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质转化

物质转化

物质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75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7473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技术与市场、中学化学、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全国第十七届有机和精细化工中间体学术交流会、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等;物质转化的相关文献由618位作者贡献,包括J·B·鲍威尔、刘和、陈坚等。

物质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7473 占比:99.78%

总计:97691篇

物质转化—发文趋势图

物质转化

-研究学者

  • J·B·鲍威尔
  • 刘和
  • 陈坚
  • K·A·约翰逊
  • 聂艳秋
  • P·欧康纳
  • 堵国成
  • A·A·德尔帕乔
  • S·亚尼克
  • V·N·乌拉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洪钢; 彭章泉; 蔡文斌
    • 摘要: 电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但充满活力的学科,自1791年Galvani发现动物电现象,电化学经历了多次蓬勃发展与变革拓展。电化学是研究与电有关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横跨自然科学(理学)和应用科学(工程、技术)两大领域的重要学科。传统观念认为电化学主要研究电能和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换,如电解和电池。但电化学并不局限于与电能相关的化学反应,也包含其它物理化学过程,如电化学生物传感、光电化学、金属电镀与腐蚀等。随着时代进步,各种新兴技术如光谱、质谱、显微、计算模拟等也被应用于电化学体系和过程研究。
    • 俞雅文
    •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评估水生生态资源的过程中,随着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逐步成熟,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作为一种稳定且准确的检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淡水、海域等不同水体的水生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同位素是一种天然的化学示踪物,其分馏效应能指示生物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在水生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一般与其食物的同位素比值相一致,会随着食物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是生物生存现状的理想示踪物。因此,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转化、能量流动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彭富国
    • 摘要: 化学反应机理是指从微观上研究化学反应所经历的具体途径,考查的具体形式是通过图像分析反应过程涉及的化学键变化及能量变化、物质转化等.1考查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化学反应机理考查的方向之一就是反应中断裂的是什么键,形成的是什么键.
    • 张士敏; 朱慧森; 赵娇阳; 卫凯; 夏方山
    • 摘要: 为探究不同硒源及浓度对‘偏关’苜蓿(Medicago sativa‘Pianguan’)种子萌发及物质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偏关’苜蓿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0,0.3,0.6,1.2,2.4,4.8,9.6 mg·L^(-1))及蛋氨酸硒(0,1,5,10,20,40 mg·L^(-1))在人工气候培养箱中进行发芽试验。结果表明:0.3 mg·L^(-1)亚硒酸钠和1 mg·L^(-1)蛋氨酸硒可显著促进苜蓿幼苗胚根伸长,1,5 mg·L^(-1)蛋氨酸硒使苜蓿幼苗胚根直径显著增大。还原糖含量在亚硒酸钠及蛋氨酸硒浓度分别为0.3,0.6 mg·L^(-1)及5,10 mg·L^(-1)时显著增加,除4.8 mg·L^(-1)亚硒酸钠和20,40 mg·L^(-1)蛋氨酸硒外,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各硒浓度下均显著提高;0.3 mg·L^(-1)亚硒酸钠及40 mg·L^(-1)蛋氨酸硒可显著提高苜蓿幼苗总氨基酸含量。苜蓿种子发芽进程中对亚硒酸钠的敏感性更强,而对蛋氨酸硒的敏感性相对较弱,更有利于后期的形态建成,综合分析得出,5 mg·L^(-1)蛋氨酸硒是苜蓿种子发芽阶段较理想的促生长剂和硒营养强化剂。
    • 李轶; 雷梦婷; 杨楠; 张文龙; 牛丽华; 王龙飞
    • 摘要: 基于对河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构建机理、生态功能机制、环境交互作用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河流微生物群落时空分布格局、生态构建理论、环境响应机制、物质循环交互作用、食物网结构功能等基础前沿理论研究,总结了基于微生物群落的河流生态健康指示、评价、诊断体系构建,基于微生物溯源技术的污染物迁移轨迹追踪和基于微生物群落重构的生态修复等应用发展现状,展望了河流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即方法革新化、尺度宏观化、维度全面化和成果技术化。
    • 马娟娟
    • 摘要: 梳理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的相关文献,文献中呈现的教学案例都能注重核心知识的教学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文章试图从情境教学、学科理解和实验细节三个方面阐述对物质转化教学的一些新的思考。
    • 包怡红; 贾雨彤; 赖章飞; 潘飞兵; 匡凤姣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以槟榔加工副产物为替代料栽培平菇,对平菇生长、子实体营养成分及物质转化的影响。方法:以平菇一号为供试菌种,以菌丝体长速、长势为指标研究了槟榔副产物培养料水分含量、粒径大小和替代料比例对菌丝体生长阶段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粒径大小以及替代料含量代料栽培对平菇子实体发育的影响,以及槟榔加工副产物在平菇栽培过程中的多酚、黄酮、纤维素、半纤维素的物质转化规律。结果:以槟榔加工副产物为替代料栽培平菇时,平菇在不同配方培养料上均可正常生长。其中以槟榔核、槟榔蒂作为替代料,培养基质中最适水分含量分别为65%和70%,最适粒径大小为0.15~0.3 cm;出菇试验中,不同比例代料栽培的四种平菇子实体中,槟榔核50%替代组多酚、黄酮含量均为最高,分别达到51.05 mg/g和0.42 mg/g,与对照组相比提升了53.21%和133%。槟榔核30%替代组多糖含量最高,为42.01%,与对照组相比提升了77.10%。栽培后,槟榔蒂50%替代组培养料中黄酮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为86.70%;槟榔核50%替代组多酚含量下降幅度最大,为46.99%。结论:本研究为槟榔加工副产物代料栽培平菇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槟榔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 张馨予; 苏建青; 褚秀玲
    • 摘要: 随着养殖量的逐年增长,各种西药如抗生素大量应用于畜禽的养殖,可以起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果。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及残留问题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中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生理活性物质,具有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1]及调节消化系统中的菌群平衡。然而,中药经服用后进入畜禽的消化系统内,需经消化酶催化和菌群分解,将分子较大的物质转化为小分子团,或释放出有效活性物质,才能产生药效[2],因此,起效时间长,作用效果较慢。发酵中药是在中药基础上使用益生菌进行发酵,通过发酵可以提高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3]、改善动物生产性能[4]、优化肠道菌群[5]、增强机体免疫力[6]、降低料肉比(FCR)等,且能充分地利用中药资源。
    • 张业华; 张妍
    • 摘要: 基于人类医学史维度分析,将音乐艺术应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场景中,并不属于一个新颖的现象,中外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中都存在大量的音乐应用案例。例如,我国古代就有“五音疗五脏”与“五音匡五志”的说法,并在中医学临床中大范围地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治愈效果。现代医学研究的基础是生物学与化学,特别是在临床领域,更强调物质转化、营养控制、能量流转等为主导的科学理性手段,旨在将治疗效果置留在可控范围之内。从这一角度出发,音乐应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全新的理论指导体系。《音乐治疗临床应用研究》一书由高天主编,由科学出版社在2015年9月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典型的“临床应用研究成果汇集”专著,具有显著的“跨学科”(横跨生化学科、医学学科、音乐学科)特点。作者通过对国内主流的音乐治疗理念分析与成果整合,再结合自身在音乐治疗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同时,以不同类型病患、病症的临床治疗为基础,提出了应用音乐元素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方法和建议,从生物化学视角分析,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参考性、启发价值;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值得关注。
    • 叶昕炜
    • 摘要: 化学是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它曾长期受中世纪炼金术的影响。直到十七世纪后半叶,随着欧洲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生产力迅猛发展,冶金、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得到纵深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近代化学得以建立与发展。1661年,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其著作《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批判了炼金术和传统的元素学说,提倡科学实验的方法,并提出了科学的元素定义,使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十八世纪,气体化学迅速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