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潜在震源区

潜在震源区

潜在震源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灾害及其防治、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2776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学报、中国地震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2年湖南省地质学会学术年会、陈国达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陈国达学术思想研讨会、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等;潜在震源区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裕明、周本刚、胡银磊等。

潜在震源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2776 占比:99.72%

总计:42896篇

潜在震源区—发文趋势图

潜在震源区

-研究学者

  • 张裕明
  • 周本刚
  • 胡银磊
  • 鄢家全
  • 高孟潭
  • 周庆
  • 姜效典
  • 潘华
  • 冉洪流
  • 吕悦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桂芳
    • 摘要: 针对上海及邻近区域划分的46个潜在震源区,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上海中心地区基岩地震动参数,分析对反应谱不同周期起主要影响的潜在震源区,并研究主要潜在震源区对不同周期反应谱的概率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长周期反应谱,远距离高震级潜在震源区概率贡献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增大,甚至超过场地所在潜在震源区的概率贡献;在上海地区进行长周期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应充分考虑150 km以外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的影响;对于上海地区的超高层建筑等长周期建筑物而言,长江口、南黄海等地区的地震影响风险较大,郯城地区的地震影响也不容忽视,应引起重视。
    • 张燚; 潘义辉; 印振华; 贺湘军
    • 摘要: 介绍了北本水电站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重点研究了北本水电站区域断裂活动性、区域地震活动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工程区位于横断山系南端,广泛分布石炭系中统~侏罗系中统地层,局部出露白垩系上统和上第三系~第四系以及华力西期的花岗岩.近场区3条活动断裂,仅有1条断裂具备发生6.5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场区4条Ⅲ级断层不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和不存在发震断裂错动问题.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近场磨县—班谷保、会晒—班更谷和琅南塔—勐腊3个潜在震源区的强震.
    • 李小军; 李娜; 陈苏
    • 摘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已实施3年,进入项目结题阶段,已形成海域地震区划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即将开展的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组分析和探讨了海域地震区划研究基础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关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介绍和分析了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包括海域断裂活动性探测和地震构造、中国海域与邻区地震目录及地震活动特征、海域地震动特性及衰减模型、海域场地条件及对地震动的影响、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方法与技术等;编制了一系列相关图件、数据库和计算软件,包括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活动构造框架图、3个典型海域(位于黄海、台湾海峡、南海内)地震构造图、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中国海域潜在震源区划分图与考虑不确定性的对比方案及考虑三维潜源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软件;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俯冲带地震构造模型、基于地震动观测记录和地震模拟数据的南海俯冲带板内地震动衰减关系、利用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结合宽频带速度记录的俯冲带板缘与板内地震的地震动长周期反应谱衰减关系,提出了以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及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指标的大陆架场地分类方法及相应的场地地震动参数调整方案;最后形成了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原则、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体系,完成了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规程(初稿)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了3个典型海域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
    • 李小军; 陈苏; 任治坤; 吕悦军; 童华炜; 温增平
    • 摘要: 中国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陆域和海域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均非常强。随着沿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滨海、近海及海洋工程的抗震设防成为地震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海域地震区划为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以海域地震区划的基本原则、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为研究目标,提出海域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原则,形成区划方法与技术系统,并通过典型海域地震区划的示范应用,为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提供技术支撑。经过两年的项目研究,编制完成了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活动构造框架图和3个典型海域(位于黄海、台湾海峡、南海内)地震构造简图,获得了中国海域及邻区俯冲带地震构造模型;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统一地震目录,给出了中国近海大陆架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方案和参数;统计分析了海域与陆域场地上地震动以及内陆与俯冲带的不同震源类型地震的地震动特性差异,提出了基于地震动观测记录和地震模拟数据的地震动衰减模型构建方案;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海底地形及海床场地模型,给出了初步的海域场地地震动调整方法;分别开展了海上风力发电、桥梁及海底管道等海域工程及珊瑚岛礁的地震反应模拟分析,初步给出了海洋工程结构和岛礁对不同的地震动参数的敏感性特征;提出了典型示范区的地震区带及潜在震源区方案,形成了海域地震区划的原则与方法,完成了海域地震区划技术系统架构的设计。
    • 李小军; 陈苏; 任治坤; 吕悦军; 童华炜; 温增平
    • 摘要: 中国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陆域和海域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均非常强.随着沿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滨海、近海及海洋工程的抗震设防成为地震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海域地震区划为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以海域地震区划的基本原则、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为研究目标,提出海域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原则,形成区划方法与技术系统,并通过典型海域地震区划的示范应用,为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提供技术支撑.经过两年的项目研究,编制完成了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活动构造框架图和3个典型海域(位于黄海、台湾海峡、南海内)地震构造简图,获得了中国海域及邻区俯冲带地震构造模型;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统一地震目录,给出了中国近海大陆架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方案和参数;统计分析了海域与陆域场地上地震动以及内陆与俯冲带的不同震源类型地震的地震动特性差异,提出了基于地震动观测记录和地震模拟数据的地震动衰减模型构建方案;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海底地形及海床场地模型,给出了初步的海域场地地震动调整方法;分别开展了海上风力发电、桥梁及海底管道等海域工程及珊瑚岛礁的地震反应模拟分析,初步给出了海洋工程结构和岛礁对不同的地震动参数的敏感性特征;提出了典型示范区的地震区带及潜在震源区方案,形成了海域地震区划的原则与方法,完成了海域地震区划技术系统架构的设计.
    • 吕大刚; 刘亭亭; 李思雨; 贾晓琳; 庞健; 于晓辉
    • 摘要: 本文以Arc GIS为平台,以西安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地震局提供的信息为依托,给出西安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以及地震活动性参数,根据随机有限断层模拟得到西安地区地震动强度预测模型,基于离散算法平台,以潜在震源区为基本单位,将潜在震源区离散成栅格并看成点源,分别计算每个栅格对场地的地震动超越概率,即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概率地震危险性分解去确定某一最可能造成所需危险水平下的地震动强度参数的贡献率,最后根据加权方法确定设定地震。研究结果表明:在0. 2 s、1. 0 s和2. 4 s这3个周期的谱加速度值,相同危险性水平下,对场地贡献较大的潜在震源基本相同,但是各潜在震源的相对贡献率依然有差别;对于不同的危险性水平,对场地贡献较大的潜在震源区的数目区别很大,但基本都是靠近场地附近的几个潜在震源,且比较集中。
    • 朱航
    • 摘要: The law of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fault system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time-and magnitude-predictable model,and the corresponding time-and magnitude-predictable statistical formulae have been obtained by using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the fault slip rate data,then the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probabilities of 4 major potential seismogenic subzones within the next 10 years are assessed.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st risk is in the Haiyuan fault belt(S1 subzone)with the integrated risk rate K=0.841,and its forecasted next main earthquake is M6.9.The second is the S2 subzone(the Tianqiaogou-Huangyangchuan fault belt,Xiangshan-Tianjingshan fault belt,Liupanshan fault belt,etc.) with K =0.480,and the forecasted next main earthquake is M6.4.The K values in the S3 (Qilianshan tectonic belt)and the S4 subzones(West Qinling tectonic belt)are far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S1 and the S2 subzones.The top 2 risky subzones are all located in the east of QilianshanLiupanshan tectonic belt.%根据时间-震级可预测模式研究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断裂系统的地震复发规律,利用历史地震记录和断层滑动速率资料计算得出区域时间可预测统计模型和震级可预测统计模型,并对4个主要潜在震源区在未来10年内的强震复发危险性进行概率评估.计算结果表明,危险性最高为S1区(海原断裂带),其综合危险率K值为0.841,预测下次主震为6.9级;其次为S2区(天桥沟-黄羊川、香山-天景山、六盘山断裂带等),K值为0.480,预测下次主震为6.4级;S3区(祁连山构造带)和S4区(西秦岭构造带)远低于S1和S2区.按照危险程度排序的前2位均位于东祁连山-六盘山构造带.
    • 刘哲; 李琦; 任鲁川; 田建伟; 张锟
    • 摘要: We propose a method to estimate th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the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area based on 3-parameter Weibull distribution in this paper.We choose the Tokai-Nankai seismic zone as a case study area to estimate th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nce time interval in that area coincides with the 2-parameter or 3-parameter Weibull distribution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3-parameter Weibull distribution is superior to 2-parameter Weibull distribution for estim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risk.We also estimate th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the Manila Trench subduction zone based on 3-parameter Weibull distribution,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ong earthquake (M≧ 7.5) recurrence probability in 10,30 and 50 years are 62%,82%,89% respectively and the estimated shortest recurrence time interval is 1.70 years.%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参量威布尔分布模型估计潜在震源区强震危险性的方法.选择日本东海-南海地震带为潜在震源区,分别基于强震发震时间间隔服从二参量和三参量的威布尔分布,估计该区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三参量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效果优于二参量成布尔分布.选择马尼拉海沟俯冲带为潜在震源区,基于三参量威布尔分布估计该区强震危险性,结果显示未来10、30和50年该区强震(M≧7.5)复发概率分别为62%、82%和89%,最短发震时间间隔估计为1.70年.
    • 李津津; 张合; 温超
    • 摘要: 新一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采用近几年地震监测资料、最新活断层探测成果,首次考虑了极罕遇地震影响,采用新的技术方法进行编制,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实施.由于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衰减关系等发生变化,使河北省部分地震动参数发生变化.%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ing Map of China" (GB18306—2015) is formally implemented on June 1, 2016, in which, earthquake monitoring data in recent years and recent results of active fault detection are added. In the mean time, the influence of extreme rare occurrence earthquakes is taken into account for first time and some new techniques are adopted. The changes of potential earthquake zone division, seismicity parameter,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will lead to the change of th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of Hebei Province.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