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狄金森

狄金森

狄金森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0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7篇、专利文献58131篇;相关期刊351种,包括书屋、语文学刊、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等; 狄金森的相关文献由43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保安、杜明甫、康燕彬等。

狄金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7 占比:0.86%

专利文献>

论文:58131 占比:99.14%

总计:58638篇

狄金森—发文趋势图

狄金森

-研究学者

  • 刘保安
  • 杜明甫
  • 康燕彬
  • 江枫
  • 狄金森
  • 赵明慧
  • 于敏
  • 卢迪
  • 向玲玲
  • 张惠卿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车明明; 刘淑勤
    • 摘要: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手段,变异通过背离语言常规使得语言更具表达力。变异不仅能强化诗歌的主题,也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审美体验。狄金森是与惠特曼比肩的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其诗歌大量使用变异语言,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文体特征。从书写变异、语义变异和词汇变异三个层面分析狄金森诗歌的变异现象,有利于充分展示其诗歌独特的文体特征与文体效果之间的关系。
    • 王一笑
    • 摘要: 对于文德勒来说,狄金森不只是她多年来苦思冥想的出色的诗人,更是“永恒主题的创造性构想者与语言的塑造者”。她在书中优雅从容地扩展了诗学批评的辐射,在更为开阔的主题范围中例证细品,精妙地带动读者重新审视文本,扩充阅读体验,领会每首诗的艺术水准(而非仅仅是技巧),可以说,每一篇论述都被作者的洞察力之光和情感之火滋养。
    • 向玲玲
    • 摘要: 狄金森以矛盾歧义的方式谈论“尘世天堂”“死亡家园”“天国异乡”,以超前的现代意识应对宗教危机与父权统治,建构起一个灵魂自主自治的“诗歌家园”和开放的“家园”诗学。其中“尘世天堂”观体现了19世纪美国世俗思想的萌芽,即从神性永恒到世俗永恒的蜕变;“天国异乡”观揭示了她对基督教“天国家园”观的继承、反讽与解构;“死亡家园”的诗意构建,被其诗歌叙事揭示为“不可能的故事世界”。这些“家园”在活的语言中诞生,构成了无限可能性的诗歌家园,印证了狄金森“家园”诗学的开放本质。
    • 杜涯
    • 摘要: 论孤独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在活着时多是孤独、寂寞的:荷尔德林、杜甫、狄金森、凡高……而正是在孤独、寂寞中,他们才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才完成了他们自己。每个优秀的、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心中,都有一片孤独之地,那是他的心灵、精神的安居、安适之地,也是他们的优秀和伟大作品的生发和生成之地。所以,他会异常谨慎且固执地守护着心中的那片孤独之地,尽力不让任何外物打扰和侵扰到它。
    • 张珊; 殷晓芳
    •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狄金森的感知诗学,在爱默生的语境下分析其诗学中视觉的衰退与联觉的登场及其哲学意义。狄金森早期诗歌创作深受爱默生视觉中心主义影响,以视觉为主导感知自然并以此为诗学基础,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尽管狄金森的视觉感觉机制来自爱默生,二者对视觉手段的偏爱却有所不同,并有着分歧和不同的发展方向。爱默生始终以视觉为主导知觉,认为眼睛可以取代自我,变成身体的主体。而在视力衰退、认识到真理的多样性之后,狄金森摈弃了爱默生式单一的诗学感知策略,采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联觉的诗学策略。本文历时分析了狄金森自然诗歌,发现狄金森早期以视觉为中心而后期结合听觉与触觉创作联觉式诗歌的诗学转变、转变的原因及其诗学与哲学意义。狄金森感知诗学中联觉机制的建立,使被黑暗遮蔽的真理得以显现,从而让诗人达到对真理的多方认知,并最终走向反理性、去中心化的诗性哲学意蕴。
    • 孙佳璐
    • 摘要: 超验主义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纳桑尼尔·霍桑和艾米莉·狄金森出生于19世纪美国的马塞诸塞州,隶属于新英格兰地区。《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和《假如我说我不再等》分别创作于1835年和1062年初;处于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盛行的时期。霍桑和狄金森分别在各自的这两部作品里体现出相似的超验主义元素,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和作者生平探索,发现霍桑和狄金森在两部作品里体现的超验主义倾向及其相似性。
    • 吴业清; 敖倩影
    • 摘要: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诗歌史上一个"反叛的幽灵".她的诗歌主题丰富,用素朴的语言洞察整个世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对社会人性泯灭、扭曲产生忧虑,渴望灵魂得到救赎、期盼重获爱的功能.
    • 赵明慧
    • 摘要: 悖论性是狄金森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特征不仅表现在其诗歌的内容上,也反映在其创作技巧方面,即体现为修辞悖论。诗人使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方法建构其能指意义与所指意义之间的等价对立矛盾,使二者在某种共识的作用下统一起来;此外,修辞悖论也表现为诗人将异质词语并置,使二者在形式维度平行,在意义维度相交,实现异质因素的融合;狄金森的思维是反逻辑性的,渗透在作品中即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她重塑“上帝”形象,再造人间“天堂”,在否定宗教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教义。诗人将思想的悖论融于创作中,其悖论式的创作技巧又深化了悖论的思想。
    • 杜明甫
    • 摘要: 思想解放运动塑造了美国人民反对权威、追求平等自由的民族精神,也为狄金森追求独立自主的叛逆性格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基础,父亲的男权思想和对自己聪敏才智的不屑一顾促进了狄金森叛逆性格的萌芽和滋长,而随着亲人朋友的相继离去,上帝对狄金森祈求帮助的无动于衷则催化了狄金森叛逆性格的形成和爆发.
    • 齐聪聪; 王璐
    • 摘要: 狄金森的诗歌以其对内在自我的深入挖掘而闻名。外界对她冠以“无名”和“有名”两个标签,这也是她自我的两个侧面。她的诗歌作品和创作理念是她与社会现实、文学传统以及个人境遇对抗的轨迹,也是她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本文以狄金森的一首短诗《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为例,结合诗人的书信及个人生平,深入剖析该诗的核心意象及其内涵,进而阐释诗人在“无名”与“有名”之下的双重自我意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