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权意识

海权意识

海权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外交、国际关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630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台声、瞭望、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中国海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第二届科普教育与创作论坛等;海权意识的相关文献由79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晓娟、倪乐雄、张晓鸣等。

海权意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5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2630 占比:99.40%

总计:12706篇

海权意识—发文趋势图

海权意识

-研究学者

  • 韩晓娟
  • 倪乐雄
  • 张晓鸣
  • 李杰
  • 赵海滨
  • ZHANG Jian-li
  • 万军林
  • 刘传标
  • 刘兴诗
  • 刘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宿宸玮; 周东辰
    • 摘要: 英国在经历了17世纪的革命以及一系列对外战争之后,在军事、政治制度、社会环境和社会生产力等诸多方面为英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在18、19世纪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贸易扩张,最终在19世纪建立了一个在军事、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等诸多方面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诸国的全球性的商业殖民帝国。在此期间,伴随着英国对海洋意识的兴起与发展,英国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海外殖民扩张、海外贸易扩张运动日益兴盛,经济政策原则逐渐由重商主义转变为自由贸易主义,英国的海权意识在此背景下也产生并不断发展。文章意在探讨英国贸易政策转型与其海权意识兴起并不断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 戴红宇; 程晓燕
    • 摘要: 甲午中日之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清政府的失败加深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同时也宣告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失败,“中体西用”钳制了“学以致用”的文化精髓。电影《甲午风云》《甲午大海战》等对当时的海战虽有呈现,但对甲午战争失败的要素反思不足,尤其对甲午海战船政文化反思不足,致使中国海权意识淹没在历史故事之中。因此,加强海权意识的强国文化教育,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温春蕾
    • 摘要: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海权意识,是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需要,是加强海洋国情教育的需要,是加强海洋战略教育的需要.涉海高校应依托自身学科优势、行业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通过第一课堂专题理论教学、第二课堂课外社会实践及海洋知识学术讲座、网络教学平台及专题网络社区建设等路径,培养大学生的海权意识.
    • 摘要: 2021年7月11日,第十七个“中国航海日”。当天,《中国船谱·第二卷》正式发布,十集大型纪录片《中国船谱》同步上线。《中国船谱·第二卷》是一部船舶“图志”,也是一部船舶“简明辞典”,不仅反映了我国当代航运和造船业的发展历程及各类典型船舶的演变,而且折射出我国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风采,是一部具有专业研究价值和科普知识宣传相结合的科普读物。《中国船谱》被定义为融史料性、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于一体的纪录片,发挥了传播海洋文化、推动航海科普的重要载体作用,增强了民众的海洋意识、海权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温小平
    • 摘要: 近代是中国从天下观向主权观的转型时期,这不仅体现在对以主权和国家为中心的一系列概念的认知和诠释,更体现在国家主权观念觉醒之后对国家的集体认知感增强和主权教育的实施.南海作为近代中国国家观确立的重要体现,在"救亡图存"的特殊背景下,外部面对列强在南海的扩张与侵略,内部面对国民南海基本常识的了解较少和主权意识淡薄.经过"东沙岛交涉事件""琼崖热血青年誓保西沙群岛运动""九小岛事件"和"国民政府进驻西南沙群岛"等事件的刺激和影响,近代中国南海主权教育历经萌芽、发展、成熟,最终走向完善.通过加强南海主权教育,有效地提升了国民对南海知识的了解、增强了国民南海国家主权意识,展示了中国捍卫南海主权的意志和决心,构成了我国南海维权的有力证据.
    • 沈庆会
    • 摘要: 19世纪前半叶,西方人创办发行的中文报刊,在晚清时期“禁海”“禁教”的背景下以极富策略的传播方式向近代中国输入西方海洋观,成为中国人认知海洋、了解海外世界的重要媒介载体。西方海洋观的传播促进了近代中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如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推动了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海洋民族企业的创办、近代外交的建立以及现代教育的兴办,引发了中国社会变革的连锁反应。本文以19世纪60年代之前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早期西方中文报刊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内容、传播策略、传播动机、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考察分析西方海洋观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徐松岩; 李杰
    • 摘要: 从公元前4世纪末叶到前2世纪中叶,在东地中海历史上,罗德岛战略地位甚为重要,由于地处希腊化三大王国之间,一直是三国垂涎的海上要地,加上海盗活动日益猖獗,罗德岛的生存和发展时常面临严重威胁。现代研究者往往笼统地强调罗德岛与外部敌对势力的斗争,但对于斗争的过程以及对罗德岛国力兴衰的具体影响则有待于深入探析。在与马其顿、塞琉古和海盗集团等势力的互动与博弈中,这些外部因素一方面刺激罗德岛,使其海权意识增强,从而推动其海上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其对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出发点。笔者拟主要以古典史料为依据,着重从罗德岛与外部势力互动、博弈的视角,探究其海上势力的兴衰及其原因。
    • ZHANG Jian-li
    • 摘要: 丰臣秀吉出身寒微,却凭借军功位极人臣,终于在天正十八年(1590)统一日本,攀升至权力的顶点.颇具草莽英雄魅力的丰臣秀吉,将其个人奋斗的成功经验错误地拷贝到了日本国家的外交行为中.他妄图以小博大,穷兵黩武夺取朝鲜半岛和大明江山,进而统率亚洲,极力扩张日本的疆土.丰臣秀吉发动的万历朝鲜战争以失败告终,成为后世日本人思考海权问题的明鉴;丰臣秀吉蓄谋已久的大日本版图构想,则成为后世日本人构建海洋国家的一贯指针.
    • 林秀
    • 摘要: 在“大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国产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成为了2018年春节贺岁档的票房冠军.它通过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强强联合,建构了以工业主义和专业主义为内在的自我认同的“新中国”想象,以此回应新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其中,电影把非洲大陆重新拉入重构世界史的想法中,试图摆脱东西方二元论中时间差上的现代性焦虑.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它仍旧不自觉地认同了西方现代性中的强者逻辑,由此陷入了抗争宿命之路.
    • 刘传标
    • 摘要: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具的国家,日本是一岛国.近代中国和日本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压力下,开始建造近代化兵船与训练水师,但前者仅将其视为暂时的应对之策,修修补补;后者则是励精图治,推动社会变革,完成现代化转型,进而影响甲午战争的结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的腐败固然是主要原因,但政治制度、军事体制、经济基础和国民海权意识、人文环境对战争结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旨在探讨甲午战争成败背后的各种因素,及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