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岛强度

热岛强度

热岛强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20141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广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二届严寒、寒冷地区绿色建筑联盟大会暨第二届绿色建筑技术论坛 、2013第八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第十一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等;热岛强度的相关文献由48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红年、唐力生、戎春波等。

热岛强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0141 占比:99.87%

总计:120300篇

热岛强度—发文趋势图

热岛强度

-研究学者

  • 刘红年
  • 唐力生
  • 戎春波
  • 朱焱
  • 李春梅
  • 陈新光
  • 刘京
  • 张宁
  • 彭珍
  • 朱莲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卓伟; 邓昭华(指导)
    • 摘要: 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是近些年新兴的可量化城市形态与热岛强度关系的分析方法,可有效从中尺度分析街区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但仍存在缺乏关注如水体等外部潜在影响因素、以固定网格划分基本分析单元等局限。利用多源数据,以街区为基础研究单元对广州市主城区进行LCZ分类,在分析各类型水体的降温效应基础上区分滨水街区与非滨水街区,并讨论街区形态与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UHII)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州主城区街区可分为13类建筑类型LCZ(LCZ1~LCZ10),其中LCZ3(紧凑低层)、LCZ5(开敞多层)和LCZ6(开敞低层)占比最高,超强热岛区与强热岛区以低层、多层街区为主,街区热岛强度与街区开敞程度和街区平均建筑高度有密切关系;2)广州主城区水体可分为5类,3类线状水体(珠江、河流、河涌)和2类面状水体(湖泊、坑塘),线状水体的降温强度与降温距离随着宽度的变宽而增加,而面状水体则随着面积的增加而增加;3)对比滨水街区与非滨水街区,多数LCZ类型可获取不同程度的水体降温效应,其中开敞街区与高层街区(LCZ1、LCZ3.5、LCZ4.5、LCZ9)可获取相对更明显的水体降温效应,而紧凑低层的街区形态(LCZ2.5、LCZ3)会阻碍街区获取水体降温效应。以上结果可为以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的滨水街区形态优化相关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 朱梓铭; 宋苑震; 覃盟琳
    • 摘要: 建设强度的变化会对城市热岛效应产生不同方向或强度的影响。选用Landsat-8遥感影像,以地表温度热岛强度(简称为热岛强度)作为城市热岛效应的量化标准,以片区和连续序列空间尺度作为基本分析单元,使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空间自回归模型代替经典统计学方法,对热岛强度空间分布特性进行研究,探究热岛强度与建设强度的空间响应机制;并基于分析结果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探究合理的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措施。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热岛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随着分析尺度的精确自相关性愈发明显;“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工厂密集区和中部的城市中心区,“冷点”区域则以五象岭和青秀山风景保护区为主。(2)建设强度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和演化;100 m规则格网尺度的空间特性表现最显著,可作为常用分析尺度;作为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各建设强度指标的显著性在不同尺度呈现较大差异。(3)空间误差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空间尺度越精确、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4)基于热岛强度“热点”和“冷点”区域进行进一步研究,得出基于不同分区的缓解思路和连接破碎化“冷点”区域,打造城市“冷廊”等热岛缓解措施。
    • 张硕; 房小怡; 陈静; 程宸; 程鹏飞; 智利辉; 张强; 于瀛; 杜吴鹏
    • 摘要: 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提高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宜性、实现良好的自然通风为出发点,构建了一套覆盖城市小区尺度的自然通风规划技术方法,在石家庄都市区规划中进行应用。其中城市尺度利用气象观测、卫星遥感、现状建筑矢量数据,综合气象数值模拟、RS反演与GIS分析,进行背景风环境评估、热环境评估和通风环境评估,并利用城市建设对气候影响程度不同,将研究区分为5类气候空间。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6+13”多级通风廊道规划方案,并提出应依据城市气候分析图采取不同开发策略。小区尺度则采用CFD模拟及观测实验,对典型街区微气候环境进行模拟分析,评估不同建筑布局、密度对通风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导风向上游方向建筑物越少、密度越小,越有利于通风。风速衰减等级随建筑密度升高而增加,街区内垂直于风向且建筑密度较高的建筑群,挡风效果最为明显。
    • 任钟冬; 黄玥; 谭惠芝; 王培涛; 任建成; 卢晓宁
    • 摘要: 为探究山东省滨州市热岛强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通过2001、2009和2018年夏季的3期Landsat数据实现地表温度反演,并基于热岛强度定义对传统的均值—标准差分级法进行改进,能够较好地消除因背景数据不一致而导致不同时期热岛强度数据难于对比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分析热岛效应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一步揭示其与热岛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滨州市常温区分布最为广泛,人口密集的城镇区域为该市主要的热岛区,沿海区域、水库及河流沿岸为主要的冷岛区。(2)3 a均为热岛和冷岛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22.06%和25.85%。(3)强热岛区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热岛强度区中两者的占比,体现出该两种地类更强的热岛效应,强冷岛区则以水体为主。
    • 吴玉洁; 李宇凡; 吴迪; 马艳敏
    • 摘要: 利用2011—2019年长春市夏季(6—8月)FY-3B/VIRR气象卫星晴空或低云盖数据,采用分裂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LST),并计算热岛强度(UHII)和热岛比例指数(UHPI),揭示长春市夏季多时空尺度LST和UHII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结合土地利用数据(LUCC)、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长春市热岛效应成因。结果表明:长春市夏季以无热岛为主,热岛区域在市区和郊区区县的发展中心及农安县大部,以弱热岛为主;市区和全市热岛强度均为轻微等级,其中,绿园区历年UHPI均为最大,热岛强度为一般等级,其余区域为较轻或轻微等级;LST、平均气温(ATmean)同NDVI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通过种植适宜植被提高NDVI缓解热岛效应。
    • 张峥; 李杨; 问青春; 卢雁
    • 摘要: 热岛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水平上,辽中南城市群的市辖区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形成明显的亮温区;2000-2019年,城市热岛强度增强,城市群的温度与其他地区的温度差在增加。在城市水平上,以沈阳为例,从市区到郊区温度呈明显递减趋势;受城市扩张等因素影响,2000-2019年,城区与郊区的温度差呈降低趋势,热岛强度反而呈降低趋势。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温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同一时段,地表均温由低到高分别为林地、水域、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
    • 艾柯代·艾斯凯尔; Talgat ABZHANOV; 王永东; 赵永成; 雷加强
    • 摘要: 基于1973—2015年努尔苏丹市和阿科尔镇逐日气温数据,以及努尔苏丹2000—2015年城市发展数据,采用回归分析、七点二次平滑、Mann-Kendall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区域气温和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在同期北半球和中亚地区气温显著增长的大背景下,努尔苏丹年平均气温并无显著变化,气温受全球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的两极化加剧上;(2)受冬季热岛强度减弱的影响,努尔苏丹年平均热岛强度呈现显著减弱趋势,而冬季热岛强度的减弱主要受对比站冬季气温变化影响,其次与努尔苏丹城市发展也有一定的关联。
    • 郭佰汇; 高宇; 吴丹
    • 摘要: 对朝阳市1965年~2020年热岛效应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始于1990年,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热岛强度呈激增趋势,近10年热岛强度增幅放缓,平均为0.81°C/年;热岛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热岛强度最强,春季最弱;热岛强度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日间弱、夜间强,日间甚至出现"冷岛"的现象,且日变化随季节和年份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特点,冬季热岛强度日变化最为显著,有明显的正值中心和负值中心,近5年日间热岛强度负值时段有一定缩短.
    • 郑伯红; 吴敏琼; 戴佩瑜
    • 摘要: 城市夏季高温问题频发,城市气候环境急需缓解和优化.主要研究新城层面的热环境规划调控策略,采用基于CTTC模型的室外热环境分析工具DUTE(Design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以郴州市东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对新城范围内150个街区在控规指导下的室外热环境进行了微气候模拟和优化设计.使用湿球黑球温度(WBGT)和平均热岛强度对微气候进行人类气象评估.讨论了8个热环境影响因子对新城室外热环境的影响规律,构建了室外热环境预测模型,结合实际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室外热环境优化方法,为新城热环境规划调控提出具体策略和建议.根据低碳新城和绿色发展的需要,本文建议将热环境影响因子指标纳入现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当中,以完善控规层面对城市热环境的规划、控制与引导.
    • 陈雅轩
    • 摘要: 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的高温化,是由于人为原因,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改变了城市地表的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从而引起城市气候变化的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本文应用新乡站以及相邻的卫辉站、延津站分别作为城市站和乡村站,应用这三站近5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城乡气温变化特征中的日、季、年等时间分布特征,以及两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周期性、阶段性的发展是否影响了城乡气温变化以及是否造成了明显的城市升温及显著"热岛效应"等问题.分别从城乡气温差值、城、乡气温年际变化、冬季的城市热岛强度指标和气温日较差的城市热岛强度指标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新乡市城乡气温差值有明显加大的趋势,表明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显著,且气候变暖主要是冬季升温的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