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原祁

王原祁

王原祁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收藏.拍卖、紫禁城、收藏等; 王原祁的相关文献由277位作者贡献,包括万新华、郁俊、郭建平等。

王原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 占比:100.00%

总计:348篇

王原祁—发文趋势图

王原祁

-研究学者

  • 万新华
  • 郁俊
  • 郭建平
  • 蒋志琴
  • 郑晓慧
  • 旭初
  • 王原祁
  • 舒士俊
  • 陈传席
  • 付颖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阳华
    • 摘要: 吴渔山(1632-1718),名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常熟人,在画坛上被称为"清六家"之一,绘画成就受到高度认可。和他同时代眼界甚高的画家王原祁(1642-1715)便表示过"右渔山而左石谷"的态度;"尝语弟子温仪曰:‘近时画手次第无人,吴渔山其庶几乎?’仪举石谷为问,曰:‘太熟。’又举查二瞻为问,曰:‘太生。’盖以不熟、不生自处也。"
    • 王慧
    • 摘要: 一、董其昌对赵令穰《湖庄清夏图》的发现赵令穰(生卒年不详,字大年)《湖庄清夏图》⑴(图1)是董其昌(1555-1636)获藏的首件重要宋画[2],1590年购得,1629年中秋以此卷易赵承旨《六体千字文》,获藏39年,卷后有董其昌7次题跋,对其尤为珍视。
    • 崔伟刚
    • 摘要: 清初画家王原祁在《雨窗漫笔》提出了山水画的龙脉理论。山水画的龙脉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景观。山水画的龙脉理论是把堪舆学的龙脉理论借引到绘画实践中的时代创新。中国山水画发展至宋元后把可居可游作为追求目标,绘画大师把生活中建筑选址、修路架桥问题转化为艺术景观的绘画问题,中国传统山水画把传统建筑同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移植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实现艺术的超越与龙脉的图像景观化。
    • 王文杰
    • 摘要: 每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就如同人的口味一般各有不同,正如有的人喜欢荤菜,有的人喜欢素食。杨象宪显然属于后者,他的绘画风格极为素俭。王原祁在《麓台题画稿》中提道:“笔墨一道同乎性情,非高旷中有沉挚,则性情终不出也。”杨象宪如今的绘画面貌与他的性情息息相关,他在个人自述中也透露过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性。
    • 赵福寿
    • 摘要: 研究王原祁者,多专注于其在中国画史之突出成就,而忽视其政绩,尤其忽视其“令任县”时之政绩。王原祁出任任县知县后,抗洪救灾,为民请命;修志缉盗,移风易俗;士民因感戴而为其建立生祠。
    • 程梦宇
    • 摘要: 明代后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肖像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由千篇一律的概念化模式发展到重视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的“写真”层次。在众多肖像写真画家中,被称为“秀魅古雅,为当代第一”的禹之鼎为众多文人名士作画,其肖像画中对于文人气质的表现令人叹服。该文以禹之鼎肖像画《王原祁艺菊图》为出发点,从写真传神、以景补人、以诗入画角度展开剖析,联系禹之鼎遍交名流、塑造自身士大夫形象的情况,探究其肖像画中呈现文人气质的原因。
    • 朱万章
    • 摘要: 晚清时期由顾沄、李岳云、吴云、叶衍兰绘制的王原祁小像未能引起学术界关注.本文梳理并考订其绘画源流,据此可知晚清时期摹绘前人肖像的相关途径,其肖像画家的身份亦呈现多元化态势.对这一课题的讨论,无论研究"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的传播与影响,还是考察晚清时期肖像画的嬗变与特色,均具有学术意义.
    • 吕伟涛
    • 摘要: 音乐和绘画作为两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它们所呈现出的有形美和无形美却能相互影响并转化。经过明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古琴与山水相遇在清初"四王"笔下,音乐和绘画奇妙的组合,无丝毫违和感,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四王"和他们的绘画"四王"是指王时敏(图1)、王鉴(图2)、王翚(图3)和王原祁(图4)。他们崇尚董源、巨然与"元季四大家",以摹古为主旨,因受清王室扶植,"四王"画派得以成为画坛正统,从学者众多,影响深远。
    • 张毅然
    • 摘要: 王原祁在清初时期被奉为正统,王原祁被视为南派传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为清初“四王”,对此后三百余年清朝画坛影响深远。 他师承古人,以元人的笔墨意识结合设色之法,做到用色如用笔用墨,实现了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统一。 文章将从王原祁设色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入手,通过具体作品对王原祁设色山水画和设色技法进行分析,说明其中的设色技法特征,从而进一步认识他在山水画设色技法上的拓展与应用。
    • 喻国忠
    • 摘要: "四王"即清代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提到"四王",首先给人们的印象是因循守旧、拟古、无创新,如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中"笔墨技法上‘四王’下过千锤百炼的功夫,但毕竟缺乏对真山水的实际感受,所以他们的作品不论如何经营位置,总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艺术思想上被古人束缚,不能大胆地跳出宋元人的圈子,所以在创作上守旧的成分多,创新的成分少。"文章不论及"四王"的优劣长短,但他们对学问的虔诚态度、笔墨功夫的执着追求令人钦佩,而笔者感兴趣的是,"四王"笔墨功夫如此之好,怎么就没有创新?或说怎么就不能创新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实践者来说更有意义。文章从政治原因、师法造化、生活经历、外来文化四个方面阐述"四王"之所以没有冲破模仿藩篱的原因,以示艺术创新的复杂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