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浸润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

浸润性生长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专利文献480787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中华病理学杂志、浙江临床医学、中国癌症防治杂志等; 浸润性生长的相关文献由28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芳、钟彬武、万芳等。

浸润性生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80787 占比:99.98%

总计:480899篇

浸润性生长—发文趋势图

浸润性生长

-研究学者

  • 王芳
  • 钟彬武
  • 万芳
  • 何福仙
  • 关艳梅
  • 刘勇
  • 周京旭
  • 廖志晓
  • 张会文
  • 张立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天云; 奎翔; 王小芳; 华结; 王燕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2019年12月20日,因“急性腹痛”入院治疗。B超及CT平扫提示:“急性阑尾炎可能”。患者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阑尾腺神经内分泌癌,阑尾切除术后患者未行进一步治疗。半年后患者再次因“急性腹痛”入院治疗。肠镜提示:阑尾开口处肿物待查。全腹CT平扫+增强提示:①肝左叶类圆形低密度影,转移瘤不排外;②盲肠局部见结节影,考虑占位性病变(见图1)。患者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及部分左肝外叶切除术(见图2),并送病检。镜下可见肿瘤成分在阑尾、肠壁和肝组织中呈浸润性生长,出血坏死明显。肿瘤由腺体结构及致密排布的巢状结构两种成分构成,两种成分的比例均大于30%。可见核浆比较高的细胞排列成巢状结构,巢状结构中细胞体积较大,胞浆量中等。细胞核中见“盐和胡椒样”的染色质,核仁明显,核分裂计数为45/10HPF。
    • 林芳峰; 王文武; 陈碧茵
    • 摘要: 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情况研究进展数据显示,乳腺癌已经超越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估计每年有230万新发病例,约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1.7%[1].乳腺癌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为脑、肺、肝、骨、淋巴结,转移率约4%~43%,而发生胃肠道转移尤为罕见,发生率约为0.3%[2].乳腺癌胃转移主要表现为肿瘤胃黏膜下浸润性生长,与原发性胃癌常常难以鉴别,而二者的鉴别对于治疗方案的制订显得至关重要.我院收治的1例晚期乳腺癌术后发生胃转移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 朱茗祺; 周京旭; 林丽珠; 陈泽仁; 廖志晓
    • 摘要: 背景:近年来脱细胞支架已被广泛用于各种肿瘤的研究,支架的空间排列、生物力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均有助于还原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目的:探讨猪结肠脱细胞支架作为结肠癌体外模型的特点与优势。方法:将新鲜猪结肠以2%SDS、1%Triton X-100及0.5%EDTA浸泡结合反复振荡的方法进行脱细胞处理,制备猪结肠脱细胞支架。将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接种于猪结肠脱细胞支架黏膜面,活-死染色观察支架上的细胞生长情况,鬼笔环肽染色观察支架上的细胞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纵向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活-死染色显示,培养第1天,HCT116细胞能很好地聚集在支架黏膜层的孔隙内,少见死细胞;第3天时,细胞逐渐向孔隙外蔓延生长,小部分细胞已生长连接成片,无死细胞;第7天时,细胞生长密度进一步增大,在黏膜层表面生长成片,无死细胞与脱落细胞;②培养第7天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部分HCT116细胞可在孔隙内生长成团,并有部分细胞沿着孔隙继续向黏膜下层生长,表现出原位肠癌浸润性生长的特点;③培养第7天鬼笔环肽染色显示,HCT116细胞与支架黏膜层在超微结构水平上有紧密的接触,并且具有分化良好的上皮形态特征;④结果表明,猪结肠脱细胞支架可作为结肠癌细胞三维培养的载体。
    • 朱茗祺; 周京旭; 林丽珠; 陈泽仁; 廖志晓
    • 摘要: 背景:近年来脱细胞支架己被广泛用于各种肿瘤的研究,支架的空间排列、生物力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等特性均有助于还原肿瘤细胞生长的微环境.目的:探讨猪结肠脱细胞支架作为结肠癌体外模型的特点与优势.方法:将新鲜猪结肠以2%SDS、1%Triton X-100及0.5%EDTA浸泡结合反复振荡的方法进行脱细胞处理,制备猪结肠脱细胞支架.将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接种于猪结肠脱细胞支架黏膜面,活-死染色观察支架上的细胞生长情况,鬼笔环肽染色观察支架上的细胞形态,苏木精-伊红染色与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纵向生长情况.结果 与结论:①活-死染色显示,培养第1天,HCT116细胞能很好地聚集在支架黏膜层的孔隙内,少见死细胞;第3天时,细胞逐渐向孔隙外蔓延生长,小部分细胞已生长连接成片,无死细胞;第7天时,细胞生长密度进一步增大,在黏膜层表面生长成片,无死细胞与脱落细胞;②培养第7天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部分HCT116细胞可在孔隙内生长成团,并有部分细胞沿着孔隙继续向黏膜下层生长,表现出原位肠癌浸润性生长的特点;③培养第7天鬼笔环肽染色显示,HCT116细胞与支架黏膜层在超微结构水平上有紧密的接触,并且具有分化良好的上皮形态特征;④结果表明,猪结肠脱细胞支架可作为结肠癌细胞三维培养的载体.
    • 景辉; 张辉; 秦丹蕾
    • 摘要: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由于其较强的浸润性生长特点,使得肿瘤组织无法被手术完全切除。因而,采用手术切除+术后放疗或联合放化疗成为脑胶质瘤治疗最重要的方法[1]。然而,接受放疗或联合放化疗后磁共振成像(MRI)影像上在治疗区域内会出现新的强化病灶,这种现象是由于肿瘤复发或治疗相关性改变(包括假性进展和放射性坏死)所致[2]。临床上,这两种现象的准确诊断对于肿瘤后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脑胶质瘤患者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目前诊断肿瘤复发和治疗相关性改变影像技术主要有常规MRI成像、功能MRI成像及影像组学。近年来,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方法,在诊断脑胶质瘤术后相关改变中具有潜在优势,本文主要就影像组学在脑胶质瘤术后相关改变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李翠翠; 王荣福; 康磊
    • 摘要: 患者男,61岁,因进食后异物感伴黑便、全身乏力2个月就诊。胃镜检查示贲门口隆起型肿物,表面糜烂坏死渗出,易出血,边缘呈浸润性生长。上腹部增强CT检查示肿物呈不均匀强化(图1)。术前行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PET/CT显像示胃部肿物FDG摄取增高,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图2A,图2B,图2C)。随后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最终诊断为原发性胃尤文肉瘤/原发性神经外胚层肿瘤(Ewing sarcoma/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ES/PNET)(图3)。ES/PNET是小圆细胞肉瘤,仅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6%~8%,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骨外ES/PNET占总数的20%~30%,确诊时患者中位年龄比骨ES/PNET患者大;原发性胃ES/PNET罕见。由于本例患者的发病年龄、症状和体征,胃部肿块很容易被误诊为原发性胃癌或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内窥镜检查也无助于区分。尽管18F-FDG PET/CT检查在胃ES/PNET诊断中缺乏特异性,但可用于术前评估,指导临床制定治疗决策。本例未发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因此成功地进行了手术干预。
    • 陈德荣; 王辉; 张晓阳
    • 摘要: 目的:观察结直肠腺癌侵袭性前缘的生长方式,计数肿瘤细胞巢出芽的数量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的数量,探讨以上参数与相关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院行手术切除的126例原发性结直肠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样本,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6例病理切片进行染色,广谱CK用于标记肿瘤细胞巢出芽,CD8标记T淋巴细胞进行评估.结果:结直肠腺癌侵袭性前缘的浸润性生长方式,高级别肿瘤细胞巢出芽与肿瘤大小病理分期(pT)(P=0.029,P<0.001),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pN)(P<0.001,P=0.023)及脉管浸润相关(P<0.001,P<0.001);高级别肿瘤细胞巢出芽与肿瘤组织学低分化程度相关(P<0.001);高级别CD8+T淋巴细胞浸润可能与阻碍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0).结论:结直肠腺癌侵袭性前缘的浸润性生长方式,高级别肿瘤细胞巢出芽与患者预后相关,两种组织学形态特征易于观察,可重复性好,借助于广谱C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征.
    • 徐亮; 王杜娟; 王雪; 韩亮; 黄述斌; 王朝夫
    • 摘要: 目的 探讨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s carcinoma,C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CD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27~75岁,平均55.5岁.1例临床伴夜尿增多,7例伴腰痛及血尿.5例患者术后12个月内死亡.眼观:肿物均发生于肾脏皮质与髓质交界处,边界欠清,无纤维性包膜.镜检:肿物呈实性,由管状结构组成,浸润性生长,肿瘤性不规则的小管与集合管有移行,细胞呈高级别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可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PAX8、vimentin、FH,不同程度表达CK34βE12、CK(AE1/AE3)、CK7、CK8、CK19、CD10,Ki-67平均增殖指数为30%.结论 CDC是一种少见的肾细胞癌类型,主要表达肾细胞标记及高分子量角蛋白,预后差,因此临床有效的鉴别该类肿瘤十分必要.
    • Al-Obaidy K I; Idrees M T; Grignon D J; 魏建国(摘译); 许春伟(审校)
    • 摘要: 睾丸网腺癌临床罕见,其病因和病理特征尚不清楚。因此,作者研究6例睾丸网腺癌的临床、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特征,并进行详细的文献复习。患者平均年龄64岁,所有患者均有睾丸肿块,其中4例位于右侧。肉眼可见肿瘤均位于睾丸门部,切面呈囊实性。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在睾丸网腔内浸润性生长,呈多种形态,由不同比例的乳头状、实性和腺样结构组成,腺样结构可呈裂隙状或呈良好的腺体和小管状。少见的形态包括条索状/小梁状(n=3)、筛状(n=3)、肾小球样(n=3)、巢状(n=2)和微乳头状(n=2)。3例具有特征性的散在的嗜酸性细胞和透明细胞巢。3例发生地图样坏死。6例均表现为中度至中度以上的核异型性,核呈卵圆形。所有病例均见良性睾丸网状上皮向恶性上皮的过渡现象,间质出现透明样变至局部纤维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