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理量分析

物理量分析

物理量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08503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浙江气象、广东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福建省气象学会天气与气候专业委员会分会2011年年会等;物理量分析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胜才、何林宴、寿绍文等。

物理量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8503 占比:99.95%

总计:208612篇

物理量分析—发文趋势图

物理量分析

-研究学者

  • 杨胜才
  • 何林宴
  • 寿绍文
  • 庄晓翠
  • 张林梅
  • 胡磊
  • 覃建雄
  • 郑稻根
  • 韦彩色
  • 黄远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梦玲; 陈诚; 曹宏健; 张文杰
    • 摘要: 文章选取发生在2005年7月15日至16日的一次伴随有明显降水的少动型高原涡过程,利用高时空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降水观测资料,对此次少动型高原涡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动力结构、热力结构和降水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高原涡初生、成熟和消亡阶段结构特征的演变。得出此次高原涡生命史为12 h,是不发展型或源地型高原涡,没有发生东移。在物理量上,各物理量都有相对应的上升和下沉区,可以较好地印证高原涡过程结构的演变,为预报降水、移动轨迹和是否继续发展提供依据。降水落区与低涡移动路径对应,降水强度不大,24 h降水量达到30 mm,为大雨。最大降水时段在16日0~6时,随着降水结束低涡消亡。
    • 黄金颖; 张志超; 张虹; 赵然; 孙小林
    • 摘要: 利用蓟州区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蓟州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发生规律和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蓟州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的站次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其中7月中旬至8月上旬是高发期;短时强降水多出现在夜间凌晨左右;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平原地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城郊差异;对流发生前,单站气压和湿度呈反向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在强降水发生前两三个小时内较明显,在预报蓟州短时强降水时有一定参考意义。
    • 吴彩霞; 王坤; 李超; 彭小燕; 顾天真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江苏沿江地区一次雷雨大风过程的天气形势、热动力因子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此次雷暴大风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雷暴大风天气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前倾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主要影响系统,冷暖空气交汇导致不稳定能量触发;大的CA PE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与能量条件;高空辐散与低空辐合的配置为雷暴大风的形成和维持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V IL值达到最大后快速减小对雷暴大风灾害的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 傅毅
    • 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定量分析了2019年4月9日发生在上海地区一次初雷天气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过程,结果表明:1)地面及低空切变线提供了低层的辐合条件,锋前低压带中生成的辐合体,在高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东移动,高空槽前倾使天气系统东移速度加快;2)定量研究初雷发生前的物理量发现,地面相对湿度大于80%,850 hPa和925 hPa有明显暖平流输送,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值达到1.1,具备了雷雨发生的三要素;3)卫星和雷达图显示对流云图南北向长度为250 km,东西向宽度为30 km,最强处为55~60 dbz,对浦东机场影响时长约2 h.
    • 傅毅
    • 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定量分析了2019年4月9日发生在上海地区一次初雷天气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过程,结果表明:1)地面及低空切变线提供了低层的辐合条件,锋前低压带中生成的辐合体,在高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东移动,高空槽前倾使天气系统东移速度加快;2)定量研究初雷发生前的物理量发现,地面相对湿度大于80%,850 hPa和925 hPa有明显暖平流输送,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值达到1.1,具备了雷雨发生的三要素;3)卫星和雷达图显示对流云图南北向长度为250 km,东西向宽度为30 km,最强处为55~60 dbz,对浦东机场影响时长约2 h。
    • 郭宏力
    • 摘要: 利用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2020年1月5—6日乌兰察布市大雪天气过程.结果显示:此次大雪天气的影响系统包括深厚的高空低槽、700 hPa切变线、蒙古地面冷高压、地面倒槽等;乌兰察布市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满足了降雪的动力条件;低层西南与东南气流共同提供水汽;智能网格预报时间越临近,预报准确性越高.
    • 崔景轩; 刘春溪; 崔曜鹏; 高艳波; 张冰莲
    • 摘要: 基于地面高空观测资料、欧洲数值预报中心资料及NCEP 1°×1°每6 h再分析资料,分析2月14—16日暴雪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结果表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是此次暴雪的主要原因,受高空急流、东北冷涡和强盛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在有利的动力、水汽、能量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配合较长的持续时间,辽宁省中东部地区出现了暴雪到大暴雪,局部出现特大暴雪.
    • 唐沛; 袁静; 王俊驿; 万欣
    • 摘要: 本文利用NECP1° ×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遂宁市一次罕见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是由于高原槽受副高阻挡东移缓慢,配合中低层低空急流和切变线以及地面倒槽触发下引起的.
    • 王宏超; 季贺成; 于芳健; 郭佰汇; 孙嘉骏
    • 摘要: 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ERA5)和地面降水资料对2020年8月23—24日朝阳地区一次大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强降水时段对应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到此次降水过程的物理量特征.对比欧洲中心预报模式预报和实况降水,评价模式预报效果.
    • 刘桂华; 黄远盼
    • 摘要: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5月20日出现在广西的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低槽东移加深,850hPa切变线和地面冷锋南压,配合低空急流发展为本次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地面冷锋和700hPa干线入侵触发了对流云团的产生,低空西南急流的出现加强的降雨强度,副热带高压稳定在南海东侧稳定维持造成天气系统向东移动缓慢是导致强降雨天气长时间维持的主要原因.物理量分析结果表明,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对强降雨的出现十分有利,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大值中心与暴雨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