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分层

热分层

热分层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7篇,主要集中在原子能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46484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湖泊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等;热分层的相关文献由634位作者贡献,包括厉彦忠、黄廷林、刘晓波等。

热分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6484 占比:99.93%

总计:246646篇

热分层—发文趋势图

热分层

-研究学者

  • 厉彦忠
  • 黄廷林
  • 刘晓波
  • 余晓
  • 李双双
  • 李国强
  • 杜强
  • 梁晓旭
  • 石浩洋
  • 聂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鹏拯; 李勇全; 朱东保; 刘少有; 朱智强; 孔夏明; 王建军
    • 摘要: 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是海洋核动力平台重要的非能动安全系统之一,为研究其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瞬态自然循环特性,搭建了功率比为1:50的实验装置,分析了投运压力、摇摆周期和摇摆幅度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瞬态自然循环特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前期,系统投运压力越大,回水质量流量和蒸汽质量流量就越大;随着系统持续运行,换热水箱水温逐渐升高,竖直方向出现温度分层;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凝水流量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与摇摆周期一致;在本实验研究中,摇摆条件下,系统可以建立稳定的自然循环。本文可为海洋核动力平台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 仵凡; 张华; 王子龙; 秦延斌
    • 摘要: 为了研究相变蓄热材料对水箱热力学特性的影响,提出采用中低温相变材料三水合醋酸钠作为蓄热材料的立式太阳能相变蓄热水箱,研究在初始水温80°C、进水温度5°C的工况下的相变蓄热水箱的热力学特性,并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该水箱的数学模型,得到了释热过程中蓄热水箱的温度分布图。采用理查德森数分析法、混合数分析法以及填充效率分析法,综合对比和分析了相变蓄热球在水箱中的不同位置和相变蓄热水箱在进水流量分别为1,3,5,7,9 L/min时的热分层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释热过程的进行,入口流量越小,热分层效果越好。PCM4,PCM3,PCM2和PCM1中等温面(303.15 K)和等温面(348.15 K)的间距分别为9.28,10.52,11.13,11.75 cm,表明蓄热水箱内冷热水的混合程度随着相变蓄热球位置升高而加强,即相变蓄热球越靠近蓄热水箱进口,斜温层厚度越小。
    • 何源; 杜传梅; 张露露
    • 摘要: 为了研究室内不同工况热源对温度场分布规律和室内热分层的影响,优化室内热舒适环境,以某高校建环实验室为例,用JTSOFT-JN软件对实验室的室内温度场各测点温度实时监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合JTSOFT-IAQ检测室内环境得出PPD-PMV关系曲线来评价不同工况下室内人体舒适度。试验结果表明:无热源自然稳定状态下热分层不明显,温度梯度在0.13-0.54°C;经热舒适评价标准校核,PMV处在偏冷位置,PPD较高,不符合室内人体舒适度条件。单热源供暖状态下室内热分层明显,温度梯度处在0.38-2.32°C;经热舒适评价标准校核,PMV处在中性位置,PPD较低,符合室内人体舒适度条件。双热源供暖状态下热分层加剧,温度梯度超过3°C;经热舒适评价标准校核,PMV处在偏热位置,PPD较高,不符合室内热舒适条件。
    • 文刚; 王硕; 曹瑞华; 温成成; 杨勐; 黄廷林
    • 摘要: 溶解氧(DO)对湖库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评价水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指标.DO浓度的降低对水生态有着重要影响.结果显示,多数湖库在夏秋季热分层期间,由于温跃层较高的密度梯度、藻类衰亡和有机质的降解以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大量的DO,从而形成温跃层溶解氧最小值(MOM),甚至在该区域诱发厌氧状态.MOM可驱动浮游动物日夜垂向迁移,影响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分布迁移模式及种群结构,破坏水体生态分布,致使生物非正常死亡,危害水体生态安全;此外,MOM也可诱发温跃层温室气体(CH_(4)和CO_(2))大量形成,影响水源地水质,成为湖库生态安全隐患.目前对MOM所导致的生态风险和水质问题以及最终的控制方法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缺乏综述性的研究.本文从MOM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形成原因、生态风险及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展望今后研究热点,旨在推进MOM的相关研究进展,保障湖库生态平衡和供水水质安全.
    • 赵鸿佐; 杜震宇
    • 摘要: 对近些年来相变储能水箱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根据相变储能水箱外观结构、相变材料安装方式、换热方式和辅助热源布置方式的不同,对相变储能水箱进行了分类。对相变储能水箱的热工性能、影响因素、研究方式和实验结论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归纳了不同材料结构和运行工况对相变储能水箱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目前相变储能水箱研究内容的不足。
    • 冯国会; 王天雨; 王刚
    • 摘要: 对近些年来相变储能水箱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根据相变储能水箱外观结构、相变材料安装方式、换热方式和辅助热源布置方式的不同,对相变储能水箱进行了分类。对相变储能水箱的热工性能、影响因素、研究方式和实验结论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归纳了不同材料结构和运行工况对相变储能水箱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目前相变储能水箱研究内容的不足。
    • 高锐; 黄岁樑; 孙逸璇
    • 摘要: 为探究水库热分层对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响,2019年8月在潘家口水库设置监测平台,分别采用YSI-EXO2监测仪和NISKIN采样器进行监测和水样采集,测定库区水温、溶解氧、pH、浮游植物等水质指标的垂向分布,分析水体热分层期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响因素及溶解氧极小值(MOM)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潘家口水库8月存在显著热分层现象,水温呈混合层-温跃层-滞温层结构。混合层溶解氧浓度大于6.5 mg/L;温跃层受热分层等影响显著,层内出现MOM,梯度明显增大,浓度显著减小;滞温层溶解氧逐渐恢复。相关性分析表明:溶解氧与水温和浮力频率显著相关,热分层是MOM形成的主要物理因素;溶解氧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pH呈正相关,温跃层浮游植物的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积累和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等生物和化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MOM的发展。
    • 李大帅; 吴少景; 李建鸿; 张陶
    • 摘要: 以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典型的地下水补给型水库——大龙洞水库为对象,于2018年1月、4月、7月、10月、12月分别在上、中、下游三个监测点进行采样,探究水库热结构变化对于水体无机碳及其同位素的影响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1)大龙洞水库水体在一个水文年中呈现周期性的混合期—分层期—混合期的热结构变化,4月热分层开始显现,7月逐渐显著呈现完整的热分层,10月以后热分层逐渐消失,水体逐渐实现混合;(2)水体热分层是溶解无机碳(DIC)浓度与碳稳定同位素(δ^(13)C_(DIC))值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表水层中DIC主要受水—气界面二氧化碳脱气、水生生物光合作用控制,其DIC浓度与δ^(13)C_(DIC)值分别为3.22 mmol·L^(−1)和−9.15‰;温跃层中DIC主要受有机质降解过程影响,其DIC浓度与δ^(13)C_(DIC)值分别为3.43 mmol·L^(−1)和−9.70‰;底水层中DIC主要受碳酸盐沉淀过程影响,其DIC浓度与δ^(13)C_(DIC)值分别为4.32 mmol·L^(−1)和−11.89‰;(3)三种过程伴随水库热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驱动DIC浓度及其同位素的变化梯度G(DIC)与G(δ^(13)C_(DIC))的变化,表现为底水层<表水层<温跃层。热分层结束进入混合期后,DIC浓度与δ^(13)C_(DIC)值的时空差异均逐渐消失,最终表现出DIC浓度与δ^(13)C_(DIC)值的均一化。
    • 南泽昭; 王乃华; 张柯远; 朱习习; 李亚如
    • 摘要: 为获得管径比对T型管内射流混合的影响,使用大涡模拟(LES)方法,对管径比分别为0.5、0.75和1的T型管内的冷热流体混合和温度波动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研究的3个管径比中的流型均为壁面射流,温度波动主要发生在热分层界面上。在3个不同管径比的T型管的流场和温度场的对比中,均可以识别出造成热分层界面上温度波动的2种大尺度漩涡结构的周期性运动,分别是剪切层漩涡在分层界面的出现和发卡涡在展向上的摆动。随着管径比的增加,这2种大尺度漩涡结构的周期性运动的无量纲频率增加。在这2个机制的主导下,与热分层界面交界处的壁面的温度信号存在2个含能主频,且这2个主频也随着管径比的增加而向高频区移动。
    • 朱光昱; 张宁娜; 王昆鹏; 石兴伟; 左嘉旭; 刘福东
    • 摘要: 本文基于LIVE(Late In-Vessel Phase Experiments)三维压水堆熔融池模拟实验,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适用于熔融池的仿真计算模型。通过非等温流动模块耦合流体传热和湍流流动过程,使用相变材料模型模拟实验中的非共晶摩尔比例20%NaNO_(3)-80%KNO_(3)熔盐,湍流模型设置为低雷诺数k-ε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稳态下熔融池内存在较强的沿冷却壁面向下的自然对流,同时还伴随着大量的涡流,在涡流搅拌作用下温度场形成了明显的热分层结构。仿真得到的熔融池中部和顶部区域温度分布以及冷却壁面上的结壳厚度与实验值十分接近,说明COMSOL软件适用于熔融池仿真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