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灌水方式

灌水方式

灌水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作物、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1640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农业机械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2009)、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等;灌水方式的相关文献由34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田田、马均、康绍忠等。

灌水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1640 占比:99.64%

总计:31755篇

灌水方式—发文趋势图

灌水方式

-研究学者

  • 胡田田
  • 马均
  • 康绍忠
  • 张荣萍
  • 漆栋良
  • 李旭毅
  • 李艳
  • 王贺正
  • 傅志强
  • 刘东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恩楠; 朱银浩; 胡建宇; 孟凡香; 张戈; 徐天宇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灌水方式配施腐植酸肥对水稻干物质转运、碳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以及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3种灌水方式(控制灌溉、淹灌和浅湿灌溉)和5种施肥方式(100%尿素(T1,为当地传统施肥方式,纯氮量110 kg/hm2)、30%腐植酸肥+70%尿素(T2)、50%腐植酸肥+50%尿素(TI3)、70%腐植酸肥+30%尿素(T4)和100%腐植酸肥(T5,1500 kg/hm2)),共计15个试验处理,并对水稻的抽穗后期干物质转运、成熟期水稻各器官的碳含量以及土壤呼吸速率和无机氮含量进行观测.结果 表明:水肥处理影响了水稻的干物质转运、碳含量和土壤呼吸速率以及氮素形态的积累,在CT5、WT5和FT5处理下水稻抽穗后期茎叶干物质转运相比较其他水肥处理,具有显著优势,且在成熟期各器官的碳含量也相对较大;随着腐植酸肥的增加,3种灌水方式下的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大,控制灌溉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呼吸速率大于淹灌和浅湿灌溉,而淹灌和浅湿灌溉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腐植酸肥的增加,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并在CT5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因此,控制灌溉下施加1500 kg/hm2腐植酸肥,能够提高水稻的生长和改善土壤的呼吸和无机氮含量,综合考虑CT5处理为最佳的水肥模式.
    • 李若帆; 马娟娟; 孙西欢; 郭向红; 段勇; 任青
    • 摘要: 为探究施肥与灌水方式对糯玉米各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以晋糯41号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I0(播种期75%θf~85%θf,苗期~拔节前期65%θf~75%θf,拔节后期~孕穗期70%θf~80%θf,孕穗期~开花期70%θf~80%θf)、I1(播种期75%θf~85%θf,拔节后期~孕穗期75%θf~85%θf)2种灌水方式,F0(N、P、K肥全部基施)、F1(N、K肥基施30%+拔节期30%追施+大喇叭口期追施40%,P肥全部基施)和F2(N、K肥基施30%+大喇叭口期追施70%,P肥全部基施)3种施肥方式.结果 表明:不同施肥水平F1、F2相比F0可增加株高2.86%~4.29%,增加叶面积指数6.47%~11.61%,增加鲜穗产量0.63%~8.4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6.41%~21.34%,提高灌溉水利用率1.94%~21.88%,提高氮肥农学效率10.02%~19.80%,I1水平效果更加显著,I0相比I1在F0、F1、F2施肥方式下分别可增加鲜穗产量13.57%、5.54%、8.59%,增加籽粒产量16.14%、2.77%、6.49%,I1水平相比I0水平可减少灌水量29.55%、37.02%、25.20%,减少土壤耗水量20.82%、22.01%、13.44%,增加灌溉水利用率11.50%、33.31%、17.57%,增加水分利用效率4.09%、18.69%、6.51%.研究表明F1 I0处理为最优水肥管理方案.
    • 王航; 周青云; 张宝忠; 马波; 尹林萍
    •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对不同灌水处理灌水后玉米地(天津滨海盐碱地)0~60 cm土层土壤K+/Na+、Ca2+/Na+及玉米干物质累积量进行研究,共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LI10(常规滴灌,灌水10 mm)、LI20(常规滴灌,灌水20 mm)、FI10(膜下滴灌,灌水10 mm)和FI20(膜下滴灌,灌水20 mm).结果 表明:灌水后不同灌水方式下灌水量较大的处理0~60 cm各土层K+/Na+均大于灌水量较小的处理,且均表现出0~20 cm土层K+/Na+较大,40~60 cm土层K+/Na+较小;相同灌水量下膜下滴灌处理0~60 cm各土层Ca2+/Na+均较大,灌水后不同灌水处理0~60 cm各土层Ca2+/Na+差异较小,变化范围为0.10~0.22;FI20处理0~20 cm土层K+/Na+和Ca2+/Na+大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0.78和0.22;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多,LI20和FI10处理0~20 cm土层K+/Na+和Ca2+/Na+均逐渐增大,LI10处理则均逐渐减小;灌水后各处理之间0~60 cm各土层K+/Na+和Ca2+/Na+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全生育期干物质累积量与其对应的0~20 cm土层(K+/Na+)/Ca2+二次拟合相关系数均达0.90以上,相同(K+/Na+)/Ca2+下,FI20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始终最大,LI10处理始终最小;(K+/Na+)/Ca2+>1.72时,各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均随(K+/Na+)/Ca2+的增大而增大.
    • 刘嘉夫; 齐昕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灌水方式对宁夏盐化土壤水分、盐分分布及油葵生长的影响,开展了田间定位试验,设置漫灌、沟灌、滴灌和渗灌4种灌水方式,通过监测土壤水分、盐分含量及油葵生长和产量指标,分析土壤水盐分布状况.结果表明:0~20 cm土层,渗灌方式土壤含水率最高,含盐量最低;沟灌方式土壤含水率最低,含盐量最高,水分生产率最低;滴灌和渗灌处理能促进油葵出苗和生长,滴灌处理油葵的水分生产率最高,为17.51 kg/m3.滴灌是适宜于该地区盐化土壤种植油葵的灌水方式.
    • 王宁; 刘玉春; 姜长松; 赵晗; 王遥; 赵光耀
    • 摘要: 青贮玉米是河北省粮改饲的主要目标作物。为制定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选取灌水方式和施肥量作为因子进行青贮玉米试验。灌水方式设置畦灌和沟灌两个水平,施肥量设置4个水平,肥料用量在300~750 kg/hm^+2之间。研究结果表明,沟灌与畦灌相比,株高和鲜重分别增加2.2%和3.6%,沟灌有利于青储玉米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施肥量对青储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影响显著,施肥量600 kg/hm^+2时青储玉米生长状况和产量最好,与750、450和300 kg/hm^+2施肥量水平相比,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和鲜重分别增加0.11%~27.8%、4.01%~10.55%、1.1%~1.8%和3.6%~15.6%。青储玉米鲜重产量介于69.09至81.4 t/hm^+2之间。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青储玉米鲜重与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沟灌、施肥量600 kg/hm^+2的处理组合有助于株高和叶面积生长,因此也有助于获得较高的青储玉米产量。
    • 殷尧翥; 马均; 郭长春; 孙永健; 武云霞; 余华清; 孙知白; 张桥; 王海月; 杨志远
    • 摘要: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与水氮配施的理论与技术,探讨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两种秸秆还田方式,裂区为淹水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4种施氮量,分析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模式下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LAI)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互作效应显著;且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调控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提高了4.71%~6.50%,群体干物质显著增加了9.22%~13.30%;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5.9%~9.8%和1.5%~5.2%,从而使产量提高了9.5%~13.4%.控制性交替灌溉相对于淹灌能保证足够的穗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减缓拔节至齐穗期叶面积衰减,加快结实期群体生长率,利于穗粒数及产量的提高;且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论]从三因素间的互作效应来看,秸秆堆腐还田处理下,控制性交替灌溉与施氮量150 kg/hm2,可有效提高齐穂期高效叶面积指数(4.80~5.32),具有较高的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6.94~7.36 t/hm2),显著提高了有效穗(181.6万~220.9万/hm2)及每穗粒数(180~200粒),从而显著提高产量达到10328.1~12464.1 kg/hm2,为本研究节水减氮增效最佳的处理.
    • 赵伟; 唐磊; 杨圆圆; 张锋; 杨兆森; 陈志杰
    • 摘要: 以番茄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设施条件下膜下暗灌(G1)、膜下滴灌(G2)、隔沟交替灌溉(G3)和普通沟灌(G4)4种灌水方式对番茄植株产量、品质、土壤养分状况及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方式下番茄产量、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差异不显著.与空气温度相比,不同灌水方式地下15 cm处土壤日均温度均有所提高,在气温低的情况下尤为明显;与隔沟交替灌溉(G3)相比,其它3个灌溉处理均显著提高地下15 cm处土壤日均温度,平均增幅为2°C.隔沟交替灌溉(G3)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7.1mg·kg-1,显著高于其它灌水方式.膜下滴灌和隔沟交替灌溉显著降低了矿质态氮淋溶.综上可见,膜下滴灌和隔沟交替灌溉在不降低产量和品质的前提下,降低土壤硝态氮淋溶,为设施番茄适宜的灌水方式.
    • 梁鹏; 申丽霞; 王银花; 陈建琦; 刘泽宇
    • 摘要: 在微润灌溉的前提下,为了探究不同灌水方式对大棚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在双管布设前提下,设置交替灌溉(A处理)、间歇性灌溉(B处理)、持续灌溉(C处理)和普通灌溉(D处理) 4个不同处理,每个处理重复试验3次,分析辣椒的生长状况以及灌溉水分利用率。研究表明:微润灌溉处理组的植株生长情况和产量均高于普通灌溉组,其中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为普通灌溉组的2.13倍、3.08倍和2.97倍;间歇性灌溉的灌溉水分生产率最高。
    • 席天元; 许爱玲; 卫晓东; 刘青云; 李永山; 梁哲军; 张建诚
    • 摘要: 为了评价玉米带耕沟播模式下不同沟灌形式对水分利用效果和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玉米带耕沟播的窄行沟灌(T2)、宽行沟灌(T3)、宽窄行共灌(T4)3种模式与生产常规大水漫灌(T1)模式进行了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大水漫灌相比,带耕沟播3个灌水方式增加了玉米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提高了玉米百粒重,玉米产量提高了6.23%、7.08%和8.62%;T2,T3和T4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3.22%、78.67%和23.08%;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12.69%、42.35%和11.81%;灌水周期天数缩短了62.55%、53.69%和27.15%。因此带耕沟播窄行沟灌是一种高效节水灌水模式。
    • 朱成立; 刘宗潇; 翟亚明; 郑君玉
    • 摘要: Pot experiments with corn and coastal agricultural soils were conducted in a greenhouse without exposition to rainfall. Salinity of 0.2 g/L tap water and NaCl solution were used to set up three salinity levels (i.e., 1, 3, and 5 g/L) of saline water. Three types of alternative irrigation modes (“brackish water-fresh water-fresh water”, “fresh water -brackish water-fresh water”, and “fresh water-fresh water-brackish water”)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ater salinity and irrigation mode on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value and inifltra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salinity had a signiifcant inlfuence on soil EC value, and EC valu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alinity and soil depth. Soil EC value ranked in the order of “brackish water-fresh water-fresh water”<“fresh water-brackish water-fresh water”<“fresh water-fresh water-brackish water” in terms of alternative irrigation mode. Accumulative soil inifltration amount and stable inifltration rate also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alinity. Soil stable inifltration rate increased with enhanced salinity levels, whereas it was similar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alternative irrigation modes. These results provide scientiifc basis for the security of brackish water use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astal agriculture.%以玉米为载体,取滨海农区土壤开展温室避雨盆栽试验,采用矿化度为0.2 g/L的自来水配置NaCl溶液,设置了3种(NaCl,分析纯)矿化度水平(1 g/L,3 g/L,5 g/L)和3种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咸淡淡”,“淡咸淡”,“淡淡咸”),研究灌水矿化度和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对试验土壤EC及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矿化度对土壤EC值有显著影响,EC值随着矿化度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土层深度、相同矿化度、不同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土壤EC值表现为“咸淡淡”<“淡咸淡”<“淡淡咸”。同时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均有随矿化度增加而增大的特性;灌水矿化度差异显著影响土壤稳定入渗率,土壤稳定入渗率随灌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大;而同一矿化度、不同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处理下,土壤的稳定入渗率差异不大。本实验研究成果可为滨海农区微咸水安全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