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淮北地区

淮北地区

淮北地区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植物保护、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8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2807篇;相关期刊329种,包括安徽史学、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安徽林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第十四届中国科技年会第十六分会场—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研讨会、2010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等;淮北地区的相关文献由158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若礼、周宗民、张存岭等。

淮北地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8 占比:8.21%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2807 占比:91.64%

总计:13975篇

淮北地区—发文趋势图

淮北地区

-研究学者

  • 陈若礼
  • 周宗民
  • 张存岭
  • 汪洪洋
  • 王式成
  • 纪永民
  • 杜同庆
  • 王友贞
  • 王艳丽
  • 苏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永军
    • 摘要: 一、概述新汴河是淮北平原上人工河道,干流全长127.1km,其中安徽108.4km,江苏18.7km。建有宿州闸、灵璧闸、团结闸等枢纽工程,工程跨豫、皖、苏三省11个县区,流域面积6562km;。新汴河灌区总面积910km^(2),耕地面积96.9万亩,设计灌溉面积58.8万亩。是淮北地区唯一的大型灌区,自1970年开始建设以来,经过几个阶段的续建配套,逐步发挥了供水、灌溉等综合效益,极大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 许一; 许承娟
    • 摘要: 安徽省横跨新安江、长江和淮河三大流域,中深层地下水作为安徽省主要供水水源之一,在保障省内城乡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对淮北地区,在保障区域居民生活和生产用水、支撑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安徽省中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呈逐年增长趋势,随之也带来了超采等一系列问题。
    • 杜同庆; 李振宏; 徐鹏
    • 摘要: 本文通过设置稻茬小麦播期(适播10月20日和迟播11月20日)、密度(225万、375万、525万株/hm;)和施氮量(180、225、270 kg/hm;)3个因素试验,研究密度、氮肥对稻茬晚播麦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后,群体质量显著下降,产量与穗数下降幅度分别为33.49%~46.60%、16.51%~26.45%。晚播条件下,适当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单位面积小麦穗数,增加叶面积指数,产量相应提高,增幅为3.37%~18.01%。晚播麦穗数、穗粒数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增幅可达到3.46%~15.18%,增施氮肥可以提高上3叶叶面积指数与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因此,晚播大幅度降低了小麦穗数、群体数目、干物质积累量,导致产量下降,适当地增施氮肥和增加密度可以构建良好群体,有利于产量提高。
    • 杜同庆; 李振宏
    • 摘要: 为了比较淮北地区不同机械化栽插方式下水稻生产力,对现有的3种水稻机插栽培方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钵苗机插生育进程较毯苗机插提前,总茎蘖数增长较平缓,而毯苗机插茎蘖数呈爆发式增长,穗数25 cm毯苗机插>30 cm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干物质积累方面,钵苗机插较2种毯苗机插高产是由于前期的物质积累提高拔节至抽穗期的干物质积累,提升了抽穗后的物质生产能力。产量水平,钵苗机插产量显著高于2种毯苗机插栽培方式,钵苗机插增加每穗粒数,攻取大穗,略提高千粒重,以获得高产;而25 cm毯苗机插以显著地增加穗数来实现产量提升。
    • 李晓伟; 黄红英; 闫新萍
    • 摘要: 玉米是淮北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该文结合淮北地区种植情况总结了夏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管理、配方施肥、灌溉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去雄、人工辅助授粉、适时晚收等要点,给玉米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 谭维娜; 胡曙鋆; 王礼焦; 王兵; 王艳; 刘冬玲; 朱芬
    • 摘要: 淮北地区指淮河以北地区,有着良好的小麦生长环境,属于小麦主产区,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农业和诸多农业技术发展背景下,淮北地区小麦种植取得了良好成效,也积累了较多的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非常值得推广应用。基于此,文章立足于淮北地区光照条件、环境温度、水资源条件、土壤条件,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论述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发展的相关情况,期望能够为农业生产研究提供相关建设性意见。
    • 张燕霞; 党新安
    • 摘要: 鉴于小麦生产上镇压等耕作措施能改善土壤环境,从而促进小麦生长和增产,特进行了不同时期镇压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镇压可促进小麦出苗和根系生长、增加拔节期根数、降低植株高度、提高第一节间和第二节间的茎粗、增加成穗率、提高产量。其中,以播后+越冬期2次镇压的效果最好,每667 m^(2)有效穗数达44.48万穗,每667 m^(2)产量达591.07 kg。
    • 杨继伟; 李如忠; 张辉; 曹秀清; 袁宏伟; 王矿
    • 摘要: 降雨径流是引起旱作物农田养分流失的关键因素,研究其排水中磷的流失规律对农业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天然降雨过程开展淮北地区农田原位排水试验,分析了降雨-产流机制、用地类型对磷流失的影响以及磷输出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前期土壤含水率和降雨强度是影响产流的主要因素,当砂姜黑土耕层土壤体积含水率达39%后,持续强降雨易发生超渗产流现象,且降雨强度越大径流强度越大;降雨径流是农田磷输出的载体和动力,不同用地类型磷的输出浓度和形态有所差异,其浓度大小为菜地>夏玉米>春花生>绿化地,农田的PP/TP值(58.94%)高于绿化地的PP/TP值(44.61%);不同时段径流排水中磷的浓度、形态和污染负荷差异较大,雨强越大输出浓度和负荷越高,TP的变化范围为0.52~1.14 mg/L,累计输出量为26.61 kg/hm^(2);通过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累计径流深与累计降雨量(R^(2)=0.9646)、磷累计输出负荷(R^(2)=0.9975)等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成果可为该地区降雨-产流机制研究、农田磷输出负荷估算和农田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刘猛; 许一
    • 摘要: 地下水是安徽省淮北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由于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部分地区引发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新形势下,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势在必行。回顾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地下水开采历史,针对地下水超采成因和当地水资源禀赋条件,对地下水超采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超采治理对策措施和建议,为科学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参考。
    • 王秀俊
    • 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农作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健,我国对农作物有着较高的需求,在我国经济产业发展中,农业发展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产业支柱。我国人口众多,对于粮食的需求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问题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关注问题。水稻是我国农作物种植的第一位,在我国农业粮食作物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江苏淮北地区主要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种植面积广,因此,水稻绿色控害增产栽培技术对水稻种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高农民生产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同时能够满足社会对农作物需求。病虫害在水稻种植过程是非常常见的,病虫害控害技术手段也是非常多的,多样化控害技术对水稻控害增产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有效保障水稻种植质量以及生产产量。本文主要对江苏淮北地区水稻绿色控害增产栽培技术进行具体分析与阐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