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溶血磷脂酸

溶血磷脂酸

溶血磷脂酸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71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7487篇;相关期刊319种,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疑难病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14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第11届全国脂质与脂蛋白学术会议、中华预防医学会2011年全国职业病学术交流大会等;溶血磷脂酸的相关文献由17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兆辉、伍期专、陈曦等。

溶血磷脂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0 占比:7.86%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7487 占比:91.92%

总计:8145篇

溶血磷脂酸—发文趋势图

溶血磷脂酸

-研究学者

  • 张兆辉
  • 伍期专
  • 陈曦
  • 朵振顺
  • T.J.塞德斯
  • 李振光
  • 唐朝枢
  • 楼小亮
  • 詹细平
  • J.M.阿鲁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赵飞; 吴超; 金世云; 张野; 何淑芳
    • 摘要: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对小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及心脏TRPV1表达的影响。方法Langendorff装置建立离体心脏IRI模型,假手术组(Sham)心脏持续灌注100 min、缺血/再灌注组(IR)心脏稳定跳动10 min,停止灌注30 min后,再灌注60 min、IR+LPA组在IR基础上给予外源性LPA、IR+HA130组在IR前10 min腹腔注射LPA合成抑制剂HA130。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体积,ELISA法测冠脉流出液LPA和LDH水平及血清LPA浓度,Western blot测定心肌组织pTRPV1/TRPV1及Bcl-2/Bax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出现明显心肌梗死,冠脉流出液中LDH水平及LPA水平升高,且LPA水平与心肌梗死体积呈线性相关;心肌组织pTRPV1及TRPV1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降低。与IR组相比,IR+LPA组心肌IRI加重。相反,IR+HA130组心肌IRI得到逆转。结论小鼠心脏I/R可诱导LPA释放,加重心肌缺血后损伤,而抑制LPA释放可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心脏TRPV1表达及凋亡信号有关。
    • 王建新
    • 摘要: 1溶血磷脂酸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小、结构最简单的磷脂,是动物体内脂质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溶血磷脂酸不仅仅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而且还具有某些生物学功能。现在可用化学法合成。化学结构如下:1.1理化性质溶血磷脂酸为无色透明液体,可溶于水。溶血磷脂酸的分子量为436.5,CAS号为22002-87-5。
    • 李欣颖; 郝小惠; 张劲松; 吴慧; 崔洁; 郭灵丽; 王宏丽; 刘和亮
    • 摘要: 目的探究溶血磷脂酸(LPA)在小鼠矽肺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对小鼠肺上皮(MLE-12)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2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每天给予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采用鼻腔滴注100 mg/L二氧化硅(SiO_(2))悬浊液50μl,连续7 d,在第28天时处死,取部分肺组织,免疫组化观察溶血磷脂酸1型受体(LPAR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平滑机动蛋白α(α-SMA)、Ⅰ型胶原(COLⅠ)和LPAR1的蛋白表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SiO_(2)对MLE-12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SiO_(2)对MLE-12细胞的迁移能力;将MLE-12细胞分为对照组、SiO_(2)刺激组和抑制剂组,Western blot检测LPAR1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内α-SMA和COLⅠ表达增高,模型建立成功;免疫组化显示在模型组小鼠气管支气管周围上皮细胞内LPAR1表达阳性,呈现亮棕色;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内LPAR1的蛋白含量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增殖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显示SiO_(2)能够促进MLE-12细胞的增殖和迁移;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iO_(2)刺激组LPAR1和间质标志物Vimentin蛋白表达增高(P<0.05),而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和抑制剂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A在小鼠矽肺模型中表达增高,并通过调控MLE-12细胞EMT过程促进其增殖、迁移,加速疾病的进展。
    • 郝晓红; 郭海清; 郭敏; 赵利敏; 段拜拜; 岳荣荣
    • 摘要: 目的观察血清自分泌运动因子(ATX)和溶血磷脂酸(LPA)在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5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GD患者84例(GD组),并根据甲状腺增大程度分为正常/Ⅰ度亚组28例、Ⅱ/Ⅲ度亚组56例,同期在医院体检健康者6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TX、LPA水平。比较2组血清ATX、LPA表达水平差异及GD组不同亚组血清ATX、LPA水平。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清ATX、LPA水平与GD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ATX、LPA水平对GD的诊断价值。结果GD组血清ATX、LP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t=23.604、15.810,P均0.05);血清LPA表达与FT_(3)、FT_(4)、TSH、TGAb、TPOAb、TRAb表达亦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血清ATX、LPA单独及联合诊断GD的AUC分别为0.785、0.741、0.862,联合诊断GD的效能较单一指标高(Z=2.788、3.375,P=0.005、0.001)。结论GD患者血清ATX、LPA水平明显升高,血清ATX、LPA联合检测对诊断G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李秋菊; 隋航; 房金妮; 庄绪娟
    • 摘要: 目的分析溶血磷脂酸(LPA)调控RhoA/ROCK2信号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影响。方法使用线栓法成功构建20只脑动脉栓塞大鼠,缺血2 h后再行灌注,灌注24 h后完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分别为模型组和LPA组。LPA组每日腹腔注射50μmol/L的LPA,模型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同时随机纳入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各组均标准饲养14 d。比较各组大鼠脑神经细胞活力、迁移、凋亡情况,并比较各组大鼠14 d后脑神经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细胞内RhoA、ROCK2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标准饲养7 d和14 d后,模型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活力和迁移个数均低于对照组,LPA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活力和迁移个数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标准饲养14 d后,LPA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活力和迁移个数高于7 d时,而模型组大鼠14 d的脑神经细胞活力和迁移个数低于7 d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饲养7 d和14 d后,模型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LPA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凋亡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饲养14 d后,LPA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凋亡率低于7 d,而模型组大鼠14 d的脑神经细胞凋亡率高于7 d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饲养14 d后,模型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IL-6、IL-1β、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LPA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IL-6、IL-1β、TNF-α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饲养14 d后,模型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内RhoA、ROCK2蛋白和mRNA均低于对照组,LPA组大鼠的脑神经细胞内RhoA、ROCK2蛋白和mRNA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A可通过调控RhoA/ROCK2信号通路提高脑神经细胞活性,促进迁移,抑制凋亡,缓解炎症反应。
    • 刘涛; 杨燕; 王静; 黄晶; 刘博; 王剑锋
    • 摘要: 目的分析Caprini评分联合D-二聚体、溶血磷脂酸(LPA)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63例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发生DVT的55例患者设为DVT组,未发生DVT的108例患者设为非DVT组。对两组患者进行Caprini血检风险评分,检测血浆D-二聚体、LPA水平,并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BMI、WBC、ALT、AST、PT、APTT、CRE、Urea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Hcy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极高危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评分、D-二聚体、LPA诊断DVT的灵敏度分别为66.20%、67.41%、74.40%,特异度分别为63.52%、70.94%、80.51%,AUC分别为0.704、0.797、0.794;Caprini评分、D-二聚体、LPA三者联合诊断DVT的灵敏度为64.32%、特异度为87.40%、AUC为0.887。结论Caprini评分联合D-二聚体、LPA有利于DVT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赛; 李妍妍
    • 摘要: 目的 研究血清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8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ACI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和血清LPA水平,分析LPA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入选的86例ACI患者按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分为不稳定组(n=53)和稳定组(n=33)。不稳定组的血清LPA水平高于稳定组(P 1, P <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LPA水平评估ACI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AUC值为0.825。结论 血清LPA高表达与ACI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密切相关,临床可早期检测ACI患者的血清LPA水平,针对水平异常升高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以预防斑块脱落加重脑梗死病情。
    • 黄先达; 石围; 龚泉; 李仕娟; 张利娟; 周春艳; 陈曦; 庄莉; 王存德
    • 摘要: 目的探讨癌痛与致痛物质及免疫功能的关系,以期筛选出用于癌痛评估及疗效监测的敏感指标,并初步探寻致痛物质在癌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云南省肿瘤医院确诊的60例癌痛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分别选取30例健康人群和30例无疼痛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血浆中TNF-α、IL-6、β-内啡肽、神经生长因子(NGF)和溶血磷脂酸(LPA)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癌痛控制前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统计分析致痛物质的表达与癌痛程度、爆发痛、远处转移等各因素的关系。结果观察组TNF-α、IL-6、β-内啡肽、NGF和LP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癌痛控制后血清TNF-α、IL-6、β-内啡肽、NGF的含量分别为(87.77±11.60)ng/L、(33.33±6.43)ng/mL、(24.00±5.93)ng/mL、(19.85±3.78)pg/mL,明显低于癌痛控制前水平[(220.20±32.11)ng/L、(59.48±10.26)ng/mL、(38.62±8.01)ng/mL、(34.32±6.21)pg/mL],但LPA的表达在癌痛控制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F-α、IL-6、NGF和LPA的含量与癌痛程度、爆发痛、远处转移有关。β-内啡肽的表达水平与癌痛程度、远处转移有关。癌痛控制后CD3^(+)、CD4^(+)、CD4^(+)/CD8^(+)均显著高于癌痛控制前;而癌痛控制后CD8^(+)却明显低于控制前。结论TNF-α、IL-6、β-内啡肽、NGF和LPA在癌痛中可能起着一定作用,可辅助用于癌痛评估及疗效监测;癌痛可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 顾红菲; 王涛; 李斌
    • 摘要: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PFA)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天津海滨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HCMV感染相关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PFA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的78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4天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第14天外周血白细胞人巨细胞病毒-pp65(HCMV-pp65)抗原转阴率,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治疗第14天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溶血磷脂酸(LPA)水平,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第14天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 0.05),两组HCMV-pp65抗原总转阴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PFA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进展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较好的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功能和较高的临床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RP、IL-6、LPA水平,安全性高。
    • 陈珊雅; 彭良玉; 王喜连; 周忠群; 唐杰; 谢斌; 陈素昌
    • 摘要: 目的:探讨单次椎间孔注射臭氧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脱髓鞘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对背根神经髓鞘相关糖蛋白(myeline-associated glycoprotein,MAG)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小鼠鞘内注射1 nmol LPA进行神经病理性疼痛造模,造模后24 h将小鼠随机分为:人造脑脊液[LPA+aCSF(artificial cerebralspinal fluid)]组和臭氧(LPA+O3)组.同节段椎间孔分别单次注射aCSF或臭氧.在注射LPA前(t0)、注射臭氧或aCSF前(t1)、注射臭氧或aCSF后24 h(t2)、3天(t3)、7天(t4)、14天(t5)时进行疼痛行为学检测(每组8只,共48只),并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在不同时间点(t0-t4)检测背根神经髓鞘蛋白MAG及TNF-α的表达变化(每组3只,共30只).结果:①与人造脑脊液组对比,臭氧注射后24 h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显著上升,维持到第7天;②与人工脑脊液组对比,臭氧注射后24 h TNF-α表达显著下降,3天时最低,并维持到第7天;③与人工脑脊液组对比,臭氧组注射后24 h和3天MAG的蛋白定量表达稳定,无进一步降解,仅在第7天时稍下降.结论:在溶血磷脂酸脱髓鞘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单次椎间孔注射臭氧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以及维持MAG稳定性可以明显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