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溶气气浮

溶气气浮

溶气气浮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06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建筑科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7952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加重油和油砂技术交流会、第七届全国膜与膜过程学术报告会、2010年城市供水应急技术和管理研讨会等;溶气气浮的相关文献由127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启生、黄浩、管清志等。

溶气气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7952 占比:99.78%

总计:58080篇

溶气气浮—发文趋势图

溶气气浮

-研究学者

  • 赵启生
  • 黄浩
  • 管清志
  • 刘萍
  • 李福勤
  • 柳国政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洋
  • 刘福勇
  • 吴玉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帆; 黎志敏; 张菁; 赵德银; 周楠
    • 摘要: 为形成油田污水溶气气浮处理工艺沉降罐的结构改进方案,满足油田污水的不断提效处理,考虑溶气单元布气工艺控制面积及布气工艺控制液位高度,利用多相流混合模型,模拟研究了溶气气浮沉降罐溶气单元工艺结构对油田污水分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布气环气体释放头布置、布气环布局及布气液位高度有益于获得均衡的配水单元压力场分布、稳定有序的分离流场粒子运动迹线特征及较好的除油、除悬浮物效果;在回流比25%、溶气释放压差0.6 MPa工况下,优化确定溶气单元布气环上均匀分布的气体释放头间距为856 mm,气体释放头数量为22个,布气环布局采用双环形布气结构,其高度控制在沉降罐内10.6~9.7 m的区域;溶气单元在此优化工艺结构下,可使油田污水沉降处理的除油率和悬浮物去除率分别达到65%以上和35%以上,揭示出优化溶气单元工艺结构是实现油田污水高效气浮选处理的有效途径。
    • 何芳娇; 吴汉阳; 查昊燃; 徐鹏; 李伟成
    • 摘要: 针对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机物及氮磷浓度高等特点。采用气浮-两级UBF-A/0(MBBR)-陶瓷膜MBR组合工艺进行处理,介绍了主要设计参数、设备配置、运行效果及处理费用。长期稳定运行结果表明,出水C0D、BOD_(5)、NH_(3)-N、TN和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7、6、3、11.0.4mg/L,优于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B标准和GB/T 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中冲厕、道路清扫、城市绿化的标准。
    • 俞峰
    • 摘要: 溶气气浮是利用水在各种不同环境压力下的差异性溶解度特征,促使其在负压或是加压环境下形成气泡,进而代替以往所应用的引气设备向水中引气。这一技术对于含油废水的处理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文将进一步研究管式反应、高效溶气及新型溶气气浮装置的性能,并做出总结,以期其在污水处理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 王其玉; 雷毛; 肖小龙; 姚明修; 高佳璇; 李强
    • 摘要: 加压溶气气浮技术是污水除油中常用的高效工艺,气泡的大小和分布对除油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相群平衡模型,对溶气气浮器内两相流动及气泡聚并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实验研究加以验证,建立了气浮器接触区模型,研究了气泡聚并及气含率分布规律,分析了释放头不同气液比和接触区高度对气含率分布和气泡聚并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区气含率随气液比增大而升高,随接触区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泡在上浮过程中会发生聚并使得气泡变大,稳定性变差,同时加快上浮速度,会影响接触区的气含率分布。通过微观模拟发现大粒径微气泡在上浮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聚并,小粒径微气泡则由于表面张力作用稳定性更强,不易发生变形和聚并。研究结果为溶气气浮气液比的选择和浮选过程气含率和气泡分布的研究提供参考。
    • 史弋; 徐钊; 任天奇; 赵嫱; 陶晶; 崔炎炎
    • 摘要: 某家禽屠宰废水富含油脂、有机物和致病菌,设计采用溶气气浮-水解酸化-改良A 2O-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对其进行处理,介绍了该工艺的流程、设计参数及运行效果.运行结果表明:出水COD、BOD5、TN、NH3-N、TP等指标均可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一级B标准;工艺运行稳定,采用气提装置替代污泥泵、混合液回流泵,节约能耗;吨水运行成本为1.06元.
    • 梁康强; 梁晓宇; 黎成; 杨浩; 余柏沅
    • 摘要: 针对食品加工工业园综合废水成分复杂、有机大分子物质和悬浮物含量高的特点,采用溶气气浮-水解酸化-接触氧化的主体工艺对其进行处理,介绍了其处理工艺流程、主要设计参数及运行效果.运行结果表明:COD、BOD5、SS、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5.3%、79%、84%、75%,废水出水水质稳定,能够达到当地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水质要求,且处理成本较低.
    • 秦尧; 丁路明; 田立平; 刘威; 刘汝鹏; 王永磊
    • 摘要: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壳聚糖、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3种表面改性剂对溶气气浮微气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气泡平均直径减小主要得益于小尺寸微气泡数量的大幅增加.CTAB投加浓度能显著影响微气泡的直径及并聚概率,对微气泡上升速度有略微影响.投加阳离子聚合物可使微气泡间的并聚现象增多,对微气泡直径及上升速度影响微弱.3种改性剂在微气泡表面的附着效率以CTAB最大,PDADMAC最小.不同改性剂分子产生的电荷量及其在微气泡表面的吸附效率有较大差异.
    • 张菁; 庞艳萍; 黎志敏; 王志华
    • 摘要: 以溶气气浮沉降工艺为对象,基于多相流混合模型数值模拟描述了含油污水气浮选沉降分离过程中的压力场分布、粒子运动迹线特征及除油、除悬浮物效果,并与普通重力沉降分离特性进行对比,揭示了气浮选对含油污水沉降分离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气气浮沉降能够适应处理量变化而获得更为稳定的压力场分布,能够避免涡流而取得相对稳定有序且在流场空间分布均匀的油珠、悬浮物粒子运动轨迹,模拟条件下的除油率和悬浮物去除率较普通重力沉降分离时提高8%~11%,有效改善了含油污水沉降分离效果,为气浮选工艺适配性构建及含油污水提效处理提供了依据.
    • 王志华; 孙熙彤; 李杰训; 周楠
    • 摘要: 气浮选工艺处理油田污水时,矿场实践反映出在程式化的运行模式下水质存在波动,即使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形成较为灵活的运行参数调节模式,也是以有限的室内试验或现场试验为依据,尚未兼顾处理效果及来水水质特性变化而形成具有普适性的个性化运行方案.为此,利用多相流混合模型数值模拟描述了溶气释放压差、回流比、处理量及含聚质量浓度对沉降分离流场的影响及规律,定量揭示了不同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技术界限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处理量、低含聚质量浓度污水以及适当增大溶气释放压差和回流比有益于构建更为稳定的沉降分离流场,获得更为均匀有序的油珠、悬浮物粒子运动轨迹,使连续均匀气泡相继产生并充分发挥浮选效应,且以含聚质量浓度的这种影响最为显著.确定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工艺能够取得60% ~65%除油率和30%~35%悬浮物去除率的基本条件为:含聚质量浓度300~450 mg/L、处理量100 m3/h左右、回流比25%左右、溶气释放压差0.3~0.6MPa.研究结果为考虑水质特性改变的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工艺运行模式构建及工艺设施结构优化提供了依据.
    • 崔朋; 章诗璐; 宋子明; 万年红; 荣毅; 杨宽; 姚崑
    • 摘要: 研究了溶气气浮工艺对生活污水的除磷效能,并通过中试考察了加药量及主要技术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铝盐投加量Al/P(摩尔比)=12时,气浮在"高负荷/低回流比"运行模式下对总磷(TP)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出水TP约0.10 mg/L.气浮出水残存的微絮体被砂滤截留后,TP进一步降低至0.03 mg/L以下,达到化学除磷极限.此外,溶气气浮对COD、浊度、DO等水质指标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且出水加药残留物含量较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