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激光传输

激光传输

激光传输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41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6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402145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光电工程、红外与激光工程、激光技术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中物院高能激光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交流会、全国第14次光纤通信暨第15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学术交流大会等;激光传输的相关文献由82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英俭、龚知本、史元魁等。

激光传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02145 占比:99.95%

总计:402352篇

激光传输—发文趋势图

激光传输

-研究学者

  • 王英俭
  • 龚知本
  • 史元魁
  • 曹银花
  • 杜太焦
  • 王智勇
  • 王有顺
  • 范承玉
  • 许并社
  • 谭祺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林野; 邹嵘; 罗丽平; 叶丹戈; SU Yong
    • 摘要: 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时受到随时间变化的大气湍流的影响,其光束质量会下降。对此,利用样条插值法构建时变大气湍流相位屏序列,并建立相位屏序列数与时间长度的关系。以非相干合成形式激光的传输为研究模型,分别仿真在相同的激光传输时长的条件下,不同的大气相干长度和不同的风速对激光传输聚焦至1 km处的桶中功率比的影响。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激光传输时间内,桶中功率比会随大气相干长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的激光作用时间和相同的大气相干长度条件下,桶中功率比会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利用系统样机开展外场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证实了仿真过程的正确性。
    • 卢霆威; 王泽平; 刘梦; 刘青青; 陈兵; 林岳; 吴挺竹; 陈忠
    • 摘要: 利用可见光通信技术来传输以太网信号能够克服传统无线通信速率低、频谱资源紧张、使用场景受限等缺点.针对传统的可见光通信系统难以实现高速以太网通信的问题,本文设计了满足以太网技术要求的全双工可见光通信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以太网接口处理电路、差分转单端、单端转差分电路、光源驱动电路、光电检测电路,上、下行链路都采用可见光通信技术对以太网信号进行透明传输,无须调制即可实现高速以太网通信.经测试,本系统可在通信距离为10 m的情况下实现100 Mbps以太网的全双工通信.
    • 谭哲; 龚艳春; 杨云涛; 冷坤
    • 摘要: 针对现有的激光大气传输效应评估方法(定标律评估和波动光学仿真评估)较难有良好的模型正则性和应用普适性的困难,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的激光大气传输效应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以烟台某地大气环境数据(温度、风速、湍流强度(C^(2)_(n))等)的随机采样和激光发射参数(传输距离、激光功率等)作为输入数据和多层相位屏模型仿真生成的环围功率(PIB)作为输出数据,然后利用随机森林进行训练和预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较支持向量机能更好的表征输入与输出间的多元回归关系,预测均方根误差优于0.021%;传输距离、C^(2)_(n)与PIB相关性最强,对PIB影响最大。本方法可为机器学习在激光大气传输效应评估的应用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依据,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 葛成良; 张飞舟; 张凯; 雒仲祥; 童立新
    • 摘要: 为了验证近红外激光在水面大气传输时的热晕效应,采用缩比实验方法,克服了大口径和高功率系统复杂、实验成本高等实际问题,以理论分析为基础设计了高效的实验方案,对1000nm左右的激光水面大气传输热晕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外场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选择合适的功率和发射口径情况下,1000nm左右的高能激光水面传输热晕效应可忽略。这一结果对大口径和高功率激光系统设计是有帮助的。
    • 吴桐; 徐航; 徐金强; 李京祎; 黄森林
    • 摘要: 为推动北京大学超导加速器实验装置不断向强流目标迈进,提出100 W红外高重频光阴极驱动激光的设计方案,主放大器采用先进的光子晶体增益光纤,保证输出光束的质量。对激光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如各部分功率指标、脉冲展宽和压缩、激光耦合等进行了设计,并且考虑了激光的非线性影响。为实现强流加速器开机运行所必备的诊断模式,也提出了对于高重频激光进行两级选频的独特设计方案。将高速的SOA光开关和低速的声光调制器相结合,产生宏脉冲结构的输出激光,从而实现加速器在诊断模式下的运行。
    • 冯立文; 王天一; 贾豪彦; 刘中琦; 徐航; 黄森林; 刘克新
    • 摘要: 为满足北京大学新一代超导注入器DC-SRF-II注入器的需求,设计了新的光阴极驱动激光系统。系统采用模块化的布局,可以工作在从单脉冲到81.25 MHz连续波模式,绿光输出功率1.41 W@1 MHz。系统实现了激光的纵向和横向整形,纵向整形后的激光脉冲为平顶分布,脉宽约为18 ps,横向则为截断高斯分布。实验结果显示,输出激光的RMS功率波动为1.8%,指向抖动小于1μrad。
    • 关奇; 杜太焦; 陈志华; 闫伟; 高银军; 张冬晓
    • 摘要: 针对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时受到大气吸收、大气散射、衍射和大气湍流等因素引起的光束质量下降等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不同截断情况的Gauss光束经过大气传输后远场光斑63.2%环围能量半径的计算公式。计算了不同传输距离和不同高度情况下,目标处直径为5 cm圆域内的平均功率密度,并根据上述结果分析了不同截断情况下的最大毁伤距离。结果表明:平均功率密度随传输距离的增加呈指数衰减;由于湍流影响,发射仰角越大,最大毁伤距离越远;发射口径不变时,最大毁伤距离随发射光束束腰的大小而变化,束腰半径在0.5倍发射口径附近,毁伤范围最大;毁伤阈值为2 W·cm^(-2)时,最大毁伤高度约为最大毁伤水平距离的2倍。
    • 焦韬; 曲杨; 赵振强
    • 摘要: 从当前5G通信的大背景出发,结合实际需要,提出以激光传输复合传统通信方式的通信体制.针对激光在传输距离上的劣势,将其应用于短距离特殊环境传输,并对激光短距离大气传输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确定了适合短距离激光传输的激光参数,并进行了不同透过率下的激光传输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激光传输可以应用于复合体制5G通信的短距离传输.
    • 刘帅; 白进强; 魏博健; 王杏涛; 吴振森; 徐强
    • 摘要: 基于典型雾霾粒子的消光、吸收、散射截面、不对称因子参量和粒径分布函数的分析,运用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不同组分、不同混合方式的雾霾介质中波长0.55μm激光的传输散射特性,比较了典型污染物颗粒介质对光的透射率影响。研究表明,同等浓度下,硫酸铵介质对光的透射率最高,碳溶胶介质的透射率最低,且雾霾的透射率小于灰霾透射率。此外,对不同混合状态簇团粒子组成介质的透射率比较分析表明,典型污染物粒子外混合状态和内混合状态对光的衰减性几乎相同,而雾霾介质中水组分的分布对光的透射率有明显的影响。
    • 陈军燕; 廖龙文; 曾鹏
    • 摘要: 为争夺太空控制权,先进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反卫星激光武器的研制,并初步具备反卫星能力.尤其以地基激光反卫武器为主的定向能武器,可对在轨卫星等目标进行软、硬破坏,其技术发展最为成熟,已成为未来外空攻防作战武器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地基反卫星角度出发,重点对公开披露的美国地基反卫星激光系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介绍了地基反卫星激光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概念、关键组成、试验模式和打击模式,对该系统涉及的关键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为研究美国可能的地基反卫星激光武器装备和卫星目标防激光打击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