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淮河生态经济带

淮河生态经济带

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相关文献在2015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70964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23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草地农业与农业结构调整等;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刚、任志安、毛广雄等。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70964 占比:99.98%

总计:571060篇

淮河生态经济带—发文趋势图

淮河生态经济带

-研究学者

  • 何刚
  • 任志安
  • 毛广雄
  • 阮君
  • 王莹莹
  • 时正杰
  • 李刚
  • 赵杨秋
  • 黄敦平
  • 任启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凌晨; 徐伟陵; 马诗云; 杜雪娇; 张春梅
    • 摘要: 生态产业化是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一条重要路径,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态资源禀赋、生态资源产能、生态市场需求、生产技术进步、相关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等六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业化潜力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产业化潜力总体趋势呈上升状态 , 但是空间分异较大,潜力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两省;不同地区生态产业化潜力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本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 安敏; 方雪; 何伟军; 黄进; 文法广; 童星; 宋孟斐
    • 摘要: 稀缺背景下相邻区域用水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关联特征,厘清地区间内部用水关系并揭露其用水空间联动格局,能为优化区域水资源协同治理政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根据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城市2005-2018年的相关用水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刻画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间用水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转移特征,并使用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揭示了其用水空间关联网络构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间用水关联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网络结构,网络密度在样本考察期内轻微减小,但整体网络结构稳定,宿州、周口、徐州、蚌埠4个城市位于用水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地位,主导着网络中水资源的流动;块模型分析表明,用水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经纪人、双向溢出、主受益、净收益4个板块,板块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链条状的趋势;地理位置临近性、人均水资源量以及城镇化率是用水空间关联网络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提升区域间水资源交换效率,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困境具有战略意义。
    • 黄敦平; 李沂泓; 孙臻瑶
    • 摘要: 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并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淮河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淮河中游地区次之,淮河上游地区最低;进一步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淮河生态经济带划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一般地区、较低地区。
    • 刘传明; 范观宇; 王呈祥; 毛广雄
    • 摘要: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8个地级市200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镇化和粮食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协调性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9年淮河经济带各市城镇化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进入协调发展区间的城市已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2019年的26个。虽然城镇化、粮食生产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但也都呈现出日趋缩小的态势。除城镇化先行发展的少数港口和矿业城市外,早期城镇化受阻是制约两者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目前只有8个农业大市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化与粮食生产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 李彬彬
    • 摘要: 通过分析总结连云港海河联运存在的优势及问题,研究了连云港港如何服务重大国家省级战略,如何有效利用海港及内河航道资源实现海河联运,如何加强内河航道与长江经济带的沟通,如何与京杭运河、淮河等水系建立畅通的水上通道,如何通过海河联运主动服务苏北、鲁西南、豫东、皖北等“淮河生态经济带”腹地等问题,梳理了连云港发展海河联运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三大枢纽四大通道十二大节点”的总体布局方案,并给出了连云港发展海河联运的保障措施和建议。
    • 王娜; 程刚
    • 摘要: 文章基于BCC-DEA模型实证考察了2012—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发展特征,并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技术、标准差椭圆技术、Dagum基尼系数从空间分布、空间演变、空间差距三个维度深入探究其空间格局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显著上升,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生态效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三大地区生态效率整体呈现“西高东低,西退东进”的空间格局,空间非均衡显著;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淮河生态经济带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
    • 课题组; 任志安; 颜柳; 万伦来; 刘柏阳
    • 摘要: 破解“绿色发展困境”和“低成本困境”,皖北地区才能从“皖底”变成“皖美”的代名词。淮河生态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为皖北地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淮河生态经济带来看,皖北离高质量绿色生态发展差距还很大;从长三角一体化来看,皖北地区融入水平整体较低,核心是融入成本高。
    • 黄敦平; 倪加鑫; 张毅
    • 摘要: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2009-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水平及其时空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09-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淮河生态经济带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现较强区域异质性。其中,上游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中游地区次之,下游地区最高。进一步探讨差异来源发现,2009-2020年间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差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主要来源于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效应明显。以上研究为国家制定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 赵茂林; 张梅菊
    • 摘要: 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06—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能源生态效率,并采用耦合协调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能源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其一,淮河生态经济带2006—2019年能源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其梯度特征明显,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东部地区处于较低水平;其二,能源生态系统与经济增长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逐年递增,呈现由濒临失调向中高度协调转变态势;其三,就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来看,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和东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原因。此外,从长期互动来看,三大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差异明显,而经济增长则未能有效发挥对能源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
    • 徐浩
    • 摘要: 国务院于2018年10月批复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是国内第一个跨省域的生态经济带,国家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古老的淮河流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赋予了沿淮高职院校新的使命。而沿淮高职院校如何服务这一国家战略,文章提出了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职合作,并在阐述高职院校跨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后,提出多方“合力”,形成“动力”,方能“给力”的对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