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欲

物欲

物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7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思维与智慧、中国天主教、中国新闻周刊等; 物欲的相关文献由3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坤、薛晋文、侯会等。

物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7 占比:99.68%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32%

总计:308篇

物欲—发文趋势图

物欲

-研究学者

  • 李坤
  • 薛晋文
  • 侯会
  • 侯晓荷
  • 刘晓晨
  • 吴先伍
  • 大卫·瓦恩美
  • 崔健
  • 张博
  • 托马斯·内勒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想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平时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否需要先买下再说,导致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过载的物品让空间越来越小,导致家也渐渐地失控。如果你的家正处于失控的状态,不妨根据以下方法好好地整理一下。
    • 刘小兵
    • 摘要: 我们相约,以后都要适度控制物欲,让小日子越过越美,越过越甜。春节团圆饭,是一年当中分量最重的一道盛宴。我家的团圆饭,通常都由母亲掌勺,菜谱每年都会有所变化。我们兄弟三人每年都会带上老婆孩子,相约回到乡下与父母团聚过年,但丰盛的菜肴,每年都会剩余许多。为此,我们给母亲说过多次,希望她能少做几个菜,但母亲总以年俗为借口,说多弄几个菜才会“年年有余”。母亲严格遵循着传统的过年方式,对于我们兄弟三人的劝说,每每都振振有词地回应说:“不剩(盛)不余,那还叫啥团圆饭?”
    • 李清云; 梁楠
    • 摘要: “我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第十一任社长,其实到我这个时候,社长已由作家、评论家、学者过渡到出版人了。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但我更多的是做出版的经历,我是做出版出身。”没有见过臧永清的人,听到这句话,便会以为他只是一个商人。始终确守初心,纤毫物欲不相侵初见臧永清社长,第一印象是,粗犷的外形下透露出“腹有诗书气自华”。与书籍日夜浸染,儒商更适合他的身份。他是一个简单、纯粹的出版人。
    • 陈鲁民
    • 摘要: 作家贾平凹给女儿起名——贾浅浅。名曰浅浅,实则寓意深深,这算贾先生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自己深刻严谨了大半辈子,深知为人处世的种种甘苦,当然希望女儿能简洁朴实,像一汪浅水那样,清明透彻,没有城府,减少物欲,不那么复杂,远离纷争世故,过一种简单质朴的幸福生活。
    • 日小川糸; 吕灵芝(译)
    • 摘要: 柏林有一点让人很放松,就是不会遇到"我必须花钱"的强迫观念。住在柏林的人都说,待在这里会让人的物欲渐渐消失。对柏林人来说,人生的一大主题就是如何不花钱得到快乐。所以那些真正没钱的人和其实挺有钱的人,都会竞相摸索"不花钱得到幸福的生活方式"。
    • 石泽丰
    • 摘要: 我一直认为陶是醒着的,即使千年之前被埋进万丈尘土之中,千年之后重见天日,它仍然豁着嘴,倾吐自己曾经见证过的烟火岁月。人世间争夺之声太大了,世俗的嘈杂遮蔽了陶的话音。人类的耳朵,被物欲牵扯,听不见火烧泥土后成形的陶发出永恒的声响。
    • 张顺亮
    • 摘要: 唐代柳宗元的寓言故事《蝜蝂传》中,生动描写了一种善负小虫:“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蝜蝂的悲剧,在于背负贪欲而行。“人生而有欲”,有时难免会陷入“蝜蝂困境”。“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从古至今,千载而下,这样的警语发人深省,这样的悲剧不胜枚举。
    • 陆建华
    • 摘要: 孔子人性学说要么只传授于颜回,要么没有传授于任何弟子,造成其人性学说的失传.孔子论性,仅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语,不过,通观《论语》可知,孔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人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是人的共性;孔子认为人性的内容客观上虽为物欲、食色,但是,其主观上希望其为仁、德;从孔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来看,人性的根据在于天、天道;由于孔子未有明言人性的内容,在人性内容方面的不确定性,造成其未能明言人性的价值指向.
    • 翁歆
    • 摘要: “反卷”宣言:在物欲至上的恋爱环境里,我们协商、约定,谈一场没有房子的恋爱,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林俊1994年出生,南京本地人,在一家企业上班。按说他年纪不算大,条件也还好,但是自他工作后,一直没有谈恋爱。单位里年长的同事都很好奇:这小伙子身高一米八,长得周周正正的,怎么总是独来独往呢?
    • 祝杨帆; 陈良韬(指导)
    • 摘要: 近日常常听闻诸如"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的言论,我难以苟同。这般言论无疑将孩子用性别割裂了开来。若说富养会滋生欲望,我想于男女都是一样的。物质的匮乏不一定会使人自卑,内心的贫瘠却会使人纵使身缠万贯也备感空虚。细细思忖,可付一言:不陷于物欲,不贫于内心。物质方面是否富养,应视家庭情况而定,然而精神上万不可穷养。初读那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时,我深感困惑,不知宋濂如何能在物质条件困窘的条件下仍然怡然自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