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介化

中介化

中介化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557777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求索、现代交际、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等; 中介化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曾薇、蒲祖河、许海凤等。

中介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57777 占比:99.99%

总计:557859篇

中介化—发文趋势图

中介化

-研究学者

  • 曾薇
  • 蒲祖河
  • 许海凤
  • 陈意如
  • Eliisa Vainikka
  • Eliisa Vainikka2
  • 丁乔乔
  • 于晓峰
  • 伍静(译)1
  • 何淑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光胜; 常燕民
    • 摘要: 互联网时代,救援信息传播的中介化机制为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救灾援助创造了许多新的可能。本文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社交媒体中传播的救援信息进行研究发现,本次灾害中救援信息传播存在的“可见”与“连接”两种中介化机制,不仅为受灾人员提供了稳定的情感联系与社会支持,还在社会中凝聚起救灾援助的共识。
    • 陈守湖
    • 摘要: 美国学者南希·K.拜厄姆的著作《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集中讨论了一个当下无法忽视的问题:人们最普遍最日常的社会交往活动,在数字时代发生着怎样的改变?她认为,人们的交往正在被全面中介化,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社会交往的路径依赖。但在数字媒介是否能彻底操控人以及人的交往这一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上,拜厄姆则从社会建构理论与技术驯化理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应对人的主体性抱以信心,在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过程中,人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 曾薇
    • 摘要: 西尔弗斯通的"驯化""中介化"概念,与"媒介化"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目前的讨论中存在简化的情况.文章通过对"驯化""中介化"概念的历时梳理和分析,认为"中介化"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驯化"概念的超越和发展,既显现出对媒介型塑力量的重视,也继承了"驯化"以来对人之于技术能动性的强调."中介化"的技术观念不同于"媒介化",不能将二者等同.西尔弗斯通以此为起点,从关注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走向了反思技术的媒介批评.
    • 陈意如
    •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社区关系的疏离日渐成为数字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我嘉书房”系列是上海市嘉定区从201 7年开始启用的社区公共图书馆.文章通过对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所得资料的分析,探讨作为“第三场所”的“我嘉书房”所呈现的中介化传播机制.具体地,一方面,空间的不同使用者在建设者所搭建的中介化场景中展开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这样的交往活动在受到场景形塑的同时,也通过对空间与媒介的创造性使用,不断挖掘空间的公共性潜能,并获得相应的社区归属感.
    • 陈意如
    •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社区关系的疏离日渐成为数字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我嘉书房"系列是上海市嘉定区从2017年开始启用的社区公共图书馆。文章通过对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所得资料的分析,探讨作为"第三场所"的"我嘉书房"所呈现的中介化传播机制。具体地,一方面,空间的不同使用者在建设者所搭建的中介化场景中展开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这样的交往活动在受到场景形塑的同时,也通过对空间与媒介的创造性使用,不断挖掘空间的公共性潜能,并获得相应的社区归属感。
    • 刘泽溪; 余跃洪
    • 摘要: 新闻以事实为本源,是人类主体的符号化产物.承载信息的符号载体、媒介底层的技术逻辑以及对受众的作用方式,构建了不同时期、不同文本的事实呈现特色与新闻真实偏向.客观世界与新闻真实系统的关系随媒介技术的变化而变化,新闻求真的理念与路径也处于动态变化中.
    • 林世华; 陈华
    • 摘要: 从大众传播时代过程清晰、结构分明的信息传播模式到当下物质媒介化与媒介的物质化转向,媒介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正受到技术演进、文化变迁与社会交往关系重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技术颠覆了社会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模式,由此带来社会传播结构与信息交往关系的重构.在此背景下,对媒介概念的重新审视和梳理成为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交往结构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 张小雪; 于晓峰; 李雨桐
    • 摘要: 为了解和掌握当下国内媒介化研究成果的全貌,分析当前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的特点及问题,借助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新闻传播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8本期刊进行文献计量统计,精选出201篇文献(2010—2020年),通过机构合作网络、作者合作网络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等,探讨目前国内媒介化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媒介化研究未来的方向和路径选择。研究认为,近十年来媒介化研究的特点是以质性研究、个案研究为主,侧重于对媒介化、中介化概念的辨析和对技术、时空的思考;目前媒介化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关于西方理论溯源上的争议性和本土化的缺失,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地域之间的学者合作关系尚未形成等;未来媒介化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聚焦于某一社会现象,关注媒介化社会下媒介与身体的联系,同时在借鉴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落脚本土化,推动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媒介化研究。
    • 朱丽丽
    • 摘要: 本专题聚焦传播与文化中的“物质性”(materiality)转向,这种转向的重要特征在于:一方面强调物在塑造社会文化与日常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强调物的社会文化属性。丹尼尔·米勒(DanielMiller)指出,大众商品文化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作为“客化体”(objectification)过程的一部分,不仅构成了当下的社会运行环境,还参与了社会主体的塑造过程,“我们的身份、我们的社会归属和我们每天的社会实践”都与这种过程密切相关。而媒介与个体连接的形式更具多元性、流动性,需重新审视被媒介技术中介化的日常生活,回到对“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的关注与分析上来。
    • 张勇锋
    • 摘要: 作为延安时期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兄妹开荒》为代表的新秧歌运动具有媒介学上的典范意义.为响应《讲话》“服务工农兵”的号召,打通政治动员中意识形态的传输壁垒,传统民间秧歌被甄选为革命思想的“传递装置”,其创新文本《兄妹开荒》从“技术配置”与“文化配置”两个方面得到了改造革新,由此生成一种新型的媒介逻辑,传统秧歌实现了从俚俗小戏到“革命媒介”的成功再造,从而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使中共的思想获得了实体支持,信仰物化为力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