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华艺术

中华艺术

中华艺术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世界各国艺术概况、艺术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专利文献12952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文化月刊、大舞台、美术等; 中华艺术的相关文献由133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嘉禄、王悦阳、俞宽宏等。

中华艺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1.14%

专利文献>

论文:12952 占比:98.86%

总计:13102篇

中华艺术—发文趋势图

中华艺术

-研究学者

  • 沈嘉禄
  • 王悦阳
  • 俞宽宏
  • 刘思弘
  • 曹莹
  • 李伟
  • 王才勇
  • 赵成清
  • 长北
  • 顾丞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才勇
    • 摘要: 艺术形式创制有其现实关联,即从出于物。物有形也有体,形来自人对物的把握,体则来自物本身。唯有有体,呈现体性和体相的形才是即物的,才会给人以实感。西方艺术,无论是希腊—文艺复兴传统,还是现代主义,艺术形式都是有形有体的,因此写实,呈现出确定性;中华艺术则相反,形式创制是有形无体的,因此不写实,没有确定性。形是一切艺术作为感性文化必须具备的,否则形式便无从感知,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但是,体则不是艺术形式所必需的,一个无体之形依然可以诉诸感官。体与个体性相连,无体之形虽能感知,但已不再系之个体存在。西方艺术由于有形有体,感知便是个体性的,不可复得,无以共享;中华艺术由于有形无体,感知便是非个体性的,是在共体层面发生。所以,形式的有体无体展现了中西艺术的分水岭所在。这是从中西艺术面临的与现实关系这个共有问题出发,由不同即物方式得出的一个认知。
    • 付先军
    • 摘要: 书之难,难于上青天。习书之人多矣,而成之者无几也。其始于传承,爱之于中华文化之熏,痴狂于入门之喜。观其史,走偏者有之,自诩者有之,谦卑者有之。自诩者多自醉而囿于一隅,谦卑者常存志而不偷安旦夕。但绝大部习书者多小成也,终沉于史河。而载于史之大成者千年难逾也。其虽始为书,却上至中华艺术之巅也。但其美却永存书之血,离书而不存。其质乃变,且于无穷。成者有其因。
    • 向白水
    • 摘要: 1928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艺术学府,也就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院,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中国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国美”)诞生于动荡年代,发展近百年之久,扎根西子湖畔,为中国艺术之先锋,中华艺术之脊梁。
    • 俞宽宏
    • 摘要: 殷夫(1910—1931),浙江象山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诗人,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烈士之一。他擅写新诗,是左联发起人中极少数懂德语、英语和俄语的。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窦乐安路(今多伦路)中华艺术大学秘密召开。作为最年轻的发起人之一,殷夫出席了此次会议。这既是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对他从事进步文学创作的肯定,也是组织对这位青年共产党员的信任与期许。左联成立时,殷夫虽不满20周岁,但已有参与地下斗争的经历和磨炼,思想日益成熟。
    • 高超
    • 摘要: 苏州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是2020年6月28日正式建成并开放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苏州市澹台湖景区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国保单位宝带桥南侧。其藏品来源于吴中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收藏,主要是历史上的吴县历年考古发现文物和征集藏品,其中吴国王室玉器、陶瓷类收藏丰富且精美,因历史原因书画古籍类收藏是吴中博物馆收藏的短板,但要展示苏州以及吴中,明清之际文人墨客对苏州的描绘是绕不开的,吴中山水胜景,是吴中文脉的精髓’也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 杨宇全
    • 摘要: 我国杂技艺术是伴随着人们社会生产生活而产生的,其可溯之源虽久,可载之史却甚少,对杂技艺术的系统梳理与理论研究则更少。新中国成立后,在旧社会不登大雅之堂的杂技艺术获得了新生,杂技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杂技节目在国内外一些大型赛事中屡获佳绩,为中华艺术赢得了世界声誉,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杂技艺术和杂技团体被称为“东方艺术的瑰宝、民族艺术的奇葩、美丽友好的使者”。
    • 俞宽宏
    • 摘要: 殷夫(1910—1931),浙江象山人,原名徐白,笔名有徐殷夫、白莽等,殷夫是他较为常用的笔名。他1928年加入太阳社,擅写新诗,是左联发起盟员中极少数同时懂得德语、英语和俄语的人。1930年3月2日,在文委的组织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窦乐安路(今多伦路)中华艺术大学内召开。大会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到会盟员40余位。
    • 余茜; 熊聪
    • 摘要: 1997年,武汉市育才小学在随州购置了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制品,自此学校开启了编钟课程的探索与建构。多年来,学校不断追寻“五育融合”落地生根之道,构建了“编钟课程”多维资源的共生、共享、共创的教育生态。“编钟课程”的多维校社共育实践编钟是中华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编钟课程”作为集文化、历史、审美、道德、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课堂教学的育人方式变革提供了课程基础,使“五育融合”由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可能。在“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这一先进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将“五育融合”渗透于学校教育思想之中,蕴藏在学校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在学校课程执行之中。
    • 姜力行
    • 摘要: 文物是中华艺术的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但100多年前,很多国之瑰宝因国家的孱弱被外国列强抢掠,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每当想到这些,我满腔的愤怒就如同要喷发的岩浆一样.今天,我走进正觉寺,来到历经磨难重回故地的马首面前.午后,温暖的阳光洒进展厅,温柔地抚摸着久违的马首,淡雅的铜质表面泛着岁月走过的痕迹.虽然历经沧桑,马首的眼中还带着真挚,嘴巴微咧,露出憨憨的笑,但受损的左耳清晰地记录了160年前发生在圆明园那最悲惨、最黑暗的一幕.
    • 王才勇
    • 摘要: 中国风壁饰是欧洲艺术里的中国时尚在18世纪走向高潮的体现,其间有对中国场景的想象性建构,更有对中华艺术的直接仿制和发挥,并出现仿制中的欧式发挥和发挥中的形式感拓展、装饰化逆转与跨文化挪用诸情形.这段史实就欧洲艺术创造而言,推进了欧洲艺术审美的发展;就学术认知而言,提供了剖析中西艺术特质的实证史料,尤其是两者交汇时可能出现的衍生,那就是西方在邂逅中华艺术时必然出现的形式化理喻以及向装饰性的发展.这种发展作为一种他者镜像不仅折射出欧洲自身的艺术诉求,也暗示出中华艺术邂逅西方艺术时可能出现的变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