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软土
海相软土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89012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基处理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26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暨青年华人岩土工程论坛、第八届全国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等;海相软土的相关文献由22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松玉、朱进军、邵勇等。
海相软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9012篇
占比:99.89%
总计:89114篇
海相软土
-研究学者
- 刘松玉
- 朱进军
- 邵勇
- 章定文
- 杜广印
- 杨俊杰
- 王亚军
- 汪明元
- 缪林昌
- 蔡国军
- 贾秉志
- 闫楠
- 龚申
- 严乾
- 于新豹
- 余湘娟
- 刘宇翼
- 刘小丽
- 刘路路
- 刘辉
- 单治钢
- 吕田丰
- 吴玉会
- 周瑞荣
- 孙红
- 崔启兵
- 廖进星
- 彭威
- 彭意
- 戴焕文
- 朱春峰
- 李东黎
- 李仰波
- 熊站
- 罗迎春
- 聂海岩
- 肖尊群
- 肖望
- 胡俊
- 董猛荣
- 谢胜华
- 谭小科
- 邓永锋
- 郑爱荣
- 郭克诚
- 马庆华
- 高磊
- CAI Guo-jun
- CHU Cheng-fu
- DENG Yong-feng
-
-
郭培玺;
虞子楠
-
-
摘要:
以珠三角地区某港口地基海相软土为例,分别开展固结排水和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蠕变试验,并结合剪切蠕变试验结果,在传统Burgers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线性SP元件,串联后得到一个新的一维蠕变本构模型,并将其拓展为三维情形,利用改进模型拟合海相软土剪切蠕变曲线,并验证其正确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每一级加载瞬间海相软土均表现出瞬时弹性变形,随即表现出衰减和稳定蠕变阶段,最后一级加载海相软土发生加速蠕变;每一加载等级的不排水条件下的轴向应变量值和孔隙水压力均大于排水条件;海相软土的渗透性影响蠕变变形,弱渗透性条件更有利于蠕变变形的累积;改进Burgers模型拟合海相软土剪切蠕变曲线,吻合良好。
-
-
李遵豪;
彭元栋;
曹雄
-
-
摘要:
为确保横琴杧洲海域盾构隧道的安全施工,进行了盾构掘进前的深厚海相软土地层预加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横琴杧洲海域软土分布厚度在4.0~50.7 m,各项强度指标均较低;通过对比分析3种加固工法,最终确定隧道陆域段、跨越海堤段和水域段分别采用三轴搅拌桩、超高压旋喷工法桩、水下深层水泥土搅拌桩地基加固设计方案,并明确了各工法的施工工艺与控制参数。
-
-
李昂;
柯凯豪;
黄瑶;
曹珂;
郑鸿杰;
胡凯翔
-
-
摘要:
三门湾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是浙江省三大半封闭型港湾之一,地表广泛分布海相软土。本文搜集了三门湾地区地质、工程钻探和测试数据等资料,探讨了海湾陆域软土形成历史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对各项指标的分布特征和相关性以及随地层深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与省内其他沿海地区的软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三门湾地区软土工程特征较差,各项指标随深度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土体强度随深度增加呈增长的趋势。研究区内软土的含水量与重度、孔隙比和压缩系数等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另外,通过对比分析,表明浙江省内分布的软土工程特性具有“自北向南,逐渐减弱”的趋势。
-
-
朱俊樸;
周志鸿
-
-
摘要:
由于对固结过程中预制竖向排水板(PVD)周围海相软土的非饱和状态相关研究尚不够系统,制约了真空预压法的处理效果。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试验过程中真空吸入压力、孔隙压力和含水量沿径向和竖向的变化等,将其与固结过程中孔隙比的变化相联系,探讨海相软土在竖向真空预压过程中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竖向真空预压过程中,饱和度变化对泥化带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并通过该作用进一步影响海相软土的改良效果。
-
-
骆忠伟
-
-
摘要:
海相软土具有低强度、低透水性、不均匀性、高孔隙率、高压缩性等特性,是一种工程性能极差的软土。结合深层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处理海相软土地基实际工程,采用单轴搅拌桩依照规范重点讨论了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承载力设计参数水泥浆液配比、桩间距、面积置换率。从水泥掺入比推导了搅拌机喷浆提升速度公式,对深层搅拌桩施工过程、施工质量控制、试验检测等控制参数作了详细讨论,比较完整地论述了深层搅拌桩处理软土计算要点和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检测。荷载试验结果表明,达到预期加固效果。
-
-
蒙诚
-
-
摘要:
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钦州至防城港段工程项目施工区域为广西地区典型的海相软土分布区,软土性质差、分布多、厚度小,部分路段出现厚度较大淤泥层,可采用PHC管桩进行软基处理.文章结合该工程实例,根据相关参数计算,对平面设计及桩型设计进行了细化,并提出了 PHC管桩施工的控制标准及施工重难点注意事项.施工后通过承载力检测,满足设计要求,证明PHC桩在海相软土地基处理中具备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
-
时洪斌
-
-
摘要:
针对18 m以上深长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海相软土地区铁路路基的长期加固效果问题,依托新建青连铁路连盐试验段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通过施工期的工艺优化和成桩质量控制,填筑期的荷载传递规律分析,以及贯穿施工期到运营期的长期沉降观测,验证了深长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的长期可靠性.结果表明:干法和湿法双向搅拌桩加固苏北地区含水量在37% ~55%之间的海相深厚软土地层具有可行性,试验桩长20 m范围内成桩质量良好;从施工期到运营期的路基沉降控制效果良好,满足规范对沉降的要求.试验研究成果拓展了双向搅拌桩的适用范围,在加固深度方面突破了现行规范规定的干法桩不宜大于15 m、湿法桩不宜大于18 m的限制,并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林晗平
-
-
摘要:
根据福建罗源湾源鑫码头勘察过程中采集的167个淤泥和39个淤泥质土进行原状样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分析物理力学指标,对各个指标之间的变动幅度、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个指标之间的统计量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该地区软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差异性较小,而力学压缩指标差异较大,含水量与孔隙比、重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原状软土含水量与不排水抗剪强度之间的相关性也较强,而重塑土含水量与不排水抗剪强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差.研究结果对开展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
刘小丽;
朱进军;
邵勇
-
-
摘要:
连云港某倾斜桩基处理工程针对Ⅱ类桩进行了管桩空腔灌实,针对Ⅲ类桩进行了补充钻孔灌注桩.为验证处理措施的可靠性,在房屋主体结构完成后进行了加载试验,总加载量为56kN/m2.全部加载完成后近2个月的沉降监测显示,最大沉降量仅为1.2 mm;工程竣工后近2年的沉降监测显示,建筑物的最大沉降量为1.1 mm,最大沉降差为0.5 mm.加载试验的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倾斜桩处理措施完全满足工程需求.
-
-
-
-
关云飞;
黄家青;
汤勇军;
李小梅
- 《第八届全国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吹填淤泥和海相软土在沉积时间与土体结构等方面差异显著,两者在真空压力作用下的荷载传递规律、土层压缩变形特性以及孔压的消散规律均不相同.本文通过现场试验研究新近吹填淤泥和原状海相淤泥在真空预压过程中的固结与沉降特性,分析两者在真空压力作用下的固结机理,为优化吹填淤泥地基加固的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对吹填淤泥层和原海底淤泥层同时进行真空预压加固,抽真空120d后,吹填淤泥和海相淤泥的工程性质均得到显著提升。真空预压处理吹填淤泥地基过程中,首先是大量自由水和少量结合水排出,然后是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而在普通软土地基真空预压过程中,排出的水分主要是孔隙水。新吹填淤泥内存在大量处于悬浮状态的细小颗粒,土颗粒之间的联结很松散,土体内没有形成传递有效应力的土骨架,导致相同荷载下土体有效应力低于海相淤泥的有效应力,固结效果和固结速度均低于海相淤泥。可从加快表层排水、充分利用吹填土的自然沉积、加密吹填层内的竖向排水通道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吹填淤泥层的加固效果。
-
-
杨斐;
缪林昌
- 《第八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为了研究堆载预压对高速公路软基流变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海相软土三轴蠕变试验,并得到相应的蠕变经验模型.结果表明,预压能够有效减小海相软土长期蠕变速率,提高软土地基流变破坏临界荷载.
-
-
-
PENG Er-xing;
彭尔兴;
ZHANG Ding-wen;
章定文;
MAO Shu-xin;
毛淑欣
- 《第26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CRS固结试验具有试验时间短和数据连续性较强等优点,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应变速率是CRS固结试验的核心参数,同时应变速率也是岩土体强度和变形等力学特性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基于CRS固结试验和传统增量加载固结试验对比,分析了应变速率对连云港海相软土和淮安泻湖相软土重塑土样和原状土样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原状土样取自地表以下不同深度,重塑土样使用预压固结制样(预压力分别为20kPa、40kPa和80kPa)的方法制备,CRS固结试验速率取值0.004%/min至0.2%/min.试验结果表明,当应变速率增大十倍时,原状土样的固结屈服压力将会增大15%左右,而重塑样的固结屈服压力的增大更加明显,但是增大量会随预压力的增大而降低;在某应力下,土样的压缩指数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但是随着应力增加,应变速率对压缩指数的影响降低;在某应力下,固结系数与渗透系数均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土样的体积压缩系数受应变速率影响较小.当应变速率取值为0.02%/min时,CRS固结试验得到的固结屈服压力、固结系数等与传统增量加载固结试验测试结果相当.
-
-
- 《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08年技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对临沂至连云港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作了简介,该路线经过数个地貌单元,涉及到深厚海相软土、液化砂土、盐渍土、膨胀土、岩溶、软硬基岩等多种地质问题,采用有针对的勘察方法,查明了路线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解决了工程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