嚼字》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论述类文章的写法,并培养一点阅读的批判意识。
    • 马新广; 雷嘉惠
    • 摘要: 金代王若虚(1174-1243)在《文辨》中提出:"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1]这里的"体"指的是写文章的体式法则。关于文章写作有无法则的争讼古已有之,笔者以为,如果笼统地讨论文章有法或无法,会陷入无意义的争讼,但是,如果就文章的具体体裁分别讨论有法或无法,则泾渭分明。
  • 9. 王若虚的诗论取向及其意义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方頠玮
    • 摘要: 王若虚的《滹南诗话》在金源文化语境中,由对杜甫诗歌的尊崇,进而对宋诗研究产生兴趣.王若虚对宋诗的评价,以苏轼和黄庭坚为中心,但评价的结论大不相同,这与努力探索金诗的发展出路有很大关系,围绕探索金诗发展出路,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扬苏抑黄,是要在诗歌取向方面,融合盛唐李白的自然和杜甫的议论,同时表现出末世对盛世文化的憧憬;王若虚激烈批评黄庭坚的诗歌,与他推崇唐代李杜韩等大家的诗歌价值有关.在他看来,这几位诗人的诗歌要么是“哀乐之真,发乎情性”,属于“诗之正理”,要么“要皆出于自得”,他称为“诗之真理”;对李杜优劣之论,王若虚赞成王安石的说法而不同意欧阳修的意见,体现出王若虚诗歌理论的金源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与他在汉文化传统和金源文化发展之间寻求新的道路息息相关,也与金代努力探索金诗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 王永
    • 摘要: 中华书局2017年出版的马振君整理的《王若虚集》以《畿辅丛书》本《滹南遗老集》为底本,首次补入王若虚《尚书义粹》这部经学专著及一些新近辑佚发现的诗文作品,在版本、内容、校勘等方面都站在了王若虚文集整理的前沿,值得经学史、文学史及金代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者关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