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象

物象

物象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3篇;相关期刊524种,包括文学教育、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文艺学新问题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四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2016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等;物象的相关文献由797位作者贡献,包括汪为新、顾敏明、黄世青等。

物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2 占比:96.7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23 占比:2.85%

总计:808篇

物象—发文趋势图

物象

-研究学者

  • 汪为新
  • 顾敏明
  • 黄世青
  • 刘紫云
  • 李平
  • 李新飞
  • 柯贵文
  • 王熙宁
  • 甄昊
  • 赵丽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孟凡翠
    • 摘要: 在舞蹈表演中,需要舞蹈演员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而想象是舞蹈表演中的重要因素,舞蹈演员运用想象这一心理机制加强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本文结合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的剧目表演中的代表性剧目进行分析,强调在舞蹈表演中,舞者通过想象可以实现“物象”与“意象”的统一,我们在创作、教学和表演中要积极运用这一心理机制。
    • 陈仲义
    • 摘要: 苏绍连是台湾现代诗坛的"异数"。含羞草的性格狂热地"追着诗跑",孤寂的内心埋伏着惊悚的"焰火",本该安分的"天命"却成为最热烈的弄潮冲浪,矛盾的多面体铸成他幽闭的人格,以及冷郁疏隽的诗风。他先以惊悚的散文诗问世,续以璀璨的多媒体开辟航道,同时用物象思维渗透意象,鼓吹"无象"的旅次。本文在全面肯定苏绍连诗歌成就与变化的基础上,对其"无象诗"提出了商榷意见。
    • 石思梦
    • 摘要: 中国工笔人物画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以女性为描绘主题的工笔画自古以来就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画中女性角色随时代发展、文化多元、思想进步等新生格局的发展,于笔墨技艺变迁下层出新诠释、新意境。面对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攀升的高度与当前瓶颈,何家英在中国工笔画向现代的转型之路上起着引领作用,作品有着独具特色的个人风貌,其绘画技法、理论发展模式对当代中国工笔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高祥生
    • 摘要: 1表现物象瞬间的艺术形态我认为摄影的优势是表现人和物的瞬间形态,这瞬间越有鲜明特征,就越有艺术魅力。摄影是捕捉、记录瞬间形态,它不同于绘画,绘画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便是单色的速写,都比一般的摄影所用时间长。而摄影,只需要按下快门,图像就固定了。摄影也不同于影视作品,影视作品需要连续地拍摄图像,以表现特定的主题和气氛。
    • 王云超
    • 摘要: 物象是一个来自中国古典诗学的概念,而在小说中,它显得丰富而多元。物象虽然独立于小说的三要素之外,但它是构成小说的必要元素,描述着小说文本世界的客观性。同时,物象承担着暗示小说文本世界的时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呈现社会真实状态,刻画、烘托人物形象,串联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小说主题等作用。
    • 范昌琪
    • 摘要: 《哦,香雪》作为一篇小说,却具有着散文化的特点,故事情节相对松散,又有着浓郁的抒情性。围绕香雪与铅笔盒的情节最为集中紧凑,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透过这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到,正是铅笔盒将故事推向了高潮,铅笔盒既是香雪的屈辱和梦想,也点燃了香雪追求梦想的火把,给予她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也表明了香雪面对两种文明时态度。
    • 张红影
    • 摘要: 作文教学,我们可以通过系统地阅读积累训练,为学生开源增流,建立生动的语言符号系统:鼓励学生提炼自己的生活细节,绘出生活图景;以分类积累为抓手,建立自己的意象宝库,诸如颜色库、物象库等;占领精警的修辞高地,让修辞成为语言的“明眸”,让留白成为文章主旨、人物命运的“燃”点。
    • 毛宣国
    • 摘要: “意象”与“形象”、“意象”与“物象”、“意象”与“意境”,是意象阐释中几组容易混淆的重要范畴,辨析这些范畴的语义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意象”的内涵和美学意义。“意象”是象与意、物与心、情与景的有机统一与自然融合,它具有非确定性、非现成性的特点;“形象”则具有确定性、现成性的特点。“物象”概念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的“物象”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象”,它不是客观物,而是融于主观情意的“象”;狭义的“物象”则主要指向自然界的事物、景物,即“物色”,是“象”的构成要素之一。“物象”不能从诗歌文本意义上来理解,被看成是语象的一种和诗歌文本的最小单位,它同样是中国美学传统和审美经验的产物。“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不能看成是局部与整体、材料与结构的关系,而应从审美意识和审美经验高度来理解。“意境”是“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创造,是“意象”中最富于形而上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追求的一种类型。
    • 刘妍
    • 摘要: 《德州巴黎》作为文德斯导演公路作品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本文主要围绕影片的故事母题、物象运用及视听语言三个方面展开叙述。文德斯导演凭借其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表达了一个关于放逐与寻找的主题,进一步审视了真实与虚假、原始与野蛮,并且对人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有力叩问。在物象的使用上,其利用镜子、相片和录像三种物象实现了纪实性再现和艺术性表现的结合,通过隐喻、象征和诗性,将物象转化为指涉人物内心的能指符号,使得平淡无奇的物象具有了神韵和灵韵。最后,文德斯导演通过独特的光影变化与配乐,为观者营造了一种绝佳的情绪氛围,也为观众对于故事内核的深入理解提供了情感基石。
    • 李芳
    • 摘要: 如果把中国现代陶艺的物象之旅看成是一个长镜头,那么前景是各式艺术化身体的粉墨登场,景深之处是所折射出的社会样态,前后景互动,共同构成意味丰富的中国现代陶艺图景。陶艺在随着艺术发展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也随着潮流的改变而被赋予不同时代的编码,通过“身体”的物化造型勾勒出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轨迹,以其历时性的角度来审视艺术潮流的变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