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东盟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贸区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439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1652篇;相关期刊228种,包括瞭望、今日南国、华人世界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海南·广东)改革创新论坛、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等;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相关文献由38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颖、唐书娟、李振海等。

中国-东盟自贸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7 占比:1.0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652 占比:98.96%

总计:42091篇

中国-东盟自贸区—发文趋势图

中国-东盟自贸区

-研究学者

  • 何颖
  • 唐书娟
  • 李振海
  • 蔡德仿
  • 阳秀琼
  • 马亚楠
  • 任国庆
  • 周俊敏
  • 彭瑞驷
  • 杨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晓攀; 孙治宇
    • 摘要: 在以国内经济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创新发展环境格局下,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不断加深,双方经济不断增长,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也对双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综合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历年相关贸易数据,历年来两国之间发生贸易的互补性相关情况和数据,中国—东盟自贸区之间贸易的互补性,由相关贸易互补性公式得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间存在互补性的实证结果,并且根据理论基础和实证结果,从互补性的角度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陈丽平; 陶斌智; 王丽君
    • 摘要: 珠宝市场上等级鉴定和认证服务具有独特复杂性,我国鉴定机构应提高第三方服务水平,国内认证体系也尽量在自愿性基础进行统一,市场监管机构应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为国际认证夯实基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缅宝石贸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2001年正式宣布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2004年11月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于2007年1月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于2009年8月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均已顺利实施。
    • 孙丽丽
    • 摘要: 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区建立,这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方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自贸区作为对外贸易发展制度创新的特殊区域,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至关重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使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作用与功效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探讨研究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建设问题,提出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建设的策略。
    • 逯新红
    • 摘要: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冲击,东亚区域经贸合作逆势增强,有力维护了东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为全球抗疫和经济恢复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东亚成为疫后摆脱全球危机的火车头,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重心,全球产业链东移趋势加快。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进一步促进了全球需求东移、全球供给东移、全球创新东移、全球服务东移、全球资本东移、全球货币和金融合作东移六大趋势。
    • 孙悦; 范健
    • 摘要: 法治化营商环境协同优化机制建设既有助于中国双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有利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营造稳定透明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在营商环境治理方面皆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中国—东盟法治化营商环境协同优化机制建构在协同立法、协同改革、协同治理、协同保障等方面仍面临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协同立法上,需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立法协同机制,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协同立法多向度衔接,优化相关立法内容与程序,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经验共享。在协同改革上,需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法治改革联动机制,推进常态化协同合作以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法治改革联动,坚持数据协同,一体化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大数据中心规划建设,同时树立“生态圈”观念,推进中国—东盟法律服务一体化发展。在协同治理上,需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法治治理协同机制,建立自贸区各国法治机构之间的协同机制,保障自贸区内各国政府均衡参与,同时以创新驱动发展厘清市场与行政边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法律服务集聚发展。在协同保障上,需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法治协同保障机制,构建突出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智库,形成法治协同“评估—反馈—改革”机制。
    • 杨常雨; 史锋华
    • 摘要: 非洲国家作为中国密切的经贸合作伙伴,将对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重要作用。中非可合作构建的自贸区在主体性质、政治诉求、经济动因等方面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相似性。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在目标的确定、推进的步骤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为中非自贸区及其法律体系构建提供借鉴。未来中非可在吸收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建设过程要循序渐进、法律制度要开放健全、组织机构要专门设立以及争端解决要权威高效目标的要求来构建自贸区及其法律体系。
    • 郭艳
    • 摘要: 2022年对于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今年是东盟成立55周年,也是东盟与中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起步之年。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并且双边在贸易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海关总署统计显示,2022年1-8月份,中国与东盟贸易保持增长,达6275.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3.3%。
    • 祖祎
    • 摘要: 当今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总目标是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而自由贸易区作为贸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尤为重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双方受益,但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内产业结构相近、市场竞争压力大,区外势力存在干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自贸区内部存在矛盾、加速发展受阻,同时全球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风险依然存在.应重点加强产业、投资和贸易政策三方面的协调,加强联系和沟通、构建相应法规和制度,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稳固自身发展,构建和平稳定的经济环境,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 赖彦洁
    • 摘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建立10年来有效提高了双方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扩大了双边贸易规模,推动对外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东盟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并采用2002—2019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数据,选取双方贸易的影响因子,运用扩展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且对出口的促进效应更强.最后根据分析提出深入关税合作,促进双方贸易潜力提升;积极调整贸易结构;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内部互联互通;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深化经贸往来的建议,以巩固双方经贸关系.
    • 王树昊; 范永昌
    • 摘要: 随着国际间商贸往来的常态化,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展开新的局面.自由贸易区是基于扩大双多边经贸交往、提高跨境流通水平的重要尝试,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之一,该自贸区的成立标志着以中国为核心的发展中国家区域贸易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自贸区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流通业的发展与之积极适应,不断吸收自贸区带来的技术、制度红利和溢出效应,积极拓展市场边界形成了面向世界的开放化流通体系.本文在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现状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流通业的实际发展探讨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流通业发展的溢出效应并就如何充分释放中国-东盟自贸区对流通业的溢出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得出结论:中国-东盟自贸区主要通过加强跨境合作释放流通业区域影响力;通过服务业开放打造流通创新和协同发展体系;通过构建流通服务平台发挥流通业集聚溢出效应,而流通业在利用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制度创新对接、功能载体对接、产业项目对接、组织机构对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