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燃烧模型

燃烧模型

燃烧模型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84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武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228968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兵工学报、含能材料、火炸药学报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协作网2014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等;燃烧模型的相关文献由717位作者贡献,包括宋洪昌、苏万华、周力行等。

燃烧模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28968 占比:99.88%

总计:229243篇

燃烧模型—发文趋势图

燃烧模型

-研究学者

  • 宋洪昌
  • 苏万华
  • 周力行
  • 蒋德明
  • 严兆大
  • 于洋
  • 张煜盛
  • 费少梅
  • 何国强
  • 刘德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宋毅; 孙波; 卓长飞
    • 摘要: 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低碳、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对微纳米铁粉燃料开展燃烧实验研究。通过微纳米铁粉的比表面积实验、热重分析实验、X射线衍射实验,得到不同粒径铁粉的比表面积、热重曲线以及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粒径对比表面积、热重曲线的影响,研究不同粒径铁粉在40 K/min升温速率下的燃烧特性参数和燃烧动力学参数。并用粒子群算法拟合出微纳米铁粉的燃烧速率微分方程,建立微纳米铁粉的燃烧模型。结果表明:除了50 nm铁粉以外,随着粒径增大,铁粉的着火点温度、最高燃烧速率温度、燃尽温度、活化能、指前因子均增大。50 nm铁粉会在高温下发生熔化并凝结,使得燃尽温度上升,燃尽时间延长,不利于反应正常进行。对于粒径在50 nm~2μm范围内的铁粉,可以通过本文建立的铁粉燃烧速率微分方程近似计算不同粒径微纳米铁粉的燃烧特性参数和燃烧动力学参数,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
    • 刘润之; 罗坤; 邢江宽; 樊建人
    • 摘要: 本研究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准确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标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建模,发展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的燃烧模型.借鉴动态二阶矩模型建模思想,将标量分布的梯度纳入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集中,进一步发展出梯度输入人工神经网络(ANN-G)模型.基于一个预混火焰直接数值模拟数据库,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先验性研究,发现对于反应区域较薄的反应步,ANN模型与ANN-G模型都能准确计算化学反应速率.在泛化验证中,ANN-G模型比ANN模型表现更好.
    • 桂勇; 陈自强; 姚晔; 杨凯; 章雍; 石磊
    • 摘要: 柴油部分预混压燃PPCI燃烧对油气混合状态与边界条件敏感,面向控制的燃烧预测建模难度大。针对上述问题,对PPCI燃烧燃油喷射控制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建立了PPCI柴油机韦伯函数线性化燃烧模型。研究表明:喷油参数的变化对燃烧参数具有较大敏感性,采用韦伯函数线性化方法建立的燃烧预测模型能够实时预测缸压与放热率等重要参数,模型参数的计算值与标定值相关系数大于0.98。
    • 赵小亮; 张小兵
    • 摘要: 为了研究太根发射药气相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本文建立了气相化学反应的总包燃烧模型.通过与相关实验和文献结果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及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并研究了不同太根含量、燃烧压力下气相火焰温度及各种组分质量分数分布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当硝化棉质量分数固定为0.60,太根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0.40,火焰燃烧最终温度Tf由2965 K降低到2654 K,火焰厚度由2.04 mm增加到3.63 mm;在最终火焰区,CO质量分数由0.25升高到0.35,H2的质量分数由0.0047下降到0.0033,可燃气体整体质量分数含量增加.环境燃烧压力p由1.01 MPa增加到10.1 MPa,火焰最终温度几乎不变,火焰厚度由3.01 mm减小到0.88 mm.分析认为:随着太根含量的增加,火药燃烧温度降低,可燃气体质量分数增大;燃烧压力增加火药燃烧厚度明显减小,火焰最终温度基本不变.
    • 任嘉豪; 王海鸥; 邢江宽; 罗坤; 樊建人
    • 摘要: 利用理论方法,提出切向应变率二维与三维概率密度函数(PDF)之间的关系.基于3种不同湍流强度的自由传播预混火焰直接数值模拟(DNS)数据库,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NN)和随机森林(RF)模型,从低维量预测三维切向应变速率.机器学习模型的输入特征包括组分质量分数、二维火焰面法向量梯度和二维速度梯度张量.模型预测结果与DNS结果对比表明,理论模型预测的PDF与DNS的真实PDF吻合较好.RF模型的预测值与DNS实际值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97,优于ANN模型.RF模型得到的PDF与真实PDF间的误差小于理论模型得到的PDF与真实PDF间的误差.RF模型能够由低维量准确预测三维切向应变率.
    • 刘玉坪; 肖民; 黄志伟; 刘松岭
    • 摘要: 为了完整表达双燃料发动机湍流燃烧过程中湍流流动和化学反应的共同影响,在燃烧过程数值计算中将湍流和化学反应机理模型耦合,考虑两者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行的办法.在开展不同LNG替代率下双燃料发动机缸内工作过程数值模拟时,将构建的柴油引燃天然气化学反应机理模型耦合到CFD软件中计算,并考虑湍流和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湍流流动采用RNG k-ε模型,化学反应机理模型由简化而来的正庚烷机理(162组分和692步基元反应)、甲烷机理(26组分和122步基元反应)以及扩展的NO热力学机理(3步反应)组成,湍流和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Kong模型建立.结果 表明,双燃料工况下发动机的缸内压力要低于纯柴油工况,但氮氧化物的生成也要小于纯柴油工况,且随着LNG替代率的增加,天然气燃烧始点也逐渐延长,缸内压力以及缸内温度峰值也随之下降,氮氧化物的生成也会下降.
    • 刘露; 敖文; 刘佩进; 吕翔; 苟东亮; 文瞻; 何国强
    • 摘要: 随着复合推进剂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要求其燃速和压强指数在宽压强范围内具有可调性.固体推进剂的压强指数对发动机的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成为固体推进剂和发动机领域一大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现有复合推进剂燃烧理论、压强指数的内涵和影响规律以及压强指数的具体调控手段,总结了调控机理,指出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分析了未来的研究趋势.建议未来在以下几个方向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进一步拓宽压强指数调节途径,提升调节效率;解决高压下压强指数失效,实现高压下可控燃烧;细化并量化各因素对压强指数的影响,为建立压强指数调控模型提供支撑;结合精细化实验手段探究调控压强指数的作用机理;完善复合推进剂燃烧模型,建立压强指数调控体系.
    • 刘玉坪; 肖民; 黄志伟; 刘松岭
    • 摘要: 为了完整表达双燃料发动机湍流燃烧过程中湍流流动和化学反应的共同影响,在燃烧过程数值计算中将湍流和化学反应机理模型耦合,考虑两者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行的办法.在开展不同LNG替代率下双燃料发动机缸内工作过程数值模拟时,将构建的柴油引燃天然气化学反应机理模型耦合到CFD软件中计算,并考虑湍流和化学反应的相互作用.湍流流动采用RNG k-ε模型,化学反应机理模型由简化而来的正庚烷机理(162组分和692步基元反应)、甲烷机理(26组分和122步基元反应)以及扩展的NO热力学机理(3步反应)组成,湍流和化学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Kong模型建立.结果表明,双燃料工况下发动机的缸内压力要低于纯柴油工况,但氮氧化物的生成也要小于纯柴油工况,且随着LNG替代率的增加,天然气燃烧始点也逐渐延长,缸内压力以及缸内温度峰值也随之下降,氮氧化物的生成也会下降.
    • 贾涛; 解景涛; 曹志军; 苏茂辉
    • 摘要: 整理和完善了甲醇反应机理、热力学参数等信息,首先搭建准维甲醇发动机缸内燃烧模型,对缸内化学反应过程初步探索。其次通过M100(Methanol 100%)甲醇喷雾标定试验,搭建甲醇发动机多维燃烧模型,对其缸内燃烧特性分析,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甲醇化学反应机理搭建的准维燃烧模型与试验数据相比有较小的误差(缸内分区少,缺少氮氧化物反应等原因),可以满足项目初期阶段甲醇燃烧特性的评估需求;甲醇发动机多维燃烧模型计算精度较高,但是计算量巨大,适合于项目详细设计阶段缸内燃烧优化。
    • 王磊; 陈爱红; 黄英娜
    • 摘要: 为了有效降低传统柴油机NOX排放强度控制方法的计算成本,提高控制精度与效率,提出基于米勒循环的柴油机NOX排放强度控制方法.对莱中速大功率柴油机采用米勒循环进行工程模拟分析,同时对柴油机NOx排放进行预测.在排放预测结果的基础上观测柴油机结构,运用GT-Power软件组建对应的物理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柴油机真实机体的结构参数进行测量以及查阅,获取柴油机各个管道的相关参数,并在软件中选取合适的燃烧模型,通过物理模型完成柴油机NOx排放强度的控制.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控制成本,并且控制精度与控制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说明所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