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演剧

演剧

演剧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郭沫若学刊、紫禁城、大舞台等; 演剧的相关文献由19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爱华、张艳梅、齐静等。

演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96.38%

专利文献>

论文:8 占比:3.62%

总计:221篇

演剧—发文趋势图

演剧

-研究学者

  • 黄爱华
  • 张艳梅
  • 齐静
  • 云帆
  • 杨惠玲
  • 段金龙
  • 牛白琳
  • 陈丽芬
  • 丁汝芹
  • 刘昊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沈晓抗
    • 摘要: 汉口自 1861 年开埠后,逐渐成为商业贸易繁荣的港口城市,徽地人多地少,土地肥沃的汉口吸引着大批徽人来汉经商,会馆作为同乡组织,是戏曲活动的重要场所,汉口徽商会馆戏台上也少不了各种声腔剧种的存在,徽帮会馆戏台上演的演剧在汉口城市演剧的历史上,留下了活跃的身影。一方面徽州人通过演剧满足了娱乐和商帮内部联系的需求,一方面会馆戏台给各种剧种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本文通过归纳阐释徽商会馆演剧的形式和剧种等内容,对其在戏剧艺术发展上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 高扬励
    • 摘要: 明清时期的会馆剧场以华丽精巧的装饰著称。这些装饰主要有匾额、楹联、雕塑、彩绘。附于会馆剧场建筑的装饰,其内容以会馆演剧的诸多形态特征而展开,突出戏曲艺术的特征和会馆演剧功能,透露会馆成员的剧目喜好,寄托会馆成员的美好意愿。根据会馆剧场装饰的特殊性,从社会、文化、演剧等不同角度加以关注,以彰显其所具有的价值。明清时期商业贸易渐而繁荣,商人出于商业的考虑,在各地修建数量众多的会馆。
    • 艾立中
    • 摘要: 民国戏曲同业组织对于民国的演剧市场有重要的意义。戏曲同业组织以团体的力量来维护戏曲界不同阶层的利益,解决戏曲界的内外纠纷。这对于稳定演剧市场、加强演职人员的团结、促进戏曲改良、维护剧团权益、提升艺人社会地位等有重要的作用。戏曲同业组织使戏曲界各阶层逐步适应了现代商业社会的规则,增强了戏曲界用行规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 段金龙
    • 摘要: 旱灾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灾害类型和历史文献记录最多和最具连续性的灾害类型,对历代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在科技相对落后、观念固守和来自政府、个人的救灾能力不足之时,在民间针对旱灾及其相关神灵信仰的禳灾演剧祭祀活动便成为最为普遍的灾荒献祭行为和应对旱灾的手段之一。而民众的这一行为和心理,反映在民间信仰和文化习俗上,就是对旱灾形成的相应神灵的信仰与祭祀,最常见的是对龙王、汤王和关帝的祭祀,还有一些对地方性神灵的祭祀,如流行于山西洪洞县的水神明应王也是当地面对旱灾时祈祷的神灵。正是民众将演剧之行为依附于神灵信仰之上,从而形成了灾荒献祭时自我虔诚的表达。
    • 牛白琳
    • 摘要: 晋祠镇缘起于宋代,紧依晋祠,正是宋代晋祠世俗化的体现和重要推动力量.这样的地理位置,一定要深受晋祠"神界"的影响,同时作为"人界",特殊地理位置加上商贸集镇特色,晋祠镇也不断地向晋祠输送着直接的世俗影响.晋祠与晋祠镇"神界"与"人界"的互动,是研究晋祠不可缺少的内容,为我们理解传统宗教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好的标本.
    • 马衍
    • 摘要: 《六十种曲》为明代末年毛晋编刻的一部传奇总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最初分六次刊刻,每次刊刻时均题"绣刻演剧十本"。毛晋强调"演剧",用意究竟何在?学者莫衷一是。考察明代中后期戏曲选本收录剧作的情况及明代舞台演出实际,发现《六十种曲》所收剧作大多活跃在舞台上,许多是热演剧目。"《六十种曲》本"在特定时期,有"舞台演出本"之功用。毛晋标榜"绣刻演剧",意在强调剧本"演出"之特性,凸显其"流行之戏"身份。这不只是宣传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明代传奇舞台演出的真实状况。
    • 徐国庆
    • 摘要: 艺术剧社成立于192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戏剧团体。该社从成立到被查封,不足一年。短暂的存在时间内,艺术剧社秉持"集团生活的艺术"的戏剧观念,进行了两次公演和多次移动演剧活动,并且提出了"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艺术剧社是应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学环境应运而生的,其组织建构、公演剧目、戏剧理论等方面从诞生之初就自然地带有革命化、大众化的色彩。在这其中,最能体现其政治色彩的集体性行为便是两次公演。这两次公演先后演出了五部话剧,开启了无产阶级演剧运动的序幕,为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戏剧运动奠定了政治基调,起到了不可逾越的规范作用。本文将针对艺术剧社两次公演剧本的选择、得失以及其中的大众化特色、革命性属性等进行全面、深刻地考察,以期还原艺术剧社两次公演的历史全貌,分析并揭示其公演实践的价值与缺陷。
  • 8. 新中国初期温州剧团的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李冰冰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在文艺领域持续推进.戏曲由于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从而成为新政权构建新的文艺政策的重心.政府希望通过对戏曲的改造,以加强对全国剧团及艺人的领导和管理,进而规范戏曲领域的自由市场.不过,政府的这一目标却在温州遇到了阻力.新中国初期温州各级文化部门对剧团的管理过程,既展示了受限于文化市场的持续存在,国家在基层的文化政策目标始终难以实现的困境,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治理基层社会的一种常态——放养式管理.
    • 刘霄
    • 摘要: 关公崇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本身并不是以个人的历史功绩来阐述其文化内涵的,而是一种通过社会信仰、民间习俗、文艺作品等形式来传承的文化形态,戏曲表演更是传播、发展关公信俗的重要载体.山西作为关羽的故乡所在地保留了大量祭祀演剧的资料,这些文字(或文物)直观地反映出当地关公崇拜的活动内涵,对关公信俗的形成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