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滞回耗能

滞回耗能

滞回耗能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48901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结构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第五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等;滞回耗能的相关文献由427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庆轩、刘光磊、叶献国等。

滞回耗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48901 占比:99.66%

总计:49067篇

滞回耗能—发文趋势图

滞回耗能

-研究学者

  • 史庆轩
  • 刘光磊
  • 叶献国
  • 朱晞
  • 杨伟
  • 江辉
  • 白高鹏
  • 顾强
  • 吕西林
  • 李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娟; 许刃文; 张熙铭; 杨庆山
    • 摘要: 唐代殿堂型木结构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为深入研究此类木构架的抗侧力性能,建立了经模型试验验证的唐代殿堂型木结构单间四柱空间木构架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探究斗栱梁架一体化铺作层构造,柱脚管脚榫、柱头馒头榫等弱连接节点形式以及竖向荷载大小和位置对木构架滞回耗能及抗侧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唐代殿堂型木构架表现为摇摆抬升,其水平位移以柱架层的水平位移为主,滞回曲线呈“S”形,具有明显的“捏缩”效应,两端较饱满,正反接近对称。木构架初始抗侧刚度最大,随位移增大退化明显。铺作层为刚度较大的水平结构层,其横梁联系存在一定的冗余度。柱脚管脚榫及柱头馒头榫均可增强木构架的滞回耗能及抗侧力,但两者发挥作用的阶段不同。竖向荷载越大,木构架的滞回耗能越大,水平抗侧力也越大;其作用位置在一个柱径长度内偏移对木构架的滞回耗能及抗侧力性能无明显影响。
    • 吴山; 何浩祥; 王宝顺; 陈建伟
    • 摘要: 附加有效阻尼比是评价减震结构性能的重要参数,现有的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规定应采用双线性模型模拟位移相关型阻尼器恢复力性能,但该模型仅能在拟合位移下准确量化阻尼器耗能能力和附加有效阻尼比。Bouc-Wen模型能够在各级位移下准确量化阻尼器耗能,但目前缺乏基于该模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对Bouc-Wen模型进行显式化解析,推导出基于该模型的阻尼器附加有效阻尼比计算公式。结合试验数据,对采用不同模型表征阻尼器耗能能力的精度进行了数值分析和对比,证明了所提方法的精确性。对基于Bouc-Wen模型的附加有效阻尼比进行参数分析,给出了其变化规律和各性能参数影响。基于有限元分析,对采用不同模型计算结构动力响应和附加有效阻尼比的差异进行了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 刘全兵; 赖正聪
    • 摘要: 设计、制作了螺栓预紧力与扭矩、轴向应变对应关系标定测试装置,并对钢板-橡胶叠层摩擦耗能器预紧螺栓进行各变量关系的标定。依据所得出的关系式对耗能器组装过程中螺栓预紧力进行监测,并对不同预紧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然后,对钢板摩擦接触面处理工艺对耗能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预紧方法对板间法向预紧压力均匀性、耗能器工作性能的影响较大;板间法向压力非均匀系数过大会导致耗能器性能不稳定,滞回耗能、弹性刚度退化显著,建议实际应用中该系数不超过1.05。对钢板摩擦面进行喷砂较喷富锌漆的做法可获得更大的摩擦系数和起滑力。
    • 张锡成; 韩乙楠; 邱智豪; 吴晨伟; 胡成明; 齐振东
    • 摘要: 古建木构中的榫卯节点属于典型的弱连接,地震作用时常常早于构件产生损坏,是预防性加固的关键节点。为提升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提出并设计了一种位移放大型转动摩擦阻尼器。通过对1组未设置阻尼器和3组设置阻尼器的足尺单向直榫节点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得到并对比分析了加固和未加固节点的破坏状态、弯矩-转角关系、骨架曲线、强度退化曲线、刚度退化曲线以及耗能能力,分析了阻尼器的位移放大效应和拔榫抑制能力。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加固节点,设置摩擦型阻尼器节点的抗弯承载力最高提升了2.3倍;摩擦阻尼器具有显著的位移放大作用,其最大转动角度为榫卯节点转角的4.5倍;在不显著提升节点刚度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榫卯节点的滞回耗能能力,且提高程度随螺栓预拉应变的增大而增大,最大可提升3.9倍;所研发阻尼器可有效抑制节点拔榫量,且抑制作用随螺栓预拉应变的增大而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可为古建木构的科学加固提供技术借鉴。
    • 雷远德; 邓烜; 郁银泉
    • 摘要: 针对采用预应力钢筋进行干式连接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拼装框架梁柱节点进行抗震性能研究。设计制作了一组节点试件,对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和数值分析,观测节点变形与破坏特征,得到试件梁端力-位移滞回曲线,分析节点承载力、耗能水平与变形能力。结果表明:通过接缝开合可在较小位移下控制构件的损伤程度,破坏模式以柱端牛腿压剪破坏为主;与现浇混凝土梁柱节点相比,该节点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自复位特征,但是节点整体耗能能力较低;采用简化的基于多折线骨架曲线的本构模型可以对节点的力学性能进行简化等效模拟。
    • 陈云灏
    • 摘要: 通过3根区域约束混凝土圆柱在不同轴压比下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并比较各试件的滞回耗能、能量耗散系数以及功比指数,研究了轴压比对区域约束混凝土圆柱耗能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约束混凝土圆柱耗能能力良好,并且轴压比对柱体的耗能能力有较大影响,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柱体的单圈滞回耗能增长速度加快,柱体的延性降低;当试验轴压比为0.55时,试件在整个加载过程中的累积滞回耗能最大,表现出较好的耗能能力;柱体的能量耗散系数随着试验轴压比从0.45增大到0.55而减小,当试验轴压比增加到0.65时,由于试件的滞回曲线捏拢现象不显著,导致其能量耗散系数出现明显的增大;柱体的功比指数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约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李宏男; 李元龙; 黄宙; 付兴
    • 摘要: 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旋转放大式黏弹性阻尼器,该阻尼器利用杠杆原理将梁柱节点处相对较小的转角变形成倍放大。通过放大转角变形,充分发挥阻尼器的耗能能力,可实现更理想的减震控制效果。介绍了阻尼器的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并加工制作了实物模型;进而对其进行频率相关性、变形相关性以及疲劳性能加载试验,探究其最大阻尼力、等效剪切刚度、每循环耗能和等效粘滞阻尼比等力学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并与传统无放大功能转角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提阻尼器的耗能放大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该阻尼器滞回曲线饱满,滞回性能稳定,抗疲劳性能良好;与传统转角无放大功能阻尼器相比,其耗能能力最大可提高4.42倍。
    • 吴凯迪; 顾强
    • 摘要: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小震弹性设计方法无法准确预估地震动循环效应中结构产生的累积损伤.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能同时考虑力、位移、强震持时等因素,可反映出结构的累积滞回耗能与往复塑性变形,是有发展前景的设计方法.结构滞回能需求预估是基于能量设计方法的核心内容.文章按照现行规范设计了 8个中心、偏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算例;选用远场地震波,利用ABAQUS软件对各算例进行了动力非线性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了各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累积滞回能、滞回能层间分布、构件的滞回能分担规律;对文献[6]、[7]提出的基于我国场地的累积滞回能谱及多 自由度结构累积滞回能需求预估方法进行了评价.
    • 李承玥; 王宪杰; 胡彪; 王思文; 赵颖
    • 摘要: 地震的发生会破坏原有的自然平衡和社会稳定,易引起一系列二次破坏,这种破坏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可能比地震本身更具危害性.其中,火灾是建筑物主要面临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云南大学新校区地处昆明市呈贡区,位于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断裂带之间,属地震多发区,且学校内部建有化学实验室和食堂,地震发生后极易引发次生火灾.为了研究校园区域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率,通过MATLAB程序调用SAP2000对一幢RC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基于Park-Ang双参数损伤模型求解结构在不同强度等级地震作用下的损伤D值,并结合实地调研构建适用于不同使用功能建筑的次生火灾起火概率模型,为云南大学震后火灾救援工作和基于性能的抗震防火设计提供参考.
    • 潘思璇; 唐冕; 宋旭明
    • 摘要: 为研究非对称结构矮塔斜拉桥的抗震性能,基于实际工程案例,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非对称矮塔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并根据大质量法理论模拟行波激励,分析地震动的内力与位移响应,结合能量法计算滞回耗能和损伤系数,研究行波效应对近波源桥塔及延性抗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对称矮塔斜拉桥在不同向地震作用下中墩内力响应最为显著;行波效应会削弱边塔底部的抗弯、剪承载能力,不同行波激励均对中塔顶顺桥向位移有较大影响.结合受力规律提出非对称结构在抗震设计时只考虑一致激励将造成中墩安全隐患,且随着桥跨不对称性增大设计时应着重考虑边墩受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