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浣纱记》

《浣纱记》

《浣纱记》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7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浣纱记》的相关文献由9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菁、王晓依、甘子超等。

《浣纱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8.7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974 占比:91.11%

总计:1069篇

《浣纱记》—发文趋势图

《浣纱记》

-研究学者

  • 张菁
  • 王晓依
  • 甘子超
  • 许建中
  • 金鑫
  • 陈其相
  • 顾聆森
  • 黎国韬
  • 丁云
  • 丛海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牛沛郦
    • 摘要: 明传奇《浣纱记》的戏剧结构十分巧妙。在情节结构方面,其采用双线交叉模式,并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而且关键性道具“浣纱”也一直贯穿其中。除此之外,最后一幕的情节设置更是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大团圆”的结构模式。在排场结构方面,《浣纱记》脚色安排合理,其以生旦的离合来敷演吴越兴亡的历史故事,其余脚色各具特点且分工明确。稍有遗憾的是,《浣纱记》在场面搭配上略显不足。但总体来说,《浣纱记》的戏剧结构具有很多特色,对后世的戏剧创作有很多借鉴意义。
    • 杨守松
    • 摘要: 梁辰鱼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写了《浣纱记》。这是昆剧历史上一个毋庸置疑的关键节点。梁辰鱼是昆山巴城"西澜漕村"人,正是出于对先贤的致敬,昆曲小镇巴城镇排演了《浣纱记》,如今已经正式上演,专家也多有评介。关于《浣纱记》,其实早就开始酝酿了。2018年重阳曲会开始具体接触和筹划,直至选编,最后确定排练、演出,前后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尽管其间诸多艰辛曲折,好在最终是以她独有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了!
    • 王珊珊
    • 摘要: 1981年11月,昆剧界人士聚会苏州,共同创议重建昆剧传习所,1982年3月,昆剧传习所正式重建.重建后的昆剧传习所保持"昆剧传承"的初心,在顾笃璜先生的带领下,坚持保守昆曲本色,先后从老一辈"传字辈"艺术家和其他昆曲艺人传承了多部戏.传习所近年来主要编演了《牡丹亭》《红楼梦传奇》以及《浣纱记》三部戏,从它们的选本、舞台以及音乐运用中,可发现重建后的传习所在传承昆曲这一古老艺术的过程中,所秉承的"复古""本真"的传承特色.
    • 郑培凯
    • 摘要: 说到昆曲的文学经典性,首先要提到梁辰鱼的贡献。梁辰鱼是昆山人,他写的《浣纱记》配合魏良辅的水磨调音律,把西施故事搬上了舞台,是高雅的文学剧本结合音乐雅韵范式,奠定了昆曲水磨调在舞台演出的地位。现在大多数的人不太知道梁辰鱼,可是在汤显祖眼里,梁辰鱼是了不起的剧作家,《浣纱记》的曲辞写得非常出色。姚士麟《见只编》记载:"汤海若先生妙于音律,酷嗜元人院本。自言箧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及评近来作家,第称梁辰鱼《浣纱记》佳,而记中【普天乐】尤为可歌可咏。"
    • 彭剑飙(整理)
    • 摘要: 人物:越国美女西施(闺门旦)越国大夫范蠡(小官生)越国国王勾践(老生)越国王后雅鱼(正旦)越国大夫文种(副末)吴国国王夫差(白面)吴国相国伍员(老外)吴国太宰伯嚭(副丑)太监(丑)、艄婆(六旦)、渔翁(丑)和小军、宫女.
    • 李淑芹
    • 摘要: 西施在古典戏曲中熠熠生辉。学术界对此也颇为关注。关于西施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演变视角下的西施研究、戏曲视角下的西施研究和硕士论文三部分。这些研究多侧重对《浣纱记》和西施形象进行考察,其他西施戏则少有涉及。因此,古典西施戏尚有许多值得开拓的研究空间。
    • 王方好
    • 摘要: 明清戏曲中许多经典作品多有"季节叙事",即通过不同季节情境的变化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与艺术态度.明清传奇季节叙事对情节构建、人物情感的外化、审美意境的营造、舞美效果的设置上均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浣纱记》呈现的季节审美叙事,可看作明清传奇季节叙事的经典范式,值得深入探析.
    • 张菁
    • 摘要: 梁辰鱼的《浣纱记》下场诗可分为四类:引用或化用唐诗的下场诗,引用宋诗或宋词的下场诗,引用俚语的下场诗,作者完全自创的下场诗.与《香囊记》《牡丹亭》的下场诗相比,《浣纱记》的下场诗形式不够整饬,俗语较《香囊记》少、较《牡丹亭》多,取材倾向于盛唐诗,尤其是李杜诗.这主要是因为传奇体制的规范化、传奇语言典雅绮丽化以及当时诗坛兴起宗盛唐诗、李杜诗的复古思潮.《浣纱记》下场诗在剧中起到了概括剧情、表现人物感情、评论人物或剧情、表现人物行动、预示情节等作用.
    • 彭新媛1
    • 摘要: 笛,作为一种古老民间乐器,因其清脆的音色,而被人们接受喜爱,吹笛或以笛借喻也曾是古代文人抒发情怀的方式,因此在我国特色音乐文化戏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昆曲中更占有主要伴奏地位,因此本文就以昆曲来看笛在昆曲中的演变及发展。昆山腔,简称昆腔,始于元代末年,是南曲的一个支派。在明中叶以后,经魏良辅改造,昆曲才以梁辰鱼的《浣纱记》作为开端,由清唱搬上舞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